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媛,蘇美冬,劉 佩
(1.陜西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陜西西安710048;2.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陜西西安710100)
茶葉中兒茶素的高效液相色譜法研究
李 媛1,蘇美冬1,劉 佩2
(1.陜西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陜西西安710048;2.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陜西西安710100)
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茶葉中的C,EC,EGC,EGCG和ECG 5種兒茶素組分,確定了檢測的準確性,并對7種茶葉樣本進行定量分析。以5種組分含量為指標,采用聚類分析方法對綠茶、花茶、黃茶、烏龍茶、紅茶和黑茶進行合理分類。該分類方法根據發酵程度越高兒茶素含量越低,對茶葉的種類進行判別,并能反映茶葉的品質變化。對茶葉中兒茶素的研究,是對茶葉中活性組分用于聚類分析的一次探討。
茶葉;高效液相色譜;兒茶素;發酵度
兒茶素,又稱兒茶精、茶單寧,是茶葉多酚類物質的主要成分,約占茶多酚的80%,是一種黃烷醇型黃酮化合物[1]。兒茶素中的主要成分有兒茶素(C)、表兒茶素(EC)、沒食子兒茶素(GC)、表沒食子兒茶素(EGC)、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GCG)和表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CG),其中EGCG,ECG為酯型兒茶素,C,EC,GC和EGC為非酯型兒茶素。在藥理作用上,兒茶素具有優異的抗氧化性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以及保護心血管、抗腫瘤、抗菌、抗病毒、調節糖脂代謝等多種生物學功能[2-3]。目前,兒茶素已經應用到了化妝品、醫藥、保健品等各個領域。試驗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了7種茶葉中5種兒茶素組分的含量,并對其進行分析研究。
1.1 儀器與試劑
美國Waters 2695型高效液相色譜儀,配二極管陣列檢測器。
甲醇(色譜純)、乙腈(色譜純),霍尼韋爾貿易上海有限公司提供;乙酸(分析純),天津市科密歐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提供;乙二胺四乙酸(EDTA分析純),天津市恒興化學試劑制造有限公司提供;抗壞血酸(分析純),國藥集團化學制劑有限公司提供;超純水,自制。
標準品:+C(純度99.64%)、+EC(純度99.38%),用穩定溶液配制成1 000 mg/L的標準儲備液;+EGC(純度98.34%)、+EGCG(純度99.92%)、+ECG(純度98.93%),用穩定溶液配制成2 000 mg/L的標準儲備液。以上試劑均為成都曼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2 樣品處理
稱取0.2 g均勻磨碎的茶葉樣品于10 mL離心管中,加入5 mL 70℃預熱過的70%甲醇溶液;用玻璃棒攪拌均勻,立即移入70℃水浴中,浸提10 min,隔5 min攪拌1次,浸提后冷卻至室溫;以轉速3 500 r/min離心10 min,將上清液轉移至10 mL容量瓶;殘渣再用5 mL的70%甲醇溶液提取1次,重復以上操作;合并提取液定容至10 mL,搖勻,過0.45 μm濾膜;用移液管移取2~10 mL至容量瓶,用穩定溶液定容至刻度,搖勻,過0.45 μm濾膜,待測[4]。
1.3 色譜條件
色譜柱:TechMate ST PAK C18ES型,250 mm× 4.6 mm;流動相:用乙腈、乙酸、EDTA及水配成流動相A和B;梯度洗脫程序:100%A(10 min)→68%A(10 min)→100%A;流速1 mL/min,檢測波長278 nm,進樣量10 μL。
選取綠茶(南山茗露)、紅茶(雙山金眉)、茉莉花茶、鵬翔黃茶、烏龍茶(鵬翔鐵觀音)、富硒紅茶、黑茶(茯磚茶)7種茶葉樣品,通過上述方法條件對C,EC,EGC,EGCG,ECG 5種兒茶素的含量進行分析。
2.1 色譜峰的定性
量取一定體積的標準儲備液,配制C,EC為100 μg/mL,EGC,EGCG,ECG為200 μg/mL的混合標準溶液,根據混合標準溶液的保留時間結合紫外光譜圖對照定性。
混合標準溶液的色譜(278 nm)見圖1。

圖1 混合標準溶液的色譜(278 nm)
2.2 回收率
稱取綠茶樣品4份,其中2份加入兒茶素混合標準溶液2.5 mL,進行樣品處理并按照色譜條件測定加標回收率[5]。
回收率試驗結果見表1。

表1 回收率試驗結果/mg·g-1
由表1可以看出,回收率在92.31%~106.32%,結果令人滿意。
2.3 樣品結果
茶葉樣品中5種兒茶素含量見表2,茶葉樣品中兒茶素的含量見圖2。

表2 茶葉樣品中5種兒茶素含量

圖2 茶葉樣品中兒茶素的含量
由圖2可以看出,由于加工炮制方法不同,綠茶的兒茶素含量與茉莉花茶相似,而黃茶、烏龍茶的兒茶素含量有所下降,紅茶、黑茶的兒茶素含量相對較低。
按照茶葉的發酵程度和兒茶素含量的不同,可將茶葉分為3類。綠茶為不發酵茶,茉莉花茶為再加工茶,二者均含有5種兒茶素,且水平相當,應歸為一類;黃茶為輕發酵茶,烏龍茶為半發酵茶,二者發酵程度較輕,兒茶素含量下降且都不含兒茶素C,可歸為一類,但烏龍茶中的EGC含量甚至高于綠茶;紅茶為全發酵茶,黑茶為后發酵茶,二者由于發酵程度較高,兒茶素發生氧化,含量偏低,紅茶中未檢測出C和EGC 2種兒茶素,黑茶中未檢出C,紅茶和黑茶由于兒茶素含量低歸為一類[6-11]。
由此可知,發酵程度越高茶葉中的兒茶素含量越低,且隨著發酵過程中兒茶素發生氧化,所有發酵茶葉均不含有兒茶素C。
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了茶葉中的C,EC,EGC,EGCG和ECG 5種兒茶素組分,確定了檢測的準確性,并對7種茶葉樣本進行了定量分析。以5種組分含量為指標,采用聚類分析方法對綠茶、花茶、黃茶、烏龍茶、紅茶和黑茶進行了合理分類。
該分類方法根據發酵程度不同兒茶素含量不同,對茶葉的種類進行判別,并能反映茶葉的品質變化。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產地之一,茶葉資源十分豐富。對茶葉中兒茶素的研究,是對茶葉中活性組分用于聚類分析的一次探討。
[1]康海寧,陳波,寒超,等.HPLC法測定茶葉水提液中五種兒茶素和咖啡堿及其用于茶葉分類的研究[J].分析測試學報,2007,26(2):211-215.
[2]戴軍,王洪新,呂才有.茶葉及茶多酚中兒茶素的高效液相色譜分析方法研究[J].色譜,2001(5):398-402.
[3]徐先祥.兒茶素的藥理作用研究綜述[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2012,27(4):60-64.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T 8313—2008茶葉中茶多酚和兒茶素類含量的檢測方法[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5]熊鳳麒,袁呂江,陳尚衛,等.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茶葉中兒茶素組分的含量[J].色譜,1993(4):251-254.
[6]宛曉春.茶葉生物化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73-85.
[7]陸錦時.茶樹兒茶素含量及組成特性與品種品質的關系[J].西南農業學報,1994(S1):6-12.
[8]熊立瑰,劉仲華,黃建安.茶兒茶素研究進展[J].茶葉通訊,2011,38(1):27-31.
[9]尹志萍,張古英,王建軍.兒茶及兒茶素的研究進展[J].河北醫藥,2008,30(3):360-361.
[10]周順珍,龔雪,周國蘭.HPLC法測定茶葉中兒茶素及咖啡堿[J].化學分析計量,2013,22(5):27-29.
[11]羅曉明,蔣雪薇.高效液相色譜快速測定茶葉中兒茶素的含量[J].化學與生物工程,2003,20(1):46-48.◇
Studyon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yofCatechin in Tea
LI Yuan1,SU Meidong1,LIU Pei2
(1.Shaanxi Province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Center,Xi'an,Shaanxi 710048,China;2.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100,China)
In this article,five catechin ingredients including C,EC,EGC,EGCG,and ECG have been determined through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he accuracy of detection is also determined,and seven tea samples are analyzed quantitatively.Five kinds of ingredients as an index component,and take reasonable classification of green tea,scented tea,yellow tea,oolong tea,red tea and dark tea through cluster analysis.The classification method base on the higher fermentation degree,the lower catechin of the tea,identified types of tea,and can reflect the quality change of tea.In this paper,the study of the catechin in the tea,it is a discussion on the cluster analysis of the active components in the tea.
te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catechin;fermentation degree
O658
A
10.16693/j.cnki.1671-9646(X).2017.08.009
1671-9646(2017)08a-0029-02
2017-05-18
李媛(1989—),女,碩士,檢驗員,研究方向為食品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