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
前段時間,著名相聲演員岳云鵬在做客《金星秀》時,與金星聊起了成名前的那段經歷。17歲的岳云鵬當時還是個服務員,因為算賬出了錯,被一位客人辱罵了近3個小時,他因此離開服務業轉投相聲行當。談及往事,一向歡脫的小岳岳表情凝重道:“我想起他當時那么罵我、訓我,我始終不能釋懷。”雖然金星極力勸慰,稱正是這段苦難的經歷才造就了岳云鵬的今天,但他依舊神情沉重,表示不能原諒。
自古以來,“以直報怨”和“以德報怨”就是個經典辯題。孔子認為應當“以直報怨”,即以正直的態度對待傷害自己的人;而老子則認為要“以德報怨”,對于傷害自己的人,要用道德去感化他們,引導他們向善。
就拿岳云鵬來說吧,他可以選擇“以直報怨”,指責或是不原諒當初侮辱他的人,這合情合理;但也可以選擇“以德報怨”,即用寬容的態度感化別人。但如果不是因為當初那個人的辱罵,他也許就不會改行了,相聲界也就少了一個顏值這么高的“小岳岳”。
親愛的同學們,你認為在當今社會,我們應該崇尚“以德報怨”還是“以直報怨”呢?
以德報怨,人生之大善也
蔡原上:我崇尚“以德報怨”。雖然從本質上來說,別人傷害了我們,我們心里肯定會產生怨恨,想去指責甚至報復別人;但是,那些真正高尚的人卻不是這樣做的,他們的光輝如同太陽般,給予我們啟迪和指引。
我就十分敬佩特蕾莎修女,她的一生都致力于消除貧困,為人類傳播善良、無私的思想。她說過這樣一段話:“人們經常是不講道理的,沒有邏輯和以自我為中心的,但不管怎樣,你要原諒他們;即使你是友善的,人們可能還是會說你自私和動機不良,但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友善……”
我想,她的話已經給了我們答案:面對別人的傷害,我們應該以德報怨,用自己的寬容和大愛去感化他們。只有這樣,世界才會變得更美好。
李子諾:俗語有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
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我們無法保證與所有人都能和睦相處,肯定有人會和我們產生摩擦的。
“以直報怨”固然是我們正常的反應,但“以德報怨”的做法,會不會更加高尚呢?
以前,我們家和鄰居的關系不是很好。因為鄰居家開了一個小面館,油煙、污水什么的常常影響我家。一到晚上,各種說笑聲、碰酒杯聲、打電話聲夾雜在一起,亂哄哄的,攪得我寫不好作業。爸爸對此非常不滿,跟鄰居說過好幾次,有一次還差點大打出手。居委會也為我們調解過幾次,可是并沒有起到多大作用。
直到某天,媽媽說鄰居一家大老遠來做生意其實也挺不容易的,要不咱能忍就忍吧。靜下心來仔細想想,媽媽說的并非沒有道理。
于是,從那天起,見到鄰居,我們再也沒有板著一張臉,而是微笑著問好;有時,見他們拿著東西不方便,也會上前幫忙。
可能是因為我們友善的態度吧,與鄰居間的關系居然變好了,他們開始格外注意自家的衛生;尤其到了晚上,他們還會特意囑咐前來就餐的食客們放低聲音,不要打擾到隔壁的我寫作業。
可見,“品德”才是人與人之間的潤滑劑。如果發生矛盾,我們不選擇退讓,那就只會讓情況變得越來越糟糕。
如果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能做到以德服人、以德化人,那我想,也就不會有什么“怨”出現了吧。
以直報怨,才是人之常情
許耕源:我希望大家能好好琢磨一下孔子說的話,“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把這句話理解成“善良就是無止境的寬容”。
可如果一個人無論做好事還是做壞事,得到的報答同樣都是“德”,難道不是在打擊好人、慫恿壞人嗎?
實際上,原句出自《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意思是說,一個學生問孔子,別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養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
由此可見,孔子的意思是道德應該用道德來回報,而對于傷害我們的人和事,則應該用公正、客觀的態度去對待。“以直報怨”并不是讓我們打擊報復或者以牙還牙,而是用規矩、道理、法律去正確地面對沖突,而不是一味地縱容惡行。
比如之前的“薩德”事件后,國人開始自發抵制“樂天”。因為對方這樣的行為是在損害我們的利益,所以我們應該發出抵制的聲音,表明自己的愛國立場。
所以我認為,對于這些不正當的行為,我們就應該“以直報怨”,生活中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說明了。
孫楊:我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北師大教授于丹到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演講。使館人員問于丹,中日兩國之間有一段不幸的歷史,可現在的合作機遇又很多,那應該怎樣處理這種關系?于丹說,可以用《論語》中的“以直報怨 ,以德報德 ”來處理中日關系。
所謂“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就是說人家傷害了你,你不必用美好的東西去回報他,但又不應冤冤相報,而是要用我們民族的正直、磊落、坦蕩去面對它。既要記住,又要讓它過得去,這就叫“以直報怨”;而當別人以美好的態度對待你時,你也要以美好的態度真誠地回報對方。
正如許耕源同學所講,“以直報怨”不僅僅是我們僅處理生活中一些小事的態度,上升到國家層面,也同樣是正確的。
我們不會欺凌他人,但也決不允許他人損害我們的權益!
你來說說
同學們說得都很好。這場關于“以德報怨”和“以直報怨”的討論,實際上也延伸出了另一個話題——“寬容是一種美德”,但你覺得,“寬容”是否要有一定的底線呢?
寬容的定義很廣泛,包括待人、接物,容別人所不能容,解別人所不能解。
但有時,我們一味地強調寬容,卻使之成為了一句口號。
寬容的美德,是否應該分場合?同學們不妨把自己的想法以“微作文”的形式投寄給我們。(來信請寄“山西省太原市第232號郵政信箱”或投至“czb.zwzk@163.com”,我們期待讀到你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