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q
現(xiàn)在有一些美國公司會在員工身體內植入微芯片,這里邊確實存在風險,不過可能跟一般人想象的風險不大一樣。
33歲的戴夫·威廉姆斯手背上有一小塊凸起——那是位于拇指跟食指之間米粒大小一樣的腫塊,一般很難引起人們注意。不過當威廉姆斯開門時,他的手確實有些古怪。
威廉姆斯的皮下其實植入了微芯片,這種芯片形狀類似藥丸膠囊,膠囊容器內安裝有電子設備。皮膚下植入芯片后,威廉姆斯不再需要信用卡或手機支付系統(tǒng),在超市買單的時候,他只需掃描一下手部芯片即可。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生物黑客”,借助科技手段來提高身體機能和大腦功能。威廉姆斯是Mozilla軟件公司的系統(tǒng)工程師,也是“生物黑客”之一。出于好奇心,他將射頻識別(RFID)芯片植入自己手上——于是威廉姆斯現(xiàn)在變成了人形射頻卡。RFID芯片通過無線電波與被貼標簽的物體之間進行無線通信,比如威廉姆斯只需將手靠近手機就可以把自己的聯(lián)絡信息傳輸?shù)脚笥训氖謾C上。
威廉姆斯現(xiàn)在只需一揮手就能開啟門禁和登錄電腦,他攜帶的這個“工具”還不能離身,會一直跟著他。當然,這也是優(yōu)點之一。而且,“當我給別人的手機輸入自己的電話號碼或電子郵件地址時,非常好玩。”威廉姆斯笑道。
可穿戴設備的軟肋是人們會感到厭煩,人們需要的是一種一直開機、用戶一直隨身攜帶,但又不會把生活搞亂的設備,RFID芯片的最大好處就是便利性,所以越來越多人開始接受這種植入皮下的設備。生物黑客公司Dangerous Things是RFID芯片生廠商之一,公司去年賣出了10000份植入套件(包括芯片和安裝工具)。
不過隨著RFID芯片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也引發(fā)了外界對于安全和個人隱私的擔憂。8月初,位于美國威斯康星州的自動售貨設備公司“三方市場”免費給員工植入微型芯片。該公司表示,不會強制給員工植入芯片,而是由員工自愿選擇,目前已有超過50名員工自愿接受植入,每次植入的成本約為300美元。植入芯片后,員工在開啟門禁、登錄公司電腦以及在休息區(qū)購買零食等操作時只需要揮揮手就能完成。

RFID芯片比一根火柴還要小些
三方市場公司并不是唯一一家為員工植入芯片的公司。2006年位于美國辛辛那提市的私人錄像監(jiān)控公司CityWatcher為兩名自愿員工在右臂植入了芯片,位于斯德哥爾摩的科技育成中心EpiCentre在今年早些時候也允許員工選擇性地植入微型芯片。
三方市場公司在這一計劃中的合作伙伴是瑞典生物黑客公司BioHax International。BioHax表示,全世界范圍內,包括跨國公司在內還有幾十家公司也在尋求類似的可用于工作的人體芯片方案。
人體植入芯片的興起引起了外界的擔憂:這種無線人體芯片是否會成為公司掌握員工行蹤的工具,還有人提醒芯片植入者小心自己的隱私安全。不少芯片植入者或多或少也有這樣的顧慮。
英國考文垂大學學者凱文·沃維克認為人們有這種憂慮很正常,尤其是那些體內沒有植入微型芯片的人。凱文·沃維克是“第一個帶著芯片行走的人”,1998年他通過手術往自己手臂中植入了一塊RFID芯片。
如今RFID芯片無處不在,它可能就貼在船艙貨物上,或是飛機行李箱中,也可能貼在商店里正在出售的商品包裝袋上,一些寵物體內也植入了RFID芯片。很多人的口袋中也有微型芯片:大多數(shù)智能手機都有RFID芯片,還有非接觸式卡片、旅游卡、電子護照上也都有RFID芯片。
將RFID芯片從卡片或手機轉移到人體并非難事。“關鍵在于,植不植入微型芯片是個人選擇。”沃維克提醒道,“如果某家面試公司的錄取條件中包括員工必須皮下植入RFID芯片,這就會引發(fā)道德問題了。”
需要知道的一點是,幾乎每一個人,每天都在向谷歌、蘋果和臉書這類公司泄露自己的個人行蹤和日常行為信息,甚至更多個人信息。
“移動手機對于個人隱私才是最大的威脅,”波蘭科技大學生物醫(yī)學工程師帕維爾·羅特說道,“手機一旦被黑客入侵,那它就可能成為最佳間諜,黑客通過麥克風、相機鏡頭和定位系統(tǒng)就能掌握你的行蹤。跟手機比起來,RFID芯片要安全多了。”
戴夫·威廉姆斯并不擔心會被監(jiān)控,他手上的芯片只在15厘米左右的范圍內才能被讀卡器感應到。“皮下植入芯片真的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可怕,那種隨時被人定位跟蹤的事情只發(fā)生在科幻小說里。”威廉姆斯說。威廉姆斯自己用專門注射器將RFID芯片植入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皮膚下面,他使用了大量碘酒消毒,植入過程中基本沒有疼痛感。不過,要想取出芯片就有點麻煩了,需要借助手術刀和鑷子。
圍繞RFID芯片存在的隱私安全問題和可能受黑客攻擊的擔憂并非杞人憂天,盡管只能儲存1KB左右的數(shù)據(jù),但英國里丁大學系統(tǒng)工程學院研究員馬克·賈森已經證實這種芯片確實容易受到電腦病毒攻擊。
賈森2009年在自己的左手植入了RFID芯片,1年后他做了一個實驗——主動讓植入他體內的RFID芯片“感染”了電腦病毒。賈森認為,他體內的RFID芯片是一枚高端芯片,實際上就是一臺微型電腦,因此可以被電腦病毒感染,如果有系統(tǒng)讀取這枚芯片上的信息,系統(tǒng)也會被感染。另外,其他同該系統(tǒng)有聯(lián)系的設備也會跟著“遭殃”,就像病毒傳播一樣。實驗的結果表明這枚芯片中的病毒可以從他的“身體中”傳播至辦公桌上的電腦中。
用于進出普通工作場所的出入證芯片也很容易遭到黑客攻擊,但它十分便利,可以一直隨身攜帶——這既是優(yōu)點也是缺點,當這個皮下小設備出現(xiàn)問題時可能會非常麻煩。

微芯片植入物可用于日常任務,如解鎖手機或進入辦公大樓
“植入了微芯片的個人無法輕易地與微芯片分離,要關閉它也有難度。”賈森解釋道,“在植入芯片一年后,芯片已成為我身體的一部分,雖然自己與植入設備如此親近,但情況卻完全不能控制,以至于‘感染病毒后有生活被擾亂和被侵犯的感覺。這種時候其實挺無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