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澤江
摘要:國有資產在我國整體經濟發展中所占比重較高,也是提升我國整體經濟實力的基礎資產。我國國有企業數量眾多,在不斷深化和發展過程中,國有企業也凸顯了一些深層次的問題,資產流失就是其中之一。國家相關部門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國有企業資產每年平均流失500億元左右,相當于國家財政總收入的19.5%。本文對國有企業資產流失的具體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國有資產;流失;原因;對策
在國有資產的構成中,國家作為出資者,按照法律條例,國家享有國有企業的資產份額,將其與投資之后應取得的權益相加,其總和便是國有企業資產[1]。國有企業的資產流失是指企業在運營過程中,受各種因素影響,資產非正常損失,最終致使國家并未獲得實際應享有的經濟資源,這對國家整體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因此本文探究國有企業資產流失的原因及對策,詳見下文。
1. 國有企業資產流失的具體原因分析
1.1 我國市場經濟固有因素的影響
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雖然每年都在進步,但完善的市場經濟建設是不現實的,因此市場經濟依舊存在諸多的固有缺陷。從宏觀角度看,國有企業更貼近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也更適宜在當前的市場經濟環境下生存[2]。總體來說,開放式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雖有法律和相關規范的約束,但監督管理始終難以發揮最好的效果,部分經營者忽略法律法規的約束,缺乏集體意識,視市場經濟相關的規范和法律條例為無物,在利益驅使之下自主產生投機心理,鉆法律和規范的空子,最終導致了國有資產的流失。
1.2 資產閑置、虛置
現今,國有企業產權虛置、閑置的現象層出不窮,也是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根源性問題。雖然實際規定中國有企業實行全民所有制,也就是說國有企業的財產權利由政府代為行使,但從國有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公民并未享有其產權,更別說以此為權利取得直接資產收益了。按照國有企業資產的利用標準來看,應該將盈利資產部分作用在投資上,或者向全體公民發放紅利,但事實卻并非如此[3]。此問題也反映了委托、代理、成本、收益、權利的不協調不統一的問題,最終導致政府空有管理之名,實際無法有效的監督,而企業內部管理人掌控著國有企業資產,難免會產生有損于資產的行為,導致資產流失。
1.3監督力度不夠
資產是影響國家經濟的重要基礎,監督制度的不健全,致使國有資產保護方面力度不夠。國有企業在我國整體經濟組成中占有重要比重,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力軍,在國有企業發展和改革過程中,在形式和方向上出現了偏置,使得國有企業自主權放大。由此制定的相對應的約束機制也稱為空談,并未實際發揮應有的效用,最終未能將工作具體落實。無嚴格的監督機制和法律規范的牽制和束縛,國有企業在資產利用以及市場發展中任意而為,致使國有企業資產出現了流失。
1.4非正規的惡性競爭
只要市場存在,經濟還在繼續發展,市場上的非正規惡意競爭就不會停止,在規范和法律的約束下,多數企業合理依法發展運營,但不排除被利益嚴重驅使的投機者和不法分子,致使很多企業在不正當的價格競爭中落敗,導致國有企業資產流失。在正規的市場競爭中淘汰的企業往往技術和管理都較為落后,這也是市場生存的正常現象。但惡意非法的競爭打亂了市場原有的價格規律和節奏,例如民營企業的低價傾銷,擁有一流技術水平和地方知名傳統的企業,甚至從國際上引進最新技術的企業也無計可施,在競爭中不斷喪失市場份額,最終被市場所淘汰。雖然此類國有企業最終尋找各種辦法補救,但最終無法在價格上取得競爭優勢,造成了國有資產的流失。
2. 針對國有資產流失問題的有效解決途徑
2.1有效進行資產評估,盤活國有資產存量
有效進行資產評估,盤活國有資產存量,對國有資產進行嚴格的監管,使資產價值在實際中體現出來,從而有效預防國有資產流失[4]。要求建立有效的資產評估機制,設立一系列條例約束和規范評估行為,對國有資產進行定期檢驗和清查,重點清查無形資產,審查過程嚴格、公正的展開,做好資產產權登記,明確歸屬范圍,避免欺瞞現象的發生。推動企業產權流動,結合企業實際發展情況進行有效重組,盤活國有資產存量,從而加大資產的流動性,增加其利用率。對閑置資產進行高效配置,通過其優勝劣汰的內在激勵機制的作用,減少閑置、虛置資產的低效運行狀況,讓資產流動發揮作用,重點面向產出率高的地區、行業和企業,如此能夠有效改善國有資產存量停滯、結構失衡的狀況。
2.2調整企業結構,明確責任
調整企業結構,尤其是法人治理結構,規避“內部人”控制的負效應。要求企業按照《公司法》、《破產法》的相關要求,理清內部人員,包括董事、監事、總經理之間的結構關系,并明確其應該履行的企業責任和法律責任。對于造成國有企業資產流失的人員,應該嚴格追查,追究其責任,并按照要求履行賠償。企業內部的結構和責任界定能夠有效提升企業內部的整體管理質量。另外,有效監督,擴大監事權利,讓董事和監事等相關人員各負其責,各謀其政,認真貫徹執行自己的分內工作,為企業的發展貢獻自身的力量。另外,提升企業管理者的綜合素質,使其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經營管理隊伍更規范、更公正、更專業,并及時面向社會吸納管理性人才,從內部規范做起,讓“內部”負效應銷聲匿跡。
2.3應用國家法律條例控制非法行為
在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有效防止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法律效率,震懾犯罪案,警醒不法分子。企業內部的責任制度以及管理條例能規范內部員工,使企業結構更合理,穩定高效的發展,在此基礎上應用國家相關的法律條例,不僅能夠有效規范個人行為,震懾惡意競爭者和不法分子,同時對國有企業管理過程中的漏洞進行有效補救,在資產已經流失的情況下追究責任,獲得補償,并將預防工作落實到位[5]。這就要求檢察機關嚴格執行法律條例,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檢查,充分發揮檢查權利追究國有企業、政府官員職務的作用,制約犯罪行為,遏制貪污腐敗現象,約束官員權利范圍,防止侵吞國有資產案件的發生幾率。
2.4加強企業內部資產管理
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是調整企業內部結構,控制資產流失的有效方式。企業要結合實際,摸清“家底”,在此基礎上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案,建立企業資產帳薄,將企業的每一筆資產的支出做好詳細記錄,清晰明確的記錄企業的盈利狀態以及閑置資產等,使企業內部資產呈良性循環;其次要加強企業財務管理, 在具體的管理過程中,將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部分作為管理的重點,貫穿于財務管理監督和考核之中;再者,將企業經營者的責、權、利清晰界定,在此基礎上增強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驅動力;最后,企業要建立健全保值增值的激勵制度以及約束制度,確保企業規范化運營,從而提高資產運營效益。
結束語
企業建設成立之后,進行產品生產、包裝、宣傳、銷售等一系列商業活動的過程中,依法經營并使用企業資源,但產權歸國家所有,以這種經營方式獲得的資產便可理解為國有企業資產,近年來國有資產的流失率正不斷上升,針對此問題,應該詳細分析資產流失的具體原因,有針對性的制定有效的解決措施,從政策、法律、企業自身管理、資產有效規劃等方面進行改革,有效控制和減少國有資產的流失狀況,使國有企業能夠正常穩定的生產發展,為國家的經濟發展發揮最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謝衛江. 加強制度建設強化監督執紀問責防范石油企業國有資產流失[J]. 化工管理,2016,(29):97.
[2]程克群,張敏. “一帶一路”背景下國企“出走”對境外國資流失的影響研究[J]. 銅陵學院學報,2016,(03):42-44+65.
[3].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企業國有資產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意見[J]. 中國工會財會,2016,(01):59-61.
[4]何玉長,史玉.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完善與優化[J].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6,(01):27-32.
[5].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企業國有資產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意見[J]. 交通財會,2015,(12):82-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