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建軍++王夢瑤


摘 要:本文詳細解讀廣州電力交易中心完成的2016年首次電力集中競價交易過程。通過分析本次交易中的交易特點,并詳細模擬了本次交易過及電價形成過程,在對之后的廣東省競價交易新動態的對比分析后,得出電力市場集中競價交易的深度思考,并分析得出電力交易中的異常現象對交易對象心理造成的影響。
關鍵詞:電力交易;集中競價;申報價差;交易異常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15.259
0 引言
能源革命的核心價值訴求是綠色低碳,節能優先,加快形成能源節約型社會。在能源供給上,建立多元供應、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在產業技術上,要緊跟國際新趨勢,以綠色低碳為方向,推動技術、產業、商業模式創新;在體制上,構建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轉變政府監管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體系。依法治國的重大決定強調“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1]。立法是電改的頂層設計,沒有立法,就不能實現國家電力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因此,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必須審時度勢,從推動能源革命和建立法治社會的戰略高度來進行總體設計,必須緊緊扣住這兩個大背景、大前提,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認清本輪電改究竟改什么,從而找到“順應能源大勢之道”[2]。
據此本文主要針對電力體制改革配套文件重點內容進行解讀,并對電力體制改革文件的意義進行了探討[3]。
1 新聞簡報
在國家能源局電力體制改革專欄中,改革動態專題中報道了“售電公司首次參與競爭交易 ,廣東成交電量68096萬千瓦時”消息,報道稱3月25日,廣東省內36家發電企業與81家電力用戶在廣東電力交易中心開展了3月月度集中競爭交易。經過3小時的報價后,出清結果公布。7家發電企業未能中標電量,80家電力用戶最終成交,最終平均降價水平為0.125元/千瓦時。據悉,這是廣東省乃至全國范圍內首次吸納售電企業參與的集中競爭交易,標志著售電公司成為名副其實的市場主體。
據了解,廣東下月月度集中競爭交易將繼續根據各市場主體的申報電量,合理控制供需規模,實現有效合理競爭。
2 交易詳情
3月25日,廣東電力交易中心組織開展了2016年3月份集中競爭交易,集中撮合,競價規模為10.5億千瓦時,競價申報時間2016年3月25日10:00-12:00.其中 申報價差即(用電企業申報價-目錄電價)或(發電企業申報價-批復電價)
供應方:共有36家發電企業參與報價,總申報電量為12.9767億千瓦時,異常報價剔除量為0萬千瓦時,其中29家最終成交,成交的發電企業平均申報價差為-0.429023元/千瓦時,其中最高成交申報價差為-0.2403元/千瓦時,最低成交申報價差為-0.500元/千瓦時。
需求方:共有81家用電企業參與報價,總申報電量為11.218億千瓦時,其中80家最終成交,成交的需求方平均申報價差-0.0243973元/千瓦時,其中,作為需求方的售電公司獲得較大收益,共9家參與,8家成交,平均成交價差為-0.151元/千瓦時,成交電量6.81億千瓦時,占總交易量的64.86%。
本次交易的售電公司主要包括廣東粵電電力銷售有限公司、華潤電力(廣東)銷售有限公司、深圳能源銷售有限公司、廣州恒運綜合能源銷售有限公司、新奧(廣東)能源銷售公司和深圳市深電能售電有限公司等8家在粵企業。
3 交易特點
3.1 交易時間臨時調整
交易規定時間原定為2016年3月25日9:00-11:00.但實際操作中出現了電力用戶不積極現象,未能按時填報交易需求電量。實際競價過程,由于對市場預料不足,為提高交易量,監管部門和政府采取臨時不就干預措施,將時間推遲至10:00-12:00。
3.2 申報量上限臨時調低
按照交易規定,電力交易機構應提前發布發電企業集中競價允許申報量的上限。發電企業可以以此為依據確定競價電量的上限。此次交易過程中,在發電企業已經按要求完成申報上限電量的情況下,臨時接到監管部門和政府部門的通知,要求修改調低申報電量上限,一定程度造成發電企業的心里恐慌。
本次交易前,由于發電側總意向電量為17.3億千瓦時小于用電側總意向電量10.8億千瓦時,交易規模從14億千瓦時被臨時減少為10.5億千瓦時,導致發電企業競爭壓力較大。
3.3 存在非理性報價
發電企業在對用戶和售電公司期望的降價水平不了解情況下,臨時被要求降低報量水平也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恐慌,發電側出現了不理性的大幅降低報價水平以爭取市場的情況,表現為“純殺價”。有的發電廠最高成交申報價差達-0.5元/千瓦時,導致平均成交價差水平為-0.1255元/千瓦時的“血拼價格”。
此次競價結果創廣東省組織集中競價歷史里來的最高降價水平,成為全國范圍內發電企業降價水平較高的省份之一。
3.4 交易規則存在缺陷
交易規則中引入價差返還系數,申報價差電費差額按照3:1的比例返還給發電企業和電力用戶,在目前嚴重供大于求的情況下,此舉容易誘發發電企業在申報競爭電價時采取大幅降價以競量的僥幸心理。
在《關于明確2016年售電公司參與直接交易的通知》中的異常報價和踢出電量機制在此次交易中被暫停,發電企業少了‘報太低可能作為異常報價被剔除的擔心,整體讓利過大。發電側平均申報價差達-0.5元/千瓦時。
3.5 政府干預過多
從此次競價過程來看,仍然是政府控制供需關系和競爭強度的形態,雖然名為“集中競價”,但實際還是大用戶直購的集中撮合模式,離真正的市場還有很大差距。endprint
4 模擬集中競價計算示例
假定集中競價交易規模上限為500萬千瓦時,發電企業申報電量上限按競爭直購電量的1.2倍計算。
4.1 申報數據
供應方(發電廠)有5家參與報價,總申報量600萬千瓦時,最高申報價差-0.1元/千瓦時,最低申報價差-0.18元/千瓦時。需求方(電力用戶)共有7家參與報價,總申報量620萬千瓦時,最高申報價差-0.001元/千瓦時,最低申報價差-0.02元/千瓦時。具體申報見表1。
4.2 形成價差對(已按差值從小到大排列)
價差對(發電企業申報價差--用電企業申報價差)形成規則:
(1)價差對為零或負值時,按差值對小者優先中標。
(2)價差對為正值時不能成交;即用電企業與發電企業所出價格小于目錄電價或批復電價。
(3)若價差相同,按申報電量按比例分配或申報時間進行優先匹配。
4.3 集中撮合
(1)第1,2號價差對相同,成交電量按發電企業B,D申報電量B(均為96萬千瓦時)分配;D,B企業分別售出40萬千瓦時,用戶1購到80萬千瓦時,因用戶1購電量滿足。則與之對應的15,16,17價差對自動失效。
(2) 第3,4號價差對相同,但電廠D,B剩余電量不足以滿足用戶2的申報電量,所以全部成交后,用戶2分別從D,B購得56萬,共112萬千瓦時,缺口8萬。此時與D,B相關的第5-14價差對自動失效。
(3)按剩余價差對撮合18,19,20.因為用戶2還缺口8萬千瓦時,所以成交分配按(C:A:E申報電量=216:96:96=9:6:6)分配。
4.4 撮合結束后,成交電量,成交價差
可以看出,由于報價策略不當,用戶7沒有獲得中標電量;由于主要受規模控制的約束,ACE電廠和用戶6只有部分成交,反之,由于報價策略得當BD和用戶1,2,3,4,5全部成交。
4.5 結算價格
(1)
(2)
(3)
其中為價差返還系數,在本次廣州電力交易中為1:3。
5 深度剖析
5.1 交易評價
(1)廣東省作為電力體制改革試點之一,開創了售電公司進入電力市場交易的首單,在售電側改革推進過程中寫下濃重一筆。但在售電主體進入業務實際操作階段,支撐售電公司業務開展的信息化支撐平臺成為市場化進程進一步推進的迫切要求[4]。
(2)應加快完善電力體制改革市場交易的競爭規范;降低相關政府部門過度干預。
(3)發電企業報價偏離正常價格價格過多,存在非理性降價行為,這是市場規則混亂和市場剛開始博弈混亂的結果。
5.2 市場異常行為對電力用戶心理影響
(1)電力信息平臺發布交易信息不及時或臨時變動導致用戶心理恐慌,出現不理性競價行為。如臨時調低申報電量上限,導致發電側出現了不理性的大幅殺價(心理群體整體智能低下定理)。
(2)電力用戶仍依據政府部門所提供的參考電價進行報價(集中撮合),若購電大宗電力用戶(如售電公司需求量占60-70%)出現私下價格協商形成聯盟,容易使三大類交易主體中的大用戶(散戶)為了保證能競上中標,大用戶只能選擇跟隨售電公司的報價在市場形成盲目跟風的羊群行為[5]。
(3)在交易供大于求的環境下,發電側(供方)為防止沒有中標電量和確保最大申報量全部出清,發電申報提交最低成交申報價(-0.5元/千瓦時)是個大概率事件。而在此后的交易時,沒有成交的發電企業“吃一塹長一智”一定會殺價進入,依此趨勢發電企業在電力競價中壓力山大。
(4)在交易中政府部門過度干預,如交易初期臨時退后報價截止時間,及指定價差返還系數,相對松懈或寬松的電力規則使得售電側與購電側用戶產生投機心理,對電力市場期望值降低,打消之后參與市場競爭積極性,不利于規范化市場體制形成。
5.3 廣東電力交易新動態
4月26日,廣東電力交易中心公布了第二次月度集中撮合結果。交易系統網站的公布結果。
對比第二次交易結果,可以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結果中:需方最高成交價-1.1厘/千瓦時。這部分電量的成交價是由散戶報的,也就是參加交易的供應側(發電廠),需求側(售電公司,大用戶)這三大類電力交易主體中所占比重較低的大用戶成交結果。說明兩年來,部分大用戶的市場意識沒有培養起來,參與度與實力都不如售電商。
(2)結果中:需方最低成交價-79厘/千瓦時。這部分是由售電公司報的,而最終市場競價的利潤又流入電網,肥水不流外人田。
(3)結果中:需方平均成交價-51.58厘/千瓦時。可知上個月初次市場交易后,交易雙方都或多或少獲得利潤,需方的賭性顯現,多數需方拿出至少10%出來,進行博弈。
(4)結果中:供方最高成交價-371厘/千瓦時,最低成交價-500厘/千瓦時,平均-436厘/千瓦時。說明供應方主要的電力生產方式中火電機組開始真正的競爭。
參考文獻:
[1]朱成章.電力體制改革的難度(上)[J].大眾用電,2016(04).
[2]戴麗.這些年我國的電力體制改革[J].節能與環保,2016(01):24-31.
[3]劉洪深.電力體制結構模式演進與我國電力體制改革方向[J]. 大眾用電,2016(01).
[4]洪猛.電力體制改革與核電電價政策淺析[J].中國核工業, 2016(01):51-53.
[5]劉紀鵬.國企改革助力電力體制新發展[J].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16(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