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霞
摘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會計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何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會計人才,特別是會計電算化人才,無疑是各高校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因此,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改革傳統會計教學模式,已成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課題。會計電算化實踐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和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它已成為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環節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職業學校;會計電算化;實踐性教學;建設
會計電算化課程是會計學專科開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是一門集會計學、計算機科學、系統論于一體的交叉性學科,具有多學科性、實踐性強的特點。為此,必須強化會計電算化實踐教學,強化學生對實踐教學的認識,合理調配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時間比例,合理劃分單項實驗與綜合實訓的內容與要求,合理組織學生的小組學習,使學生掌握會計核算與管理的具體方法和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一、加強會計電算化模擬實訓室的建設
在會計電算化實訓室的建設上,應突出仿真性。即建設要盡可能貼近生產、技術、管理和服務第一線,模擬真實的執業環境,配備會計軟件、技能考核軟件以及其他輔助教學軟件。在實踐活動中,各實習活動小組之間可以采用按會計崗位情境實訓,也可以按各子系統進行流動作業實訓。對學生按照未來就業時專業崗位的基本執業要求進行實際操作訓練,從而使其綜合職業素質得到合理的培養。
二、合理安排會計電算化的實訓課程、課時和內容
①調整課程設置,加大電算化課時比例
目前在會計電算化教學中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務,重手工操作、輕電算化實務, 手工實務教學與電算實務教學相脫離的狀況。據不完全統計,在專業課程中,專業會計課一般占到50% ,計算機課程占到30% ,而會計電算化課程最多不超過15% ,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學生只能學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簡單操作,根本談不上系統掌握和熟練操作。
針對這種現狀,我認為應該適當增加電算化課程比例。會計電算化是一門新興的應用性學科,它涉及到會計電算化原理、常用商品化軟件應用、會計電算化系統管理和開發等內容。因此,電算化課程至少應達到3門,比例在30%以上。
②調整教學內容,注重實用性
在教學內容安排上, 一方面,要讓學生多進行上機實務操作,多接觸一些不同的會計軟件的使用,便于學生適應企業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在熟練掌握財務會計軟件操作的同時,還要學習更多的計算機知識(包括編程方面和計算機維護方面的知識), 以拓寬學生的會計電算化知識面,解決會計電算化過程中的一般性問題。同時利用頂崗實習的機會,讓學生真正接觸到企業的經濟業務,了解會計電算化軟件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從而將課堂練習和實際工作緊密結合起來。
③擴充實訓內容,自編電算化教材
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軟件的不斷更新,教材滯后現象普遍存在。由于缺乏配套的實訓模擬教材,往往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節,給學生上機和教師指導帶來不便,影響教學效果。
為此,我們可以擴充會計電算化實訓內容, 將以前手工模擬實訓的內容實行電算化模擬實訓,把手工會計實訓與電算化會計實訓有機聯系起來。另外,調整教學內容,自編電算化教材。為了使學生對會計工作的全過程有一個直觀清晰地了解, 教材應按實踐教學計劃和實踐系統化內容設計, 在各階段實驗目的、實驗的側重點及內容深度上有所區別。
三、優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增加信息量,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單位時間的教學效率。利用動態演示,老師邊演示邊講解,學生邊觀察邊動手,學生的感性認識深刻,教學交互性極強,教學過程容易控制,教與學結合緊密,能突出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職業學校可將會計案例教學法大量應用于會計電算化教學中,采用相應商品化財務軟件,模擬一個單位一個會計期間的經濟業務,通過對案例的分析確定應采取的解決措施與辦法。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方式,在一系統中設計數個案例,避免原會計案例片面、孤立的教學情況,使各門課程的內容相互滲透、綜合運用,強化系統性;可以運用會計電算化實驗室進行案例實訓,讓學生同時擔任不同操作員,完成一套賬的全部工作,也可對學生分組進行協作教學,讓學生對一個系統各自分工、協作進行,最后合作完成,從而鍛煉學生的分工協作能。
四、加強校企合作,拓寬職高教育的辦學思路
學校與企業合作,能夠全方位地拓寬高等職業教育辦學之路,同時有利于企業發展。具體到會計電算化的實踐教學中,體現為:
①校企結合有利于學校了解企業對電算化人才的需求狀況
從教育產業的角度來看,學生就是學校的“產品”,而企業是這些“產品”最終的消費市場。學校必須時時明確來自“市場”的需求,進一步有目的地培養人才。如我們學院就已經與市里十幾家大中型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學生入學的前兩年在學校學習理論課與校內實驗課,第三年進入企業相關崗位實習,畢業后直接就業,使學生入口與出口都十分通暢。
②與企業開展合作,有利于開辟多種辦學途徑
通過會計電算化的社會培訓可以及時反饋社會需求,以便及時調整學歷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促進特色課程和教材的完善,并推進專業結構的優化和新專業的設置。學歷教育的系統和規范性,可以不斷提高社會培訓的職業教育層次,使學生不僅掌握熟練的職業技能,而且具備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職業學校的會計電算化教學中,一定應重視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在教學中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手段,注重開展實踐性教學,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實用型人才。為早日實現我國發展會計電算化事業的目標而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麗瀅.關于會計電算化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思考[J].會計之友(上旬刊),2008,(16):77-78
[2]王偉.《會計電算化》實踐教學方法探析[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3):130-131
[3]杜希杰.淺析職高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改革[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0,(1):169
[4]李舉芝.王書果.職高會計電算化教學問題探討[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11):123-124
[5]鐘齊整 羅宏科:職高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2009.11
[6]李萱.關于會計電算化實踐性教學的探析, 2007.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