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軟銀在中國的成功故事,在日本企業產生了一種“標桿效應”
由于前面數十年經濟發展的積累,不少日本企業這些年手頭相當寬裕——日本中央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日本企業手中目前保有的現金約為375萬億日元(約合3.7萬億美元)。
這些錢,日本企業投向了哪里?
可以肯定的是,投在日本國內的并不多,原因是日本老齡化現象嚴重,市場不斷萎縮,增值空間有限。所以,日本企業現在是對外投資大戶——官方的統計數字是,最近幾年,日本企業每年對外投資總額都在10萬億日元(約合1000億美元)上下。
相比之下,“西向”投資——對西方國家的投資——成功的案例似乎并不太多。今年爆出的日本郵政公司對澳大利亞物流公司的投資,投出去了6200億日元,兩年后的現在已經損失了4000億日元。
而“東向投資”——對中國的投資——則普遍獲得了比較好的收益。其中特別被津津樂道的,則是孫正義對阿里巴巴的投資。
孫正義的軟銀是阿里巴巴最早的投資者之一,到2016年6月,軟銀在阿里巴巴持有的股權份額為32%。之后為了并購英國半導體設計公司ARM,孫正義套現了5%的阿里巴巴股份,目前仍然是持有27%股權的大股東。
簡單計算一下,賣出5%的阿里巴巴股份,孫正義籌到了1萬億日元(約100億美元),那么剩下的27%的股份至少還有500億美元的估值。而2000年,軟銀一共不過投給阿里巴巴2000萬美元。17年的工夫,2000萬美元變成了600億美元,投入產出比為1:3000,這樣的驚人回報率恐怕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都難以實現。
此前,軟銀還在中國投資過盛大等其他成功的互聯網企業,同樣實現了高回報。軟銀在中國的成功故事,在日本企業產生了一種“標桿效應”,讓更多日本企業在中日關系低迷的大背景下,對于投資中國產生了更大的信心。
越來越多的電池原料、水處理、土壤處理和養老護理行業的日本企業,意識到中國才是他們未來的最大市場,紛紛來中國尋找機會。
比如日本某化學公司是全球蓄電池電解液的重要提供商,他們不久在江蘇靠近上海的一個三線城市建了一座電解液工廠。公司總經理告訴我,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前景不可估量,而電動汽車中最關鍵的部分就是電池,所以中國市場“一定大有可為”。建廠的時候,他們特別申請了足夠放下兩套生產線的土地面積,以便隨時擴大生產。
此外,四分之一的日本人口在65歲以上,是個養老護理產業大國。未來一些年,日益老齡化的中國也將迎來養老和護理需求的“爆發”。像軟銀一樣提前布局中國,成為日本不少養老企業正在努力下好的“一盤大棋”。
(資深媒體人、日本問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