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鵬+鐘琦
科學媒介中心的理念是:科學家善待媒體,媒介則會善待科學。并且以“為公眾和決策者利益計,通過媒體提供有關科學和工程的精確、基于證據的信息,尤其當爭議性議題以及頭條新聞中出現混亂和錯誤時”為使命。
一、為什么要有科學媒介中心
科學傳播“在防止人們對科學家和科學家的工作產生敵對情緒以及懷疑情緒方面是至關重要的”,同時,科學傳播對于科學本身、國民經濟發展、國家(軟)實力和影響力、個人發展、民主政府和社會等都具有重要作用。1985年英國皇家學會發布的《公眾理解科學報告》也認為,“提高公眾理解科學的水平是促進國家繁榮、提高公共決策和私人決策的質量、豐富個人生活的重要因素”。在傳播科學的過程中,“傳媒對公眾理解科學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科學與媒體之間存在著脫節的現象,“科學共同體傳統上對大眾媒體將信將疑,并且在總體上不了解傳媒的運作方式以及傳媒所受約束的本性”,而“大眾傳媒,特別是新聞媒體,則以一種與科學共同體極為不同甚至恰好相反的方式運作”,因而分別遵從科學規范和新聞規范的科學與媒體出現了矛盾。同時該報告還提及“科學家對媒體不信任、缺乏理解,并且經常不情愿也沒有能力與記者進行恰當的交流”。英國上議院科學技術特別委員會于2000年發布《科學與社會》報告,呼吁科學共同體投入更多的資源致力于尋求“幫助非科學專業記者更好地報道科學”的途徑,并且提出“改變媒體的行為以及改變科學家與媒體打交道的行為”,“我們需要一批有能力在科學家和非科學新聞記者之間進行協調的人或組織”,以及“在與媒體進行積極正面的交流方面,英國的科學文化需要徹底轉變”。
為了改變科學家和媒體之間緊張的關系,從而促進科學與社會的良性互動,英國科學媒介中心(Science Media Center)于2002年成立,隨后該機構成為一個重要的科學傳播中介機構。
科學媒介中心的理念是:科學家善待媒體,媒介則會善待科學。并且以“為公眾和決策者利益計,通過媒體提供有關科學和工程的精確、基于證據的信息,尤其當爭議性議題以及頭條新聞中出現混亂和錯誤時”為使命。
二、各國科學媒介中心的發展狀況
英國科學媒介中心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公眾對科學的信任,這對于扭轉信任危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讓媒體記者更容易且及時地獲取最好的科學。通過科學媒介中心的實踐工作,科學與媒體之間溝通的障礙在逐漸消失,并且有效地促成了一種新的科學文化,即把對媒體中重大爭議性問題的參與看作是科學家的重要角色。
由于科學媒介中心對于科學傳播實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自從2002年英國科學媒介中心建立以來,很多國家也紛紛模仿英國的模式成立科學媒介中心,比如澳大利亞科學媒介中心(2005)、新西蘭科學媒介中心(2008)、加拿大科學媒介中心(2008)、日本科學媒介中心(2011)、德國科學媒介中心(2016)等,還有一些國家正在籌建科學媒介中心,包括美國、波蘭、巴西、印度、馬來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越南等,同時歐盟也在籌備成立相關的機構。
在已經建立的科學媒介中心中,英國、澳大利和新西蘭科學媒介中心最為活躍。同時各國科學媒介中心還在探索建立全球科學媒介中心網絡,在近幾屆世界科學記者大會等國際會議期間,各國科學媒介中心代表也會組織相關的分會場,共同研討國際合作,建立全球網絡,協助初創的科學媒介中心以及成立秘書處等相關議題。
三、各國科學媒介中心的主要工作內容
英國是最早成立科學媒介中心的國家,其主要工作內容包括:快速反應(Rapid Reactions)、綜述(Round‐ups)、媒體發布會(Media Briefings)、為媒體提供明白紙(Factsheets)(見圖1)等。
后續成立的科學媒介中心基本上沿用了英國的工作模式,但是也各有側重。值得一提的是英國科學媒介中心重點著眼于對醫學健康研究的重要成果,為媒體提供科研人員的評論,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科學媒介中心不直接針對公眾提供科學信息,而是通過媒體的“中介”,美國科學媒介中心重點聚焦于遺傳方面的科學傳播。
同時,作為銜接科學家與媒體記者的橋梁,為雙方提供必要的輔助和支撐也是科學媒介中心的一項重要職能,因而各國科學媒介中心都開展了針對科學家和媒體記者的培訓工作,旨在讓科學家和媒體記者彼此了解,提升科學家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同時也增強媒體記者的科學素養,更好地開展科學報道。
科學媒介中心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為科學家和媒體搭建了橋梁,成為聯系科學家和媒體的紐帶,并確保了科學傳播有序且可持續地發展。由于科學媒介中心的運作模式及其在爭議性議題的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科學媒介中心開始成為科學新聞實踐和科學傳播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國際上一些重要的媒體,包括《自然》、BBC以及《哥倫比亞新聞評論》等,都對科學媒介中心的相關模式進行過報道。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英國科學媒介中心接受媒體咨詢693次,其數據庫中有2700名科研人員,450名記者,1400名新聞發布人員。
四、科學媒介中心發展的挑戰及面臨的批判
雖然科學媒介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彌合了科學與媒體之間緊張的關系,但是科學媒介中心在各國的發展并不均衡,并且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
一方面,雖然科學媒介中心在努力地建設全球網絡并且支持其他國家建立科學媒介中心,但是目前該網絡中的科學媒介中心數量還不多。同意英國科學媒介中心頒布的準則(charter)成為各國科學媒介中心加入該網絡的一個先決條件,包括經費來源多樣、單一機構捐贈的經費要有上限等。但是因為各國國情不同,其經費來源、運作模式也會不同,如何在保證基本原則的基礎上納入更多的科學媒介中心,是未來全球網絡發展的一個挑戰。
另外一方面,雖然很多國家建立或擬建立科學媒介中心,但是各國媒介中心的交流與合作尚未形成有效的機制。目前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的科學媒介中心互動頻繁,同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科學媒介中心還聯合開展了相關的活動,但是如何讓各國科學媒介中心互通有無,更多地開展合作交流,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
最后,學術界也有人對科學媒介中心的模式存在著質疑,比如科學媒介中心的議程被企業左右,進而主導了新聞的議程設置,另外還會助長科技新聞記者“復制+粘貼”(churnalism)的做法,增加了新聞記者的惰性,他們直接從科學媒介中心提供的材料中粘貼出科學新聞報道,而不是去深入挖掘科學新聞信息,最終損害了科學新聞報道的質量以及信息的完整性;科學媒介中心越來越像一個新聞機構等。
雖然科學媒介中心的模式遭受到了質疑,但是對于缺乏科學傳播中介結構的中國來說,研究科學媒介中心的模式仍然具有重要意義。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科學與社會(公眾)的關系。但是也要持批判性眼光來對待科學媒介中心,需要在充分研究科學媒介中心的基礎上探討適合中國國情的模式。
五、科學媒介中心的中國實踐
2007—2011年,中國科協主辦了“科技期刊與媒體見面會”系列活動,為媒體推薦優秀科研論文,以科學報道和科普的形式對科學成果進行了傳播。同時 2011—2014年,中國科協又主辦了“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系列活動,針對熱點科學議題搭建科學家與媒體記者交流互動的平臺,特別是“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系列活動起到了很好的孵化作用。目前,全國很多地方和相關部門仍在開展類似的專家與媒體見面會活動。
可以說,這兩項活動類似于各國科學媒介中心開展的部分日常活動,因而在國際交流過程中得到了各國科學媒介中心的認同,也為我們同各國科學媒介中心交流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2014年,中國科普研究所成立了科學媒介中心,并且隨后開通了微信公共賬號等眾多新媒體平臺,為公眾和媒體記者提供科學方面的素材,力求打通科學家與媒體之間的傳播鏈條。同時為了促進科研成果的傳播,2016年,該中心還創立了“刊媒惠”系列活動,把科研論文與科學報道銜接起來,促進優秀科研成果的傳播。
媒體是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科學家是科學傳播的“第一發球員”,因而如何維護好這個“鐵三角”之間的關系,是科學傳播研究和實踐的重要議題。特別是在新媒體愈發多元的時代,讓科學家及時發出科學、準確的信息,讓媒體能夠更好地報道科學,變得更加重要。而科學媒介中心作為銜接科學家與媒體記者的橋梁,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因而,我們認為應該加強科學媒介中心的建設,整合國內的類似組織,成立系統性的科學媒介中心。通過加強國際合作,借鑒其他國家科學媒介中心的經驗,同其建立合作關系,從而促進我國科學媒介中心的創立與發展;并且著手開展對科學家進行科學傳播能力以及媒體科學素養的培訓。
(作者分別為中國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和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