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亞
幾十年間,我搬過好幾次家。其中,1984至1988年間住的屋子最小。
小屋位于北京南城、宣武門外大街東側的香爐營四條23號。院子很小,進深不過4米多,算上我們家只有3戶人家。南屋兩間,住的是吳姓老人。北屋也是兩間。東側分給了我,西側一間的后面還有房屋,都屬另一戶人家,姓蕭。
盡管屋子小,卻有許多故事,時時牽動著我記憶的神經,難以忘懷。

一
1984年4月,妻子調來北京的手續終于辦妥。隨之,我便去上海接妻子和兒子。
恰于此時,學校把那間小屋分給了我。雖然只有9平米。但我已經很慶幸、很滿足了。因為等她們母子來京時,我們就可以擁有自己的窩了。
由于當時我還在上海,所以是我二姐去學校拿的房門鑰匙。然后,她和姐夫一起,利用周日的工夫,登高、爬下,把小屋內外連帶頂柜,打掃得干干凈凈,并用大白粉刷了四壁與頂棚。
當時,兒子只有兩歲,離不開人。因此,我們到京后,又是二姐把兒子接走照看了多日,好讓我和妻子能夠有足夠的時間搬家、安置雜物。
應當說,我們能夠順利、快當地安下家來,二姐他們是出了相當大力氣的。
其實,這么多年來,二姐對我的照顧何止這一件事呢。
1964年,我15歲。母親臨終時,已無法說話,只能拼盡全力在二姐的手心里比劃了一個“弟”字。從此,二姐就把這臨終的囑托當成了頭等大事。
上山下鄉的風潮驟起,她曾千方百計想把我留下。但那是大勢所趨,她也無能為力。下鄉后,她又節衣縮食,給我寄過香腸等物。要知道,她當時的月薪只有37元,而且還有兩個正在長身體的孩子更需要營養。
雖然我的回城首先是得益于1975年鄧小平復出后對困退政策的調整,但那個年代計劃往往不如變化快,政策是經常會改變的。所以,二姐為了讓我早日回京,依然焦急,四處奔忙,力促北京知青辦早日發出調函。果然,隨著“批鄧”的愈演愈烈,1976年初知青返城的相關手續停辦了一段時間。但此時,我已經回到了北京。
而此次妻子能從上海調至北京工作,也是因為二姐所在單位開出了接收的證明。
幾十年了,二姐對我、對我們一家的照顧都是無以復加的。以至于,兒子曾說,我是姑媽家的老三。
二
有了棲身之地,算是安頓了下來。過日子離不開鍋碗瓢盆和煤爐,我便琢磨著在自家窗前、靠墻角的地方蓋一個小廚房。
磚、石灰、水泥、木料與石棉瓦等材料都是現成的,是二姐建自家小廚房時就給我預留出來的,她即時聯系了一輛130卡車送了過來。至于人工,更不費事。原來同在一個連隊的荒友一商量,利用周日休班,早早就到了。
勝利挖地基,忠民、小海砌磚墻,小袁負責門窗,全都熟門熟路。畢竟,在兵團農場的時候,且不說各種農活都上手,就是木工、鐵匠、泥瓦活兒,也沒少干。這不,當年練就的本事全用上了。眼看就要封頂,突然發現我備好的木料不夠長,無法架在房頂上。忠民二話沒說,登車就回家,拉來兩根長木料。時值盛夏,烈日炎炎,來回一個小時,汗水濕透了衣褲。
有料就好辦,小海身手敏捷地上了房架子。先是固定好石棉瓦,再鋪上油氈,與院墻接縫處還澆上瀝青。不到一天的工夫就大功告成。
鄰居吳大爺早起出了趟門,傍晚回來一看,嚯!平地起了間小偏房,像模像樣的,連說:好!好!好!有朋友真好!
過了幾周,大雨瓢潑,廚房經受住了考驗,全無一處滴漏。只是,小院的泥土地面經不起雨澆,大家進出都要拖泥帶水。我看在眼里,記在了心里。等到雨過天晴,便把小院的泥地鏟平、稍加夯實,再和了些砂漿,用蓋廚房剩下的整磚橫豎搭配地平鋪在地面上。此后再有雨,濕鞋依舊,沾泥卻可免了。
這下,吳大爺又有話了:看不出來,教書的人還能干這活兒,到底是下鄉鍛煉過的呀!
三
建起的小廚房擋住了我家住房的光線,但有失必有得,箱子、書報,一應雜物,包括洗衣機都可以放進去了。而且,在我岳母來京探望女兒、外孫子時,這不起眼的小廚房還為我提供了暫時棲身的空間。
不過,作為住房的9平米小屋畢竟太小太小。放上一張雙人床,外加大衣柜、書柜和冰箱,幾乎沒有什么活動的空間了。到了冬天,靠近門口的地方還得擱一個蜂窩煤爐子,屋內就更擠了。那幾年里我家的情景常常是這樣的——
平日把縫紉機的機頭折轉到機斗內,平面的臺板就充當了飯桌和寫字桌。妻子就在這張臨時的桌子上寫作業——當時,她正在讀北京電大的審計專業。
而我,則是插空坐在床頭與煤爐中間的空當處,捧讀作品、翻看教案,備課。
至于四五歲的兒子,只能窩在床上獨自搭積木、看連環畫,倒也乖。
如今,兒子已經30好幾了,但周末在家,仍是喜歡賴在床上看書或玩手機,很少出去活動。對此,我和妻子常自責,這樣的性格是否跟他幼年的那段生活方式有關呢?
問題是,當時的情況也不容我們不努力。不抓緊時間補學歷,怎能應對工作的需要?不認真備課寫教案,豈不辜負了學生的期盼?因而,能夠帶著兒子去戶外享受童年野趣的時間不得不大大地壓縮了。
記得,有一次隔壁的蕭大媽曾不無好奇地問我,三個人在家,怎么那么安靜呀?我還以為你們出門了呢!
四
其實,這個小院原本都是蕭家的產業。“文革”風暴驟起,房屋被迫交了公。待到“文革”結束,房屋發還,他們又心有余悸,不敢再當房產主,遂作價賣給了房管局。如今,房價大漲,所以他們每每說起,都后悔不及。
要說,剛搬來與之做鄰居時,我們是有點兒擔心的。因為大媽一家都是回民。回民自然有回民的規矩。所以,我們唯恐無意間冒犯了他們的規矩,惹得鄰里不和。
不過,相處的時間長了,發現大媽一家非常和善。那天,我們燉了一鍋紅燒肉,溢出的香氣撲鼻而來。待到吃飯的時候,猛然想起,回民是忌諱豬肉的。探頭望望窗外,大媽家的門窗緊閉,倒也沒有別的動靜。
但平日里,大媽卻時常向我們宣傳牛羊肉的好處,并熱心地告訴我們去牛街的哪家鋪子能買到上好的牛羊肉。我明白,她是希望我們少吃豬肉。然而,一個人的習慣往往是從小形成的,我們吃肉依然以豬肉為主。當然,做的時候,我們盡量把廚房的門窗關嚴,減少氣味的排出。而蕭大媽呢,也很寬容,并沒有跟我們計較。
而且,我們兩家的關系還越來越密切。記得有一次大媽家蒸了一屜小窩頭,噴香噴香的。她拿了兩個給兒子吃。兒子很喜歡,幾口就吃沒了。妻子對兒子說:像話嗎?老吃蕭奶奶給的好東西。找找看,你有什么好吃的也給奶奶送去。兒子還真聽話,馬上把我姐姐給他買的一瓶菠蘿罐頭找了出來,雙手捧著,搖搖晃晃地去了大媽家,逗得大媽直樂。
幾年后,我們搬離了香爐營。走前,蕭大媽拉著我妻子的手直抹淚。沒過多久,她又在女兒的陪伴下到我們的新居探視。她說:你們走,真舍不得。可是看你們現在住進樓房,還挺寬敞,又為你們高興。當然,我們也很舍不得這份誠摯的鄰里之情。所以,后來也曾幾次回到香爐營,專門探望她老人家。
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香爐營一帶開始拆建。曾經住過的地方,可能已經不復存在。但是,與那小屋相關的記憶卻是不會磨滅的。人生在世,應當懂得感恩。二姐、荒友、鄰居,他們對我們的關愛、幫助與友善,都是我要永遠銘記的。甚至兒子,在他長大以后,也從來沒有抱怨過父母沒有給他的童年提供一個舒適、優越的成長環境。這種理解也使我們欣慰。
(編輯·宋冰華)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