李維秋
摘 要:目前,核動力艦用汽輪機、大功率汽輪機、地熱電站汽輪機、核電汽輪機的快速發展,汽輪機面臨濕蒸汽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濕蒸汽主要引起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提高動葉片的故障率;另一方面運行效率的下降。文章介紹汽輪機內部除濕技術的發展過程,討論常用的除濕技術,從而為汽輪機除濕設計提供一些有益思路。
關鍵詞:汽輪機;濕蒸汽;除濕技術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15.015
1 汽輪機內部濕蒸汽危害
在核電汽輪機的全部通流部分和石化燃料汽輪機的低壓部分,蒸汽會膨脹,膨脹到一定程度會凝結成核,形成了濕蒸汽。在汽輪機流通部分,進一步流動膨脹,一方面部分水滴在輪機內壁形成水膜,另一方面濕蒸汽中凝結核不斷變大。在核電汽輪機中,大部分透平都在濕蒸汽區域內工作,會出現大量的侵蝕和腐蝕。在火電廠汽輪機中,濕蒸汽中的粗糙水滴會對部件從撞擊侵蝕。由于濕蒸汽導致的侵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動葉進氣邊頂部的水蝕,另一種是靜葉出氣邊根部水蝕。汽輪機葉片受到侵蝕,會導致整個設備效率下降,嚴重侵蝕可能導致葉片斷裂,引發設備毀壞的嚴重事故。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出,飽和蒸汽成核理論發展以來,國內外積極做了很多濕蒸汽兩相流的理論和試驗研究。但是,目前為止濕蒸汽兩相流的很多事情還未得到認識。與之相關的葉片水蝕破壞及流動效率提高等問題并未圓滿解決。
2 汽輪機濕蒸汽兩相流凝結及除濕結構特點的介紹
蒸汽輪機中存在凝結的濕蒸汽兩相流動,本質上是一種不平衡現象,不平衡現象會有兩方面顯現,一方面是過飽和膨脹產生的熱力不平衡;另一方面是高速氣流中央,帶有不同動力學特性的水滴產生的動力不平衡。
除濕范圍包括靜葉和動葉,為了達到除濕效果,需要充分利用葉片的幾何結構。在靜葉方面,有四種除濕結構:1)空心導葉尾緣開設吹掃縫,將較高壓蒸汽引進導葉內腔后,從尾緣吹掃縫噴出;2)通過導葉空腔將水膜抽吸出流動區域;3)一種是在動葉表面上銑出溝槽或者在動葉葉頂加上葉冠,另一種上述結構在動葉片同時都有。4)通過向葉輪空腔內引進熱量,加熱殼體,使水膜層蒸發,不能形成二次大水滴。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動靜葉柵間加裝隔板裝置達到除濕的效果。
3 內除濕技技術發展情況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許多發達國家都在積極開展汽輪機內部除濕的研究。應用最早和最廣泛除濕方法是外緣分離法,在外緣開設除濕溝槽,利用機構對汽流的扭轉和離心效應,將水滴甩向外緣,經過溝槽后進入冷凝器中。根據除濕位置不同,汽輪機內部除濕方法可以以下3種。
3.1 靜葉除濕技術
它是將靜葉之城空腔,通過抽吸、吹掃或者加熱的方法,將附在靜葉表面的液膜或尾緣的大滴液去掉,以改變蒸汽干度。按吹、吸機加熱的方式不同,靜葉除濕又可分以下幾種:
3.1.1 靜葉抽吸法
這種方法是空心導葉去濕的最早方法。對于不同的結構及運行條件,例如開槽大小、抽吸壓力流量、開槽位置等,去濕效果也不同。
3.1.2 靜葉加熱法
該結構是將熱量引進靜葉空腔,對內壁加熱,把外表面水膜層蒸發掉,使尾緣不能形成二次大水滴。在實際應用中,要考慮引入多少熱量,這種方法需要改變設備結構,可能會因為熱量不足,導致除濕效果不足。
3.1.3 靜葉吹掃法
在靜葉尾緣加工出吹掃縫,將較高壓蒸汽引入導葉內,然后從尾緣吹掃縫噴出。此方法將從尾緣脫落的大水滴變小,速度加快,減輕對動葉的沖蝕。此方法需要吹掃汽量和方向角需要合理匹配,以免影響主汽流。
3.1.4 加熱和吹掃綜合法
設計合理的吹掃縫結構,將引入的高溫高壓的蒸汽噴出,既可以防止導葉出汽位置形成大水滴,又可以增加主流蒸汽干度,而且吹出熱蒸汽會在導葉表面形成保護層,保護免受水滴侵蝕。
3.2 動葉除濕技術
在動葉表面,進汽一側的背部刻若干道小槽,用以收集和輸送葉片表面的水滴,減少水滴反彈;同時在動葉頂部做一個水份收集裝置,保證水份收集效果。
3.3 隔板除濕技術
采用隔板分離裝置,此裝置設在動、靜葉柵軸向間隙。利用蒸汽汽流,將水滴向外緣移動。
4 總結
除濕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研究,一些方面已經很成熟了。我國開始研究比較晚,而且相對比較落后,離實際應用尚有一段距離。綜合應用各方法研制除濕是機內除濕的未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