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共設立扶貧工作站1534個,扶貧工作室16579個,共安排扶貧專職干部4716人,實現了全覆蓋。截至今年6月15日,全省建檔立卡系統全庫戶數88.48萬戶、302.98萬人,已脫貧戶數45.04萬戶、165.59萬人。
江西省2017年已安排財政扶貧專項資金28.45億元,比上年增加11.02億元,增長比例達63.2%,超過2017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預計增長30.3%的要求。
上堡水南村梯田上長出的“扶貧之花”
辜成偉 何 婷
遠山如帶,層層疊疊的梯田上面一畦畦油葵長勢良好。這個位于上堡鄉水南村的觀光農業園,依托良好的梯田資源,在上堡鄉黨委、政府和縣旅發委的支持下,由水南村龍子農業專業合作社建設經營、精心打造。
該園首期投資60多萬元,共計流轉土地56畝,其中包括5戶貧困戶土地12畝。同時引進全國優良觀光高產油葵品種種植,集休閑觀光、旅游采摘、高產優質食用油生產于一體,先賞花后賣油,經濟效益成倍提升,年產值可達35萬元,實現盈利20萬元。為推動產業發展,帶動脫貧致富,壯大集體經濟,產業園的建設與貧困戶利益高度聯結,對流轉土地的農戶每畝每年給予土地租金300元,并安排12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在園區務工,每人可增加工資性收入3000多元,同時輻射帶動周邊25戶農戶發展農家樂、土特產品銷售、畜禽養殖等產業,促進農戶增產增收,有效幫助貧困戶脫貧和增加收入。
據悉,該產業園二期規劃建設面積200畝,目前正在開展土地流轉工作,將建成集油葵、刺葡萄、草莓、水蜜桃及蜜棗等四季水果采摘及客家文化展示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現代農業觀光旅游點。
泰和蘇溪“楊梅游”助力脫貧致富
黃從周 康姝珍 羅 芳
楊梅熟了,游客樂了,農家笑了。這是筆者近些日子在泰和縣蘇溪楊梅基地看到的景象。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實地采摘的游客增多,上集市買楊梅吃變成了到楊梅基地玩。游客增添了樂趣,果農增加了收入。
楊梅熟了,游客們來了。2012年7月,楊志明和其他5戶果農成立了泰和縣楊胖子楊梅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有楊梅250多畝。如今,這里成了旅游景點:郁郁蔥蔥的楊梅樹、清清爽爽的新鮮空氣,讓游客們快樂無比,整個果園充滿歡聲笑語。邊采邊吃,“吃不了兜著走”,貴是貴一點,但是,大家要的就是這個“味”。
楊梅酒香了,游客們醉了。楊梅還可泡酒。營養價值比較高。八成熟的楊梅采摘下來,晾干水分,倒酒下去,放些冰糖,楊梅酒就泡成了。楊梅與酒的比例是1:1,一斤楊梅一斤酒;楊梅與冰糖的比例是10:1,十斤楊梅一斤冰糖。自己泡的楊梅酒味道純,經濟實惠。游客們可在基地里品嘗楊梅灑,學會自己泡楊梅灑。
“楊梅游”熱了,打工妹樂了。楊志明從浙江引進“黑蛋梅”和“東魁梅”等優質楊梅品種,早、中、晚梯次成熟,采摘季可長達20-30天左右。每到6月初,正是秀穗拔節、農事稍閑季節,不少中年婦女就來到基地打工,采摘楊梅,按重量計酬,短短的半個月,手腳快的人能收入三、四千元;老年婦女坐在屋里,挑選楊梅,分級給等,按天計酬,每天收入可達到80至100元。
鄱陽:“牽”出來的致富路
包麗芬
初夏的陽光照在龍嶺村的百畝蔬菜基地上,映襯此地一派繁忙的景象—灑水保濕、采摘香菇、擴建大棚、除草摘椒。在香菇種植的大棚里,脫貧戶俞發久搓著雙手說道“是香菇把我的苦日子變甜、變香!”
突出產業扶貧,體現地方特色。龍嶺村位于鄱田公路東側,交通便捷、土地肥沃,利用其灌溉基礎設施好的優勢,把發展反季節大棚蔬菜作為產業扶貧重點,成立“牽牽”牌蔬菜專業合作社,牽手千戶貧困戶共奔致富路。“村民種菇種菜熱情高,因為這里承載著村里37戶精準貧困戶、113位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夢。”該村支部書記張培林信心十足的說。
龍嶺村現已發展蔬菜、食用菌680畝,其中設施大棚500畝、露地蔬菜180畝,年產值超千萬元。龍嶺村黨支部將所有具有勞動能力的30戶貧困戶全部納入“牽牽”合作社中的龍嶺蔬菜、食用菌基地,盡管每戶經營大棚面積不等,但貧困戶人增收均在2000元以上。
“龍嶺小辣椒”“本地水果型黃瓜”獲農業部無公害認證,產品遠銷省內外。“今年春潤皺椒和西椒已發展近100畝,嘉華五號番茄已發展了80畝,畝均單季產值都在1.2萬元以上,獲得了很好的收成。”村支書張培林說起龍嶺村的蔬菜種植,如數家珍。
鄱陽縣“牽牽”蔬菜專業合作社先后獲得了縣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省級示范合作社等稱號,2016年建立了電商脫貧站,從技術、銷售方面輻射帶動了全縣十多個鄉鎮。與樂豐鎮、四十里街鎮、團林鄉、白沙洲鄉、候崗鎮、金盤嶺鎮、柘港鄉、謝家灘鎮、蓮花山鄉、凰崗鎮、鴉鵲湖鄉等11個鄉鎮都有緊密聯系,發展大棚蔬菜種植面積近2000畝,帶動近千戶貧困戶脫貧致富,為鄱陽發展地方產業,實現精準扶貧,全面建成小康做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