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楠
【摘要】目的 分析溶血現象對臨床生化檢驗項目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3年12月~2014年6月在我院進行體檢的健康人55例,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驗溶血前后的血清變化情況,對比檢驗結果,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結果 溶血后血清的K+、ALB、ALT和AST四項指標明顯高于溶血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溶血現象對檢驗結果的影響較大,應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關鍵詞】溶血現象;生化檢驗;影響
【中圖分類號】R44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06..02
標本溶血的原因有很多,如采血時負壓過大、水浴箱溫度不合適、離心時轉速過高等,這些原因都會破壞血液中的紅細胞,使得細胞內物質進入血清,出現血清呈紅色的現象。隨著真空管采血技術在臨床應用中的不斷廣泛,血液標本溶血現象的發生率越來越高。血細胞受破壞而釋放的胞內成分對臨床生化指標有較大影響[1]。本文選取55例體檢健康的人員,對其溶血前后的血清進行檢驗,找出其中的問題,并總結相應的措施,現研究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2月~2014年6月在我院進行體檢的健康人55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齡31~69歲,平均年齡(56.7±2.3)歲,所有患者體檢結果指標均正常。
1.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中使用的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為日立7300,試劑由上海執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采集所有受檢者的血液標本,離心后檢測血清中的白蛋白(ALB)、總蛋白(TP)、肌酐(Cr)、葡萄糖(GLU)、血尿酸(UA)、丙氨酸轉氨酶(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記錄檢測結果。然后注射器將血清快速抽吸注入直至溶血,對溶血血清進行二次檢測。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溶血后血清的UA、GLU、Cr與溶血前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K+、ALB、ALT和AST四項指標明顯高于溶血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發生溶血后部分指標會有明顯的升高,結合本次研究結果看,溶血后血清的UA、GLU、Cr與溶血前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K+、ALB、ALT和AST四項指標明顯高于溶血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溶血對生化檢驗項目有較大影響。不準確的檢查結果會誤導疾病的診斷結果。隨著近些年來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生化檢驗儀器的精密性和準確性都有了較大的提高,檢驗科的工作量較大,檢驗人員沒有足夠的時間觀察標本的外觀,基本都靠儀器操作,無法察覺異常標本,可能造成部分檢驗結果出現錯誤,影響臨床醫師的對疾病的正確判斷[2]。
造成溶血的原因較多,主要分為體內溶血和體外溶血兩種。體內溶血主要指的是患者在接受大手術后、藥物的毒性反應或疾病本身對紅細胞造成的破壞[3]。體外溶血的原因主要采血過程操作不當、從血腫處采血、輸液處抽血、止血帶過緊、抽血時間長、真空負壓大、血壓倒置、水浴箱溫度不合適等原因。明確發生溶血的原因后,可采取以下措施進行改善:①加強檢驗人員業務培訓,規范操作培訓過程、明確責任,同時提高工作人員的崗位意識,降低因操作失誤造成的溶血。②采血過程中,應保持采血工具的清潔,不可使用酒精消毒;抽血時不可將止血帶扎的過緊,避免破壞血細胞;對于采血困難的患者不能反復使用針尖找尋血管;進行離心分離血清時注意調整速度,不能用力剝離血塊。③妥善保存樣本:采集后的血液樣本應立即送檢,不可等待較長時間或放置冷凍室,避免融化后發生溶血。④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醫療器械,嚴禁使用不合格的醫療產品,從根本上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3]。
綜上所述,溶血現象對檢驗結果的影響較大,應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為臨床醫師診斷提供可靠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劉勝峰,劉玉玲,潘效營,等.標本溶血現象對臨床生化檢驗項目的影響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13(z1):192-193.
[2] 龔 正.溶血現象對臨床生化檢驗項目的影響及預防措施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3):406-407.
[3] 王 標,董利民.溶血現象對臨床生化檢驗項目的影響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14):2701,27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