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正所謂“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此時人體陽氣升發,肝氣如草木般舒展,正是養肝的關鍵時刻。
若疏于調養,則容易導致肝氣郁結或過旺,引發煩躁、目澀、失眠等問題。那春天養肝具體要怎么做呢?佛山市中醫院肝病科莫小艾副主任中醫師為大家分享一份實用養肝指南。
中醫里,將肝臟稱為“將軍之官”,主疏泄、藏血。前者意味著它能調節氣機、情志和脾胃運化;后者則是指它能保證人體各組織有充足血液,還可防止出血。
此外,肝還主筋,即全身筋膜的滋養依賴于肝血。若肝血充足,筋膜得到濡養,肢體運動就靈活有力;肝血不足,筋膜失養,會出現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癥狀。
莫小艾表示,肝在五行屬木,與春季相應,此時肝臟功能活躍,順應陽氣生發之勢養肝,可使肝氣順暢,增強肝臟功能,反之肝氣不舒、肝血不足,而氣候又多變,易引發多種疾病,如呼吸道、消化系統疾病等。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強調,“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提倡春季早睡早起、舒展肢體以助肝氣暢達。
《金匱要略》提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提醒養肝需兼顧脾胃,避免肝郁克脾。
《本草綱目》記載,“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建議我們在春季少食酸澀收斂之物(如山楂、烏梅),適當吃甘味食物(如紅棗、山藥),以調和肝脾。
《飲膳正要》則告誡我們,“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禁熱物”,忌辛辣、油炸、羊肉等燥熱食物。
《景岳全書》強調,“怒傷肝,惟逆而調之”,情緒平和是養肝的第一要義。
少怒
中醫認為,肝是“剛臟”,易亢易逆,因此春季養生應注意情緒不宜過于激動、興奮,防止暴怒傷肝。
保持心情愉悅、身心平和的狀態,有利于疏肝理氣、氣血調和、肝氣順達。
食甘
可以適當多吃一些具備補益、健脾、和緩作用的辛甘發散類食物,比如芹菜、白蘿卜、芥菜、韭菜、山藥、扁豆、豆芽、苘蒿、生姜等,均有利于肝臟升發陽氣,疏肝解郁。
要注意的是,肝臟易“虛不受補”,尤忌過度進補,因此膏方、阿膠等進補藥材還需咨詢醫師。
運動
春季鍛煉身體要循序漸進,不可過度勞累,否則易耗損陽氣。
宜適當進行柔和緩慢的運動,如打太極拳、練八段錦、散步、瑜伽等。這些運動能增強心肺功能,促進新陳代謝,調和氣血,有助于減輕壓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遠酒
研究表明,酗酒會對肝臟造成不可逆的肝損傷。如果長期酗酒,肝臟損傷逐漸累加,最終會導致肝炎、肝硬化甚至是肝癌的嚴重后果。
玫瑰陳皮瘦肉湯
【做法】
干玫瑰花8朵、陳皮5克、枸杞1 0克、豬瘦肉200克,一起燉湯,每周2~3次。
【適合人群】
情緒低落、胸悶脅脹、常嘆氣者。
【功效】
疏肝理氣。《食物本草》稱玫瑰花“利肝脾,益肝膽,辟邪惡之氣”;《本草綱目》載陳皮“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善理氣健脾。
枸杞菊花決明茶
【做法】
枸杞10克、菊花5朵、炒決明子5克、紅棗2顆,一起泡茶飲用。每日一杯。
【適合人群】
熬夜后眼睛干澀、頭暈目眩、虛火上炎者。
【功效】
滋陰養肝。《神農本草經》將枸杞列為上品,稱其“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藥性論》載菊花“治頭目風熱,風旋倒地”,配上決明子,清肝明目之力更佳。
【做法】
金銀花3克、梔子3克,一起泡茶飲用,每周2~3次。
【適合人群】
口干咽痛、面部長痘痘、睡眠淺、熱毒腫痛者。
銀花梔子飲
【功效】
清肝瀉火。《神農本草經》認為,梔子味苦性寒,歸心、肺、三焦經,功于瀉火除煩、清熱涼血,可治療“五內邪氣,胃中熱氣”。在歷代有關中藥的記載里,是眾多清熱藥中唯一有著清泄三焦功效的藥物。而銀花在《本經逢原》中則認為是善于解毒去膿的。
最后,莫小艾還給大家推薦了3個在中醫古籍中常見的養肝穴,一起來認識下吧。
太沖穴
位置:腳背一、二趾骨間凹陷處。
《針灸甲乙經》:“主胸脅支滿,嘔逆,目赤腫痛。”
按法:晨起拇指按壓3分鐘,能夠疏解肝郁,緩解頭痛、焦慮。
肝俞穴
位置:背部第9胸椎下旁開1.5寸。
《醫宗金鑒》:“肝俞主灸積聚痛,兼灸氣短語聲輕……”按法:雙手握空拳輕叩或艾灸10分鐘,可助肝氣升發。
三陰交
位置: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
《針灸大成》:“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
按法:睡前按揉5分鐘,有助于調肝血、養肝腎、助睡眠。
中醫講究“三因制宜”(因人、因時、因地),文中湯方和穴位需結合體質調整,嚴重肝病或孕婦請遵醫囑。
“上工治未病”,春季養肝重在順應天時防患于未然,希望大家都能順應自然,借助春生之氣,養出肝血充盈、氣機暢達的好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