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南南,劉宗明
(湖南工業大學 包裝設計藝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0)
“工作室課題制”產品人機學課程教學模式探究
郝南南,劉宗明
(湖南工業大學 包裝設計藝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0)
隨著產學研合作課題的增多,產品設計專業的許多課程與課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在這些專業課程中,人機工程學這門課程的實踐性和實用性較強,對產學研課題的作用較大。因此,對該課程進行教學改革,使其適應大環境的發展至關重要。本文以工作室課題制為教學模式的切入點,探索了如何將課題引入理論課教學、如何將課程理論知識體系貫穿于設計課題中,使學生既能在實踐中掌握課程理論知識,又能促進產學研合作。
工作室制;課題制;教學模式;人機學
產品設計專業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多學科交叉專業。當下對產品設計專業人才的要求也相當高,既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如何為培養社會需要的產品設計人才,已成為該專業教育教學的重要課題。同時,在國際市場的沖擊下,中小企逐步由制造向創造升級,迫切希望建立新的研發機制和提高設計的水平,以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此背景下,出現了新的產學研合作平臺——工作室。
《人機工程學》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設計理論課程,將相關理論研究應用到設計實踐中是本學科的重要目標。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諸多問題和弊端,因此將工作室式的教學模式引入課堂教學將更加符合學科的發展需求。工作室可以針對產品設計專業領域的課題、項目或主題活動進行討論和設計,實現“任務驅動,行為向導”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課題的研究中吸收課程知識和提高技能水平,企業也能從中獲益,進而向產學研合作的目標發展。
“工作室”式的教學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包豪斯學院。包豪斯早期就推行基礎課程和工作室訓練相結合的雙軌制教育模式,其教學模式以學生為本,以工作室為依托,以各種專題為媒介,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市場需求的方式在工作室完成項目或課題。課題制教學是按照教學計劃,教師依照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和不同內容來設定實踐課題[1]。課題制教學的主要目標不單是做,還要求在實踐中,插入設計課程理論知識的講解與學習。教師在課程進行的每個環節,都要對學生作業進行點評和小結,讓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更好地應用于實踐中。
“工作室課題制”教學模式就是將“工作室制”教學模式與“課題制”教學模式有機融合。它以工作室為基礎,將各種與課程相關的實際項目和虛擬課題引入工作室,是一種更加注重課堂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1]。這種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接受課程的各個知識點,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還能為以后專題設計課程的產學研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2.1 人機課堂教學體系與課題項目的選擇問題
人機工程學作為一門邊緣型學科,涉及范圍較廣泛,從人體解剖學、心理學知識到物的屬性、功能,甚至環境科學中的聲光熱等知識都有所涉及。某些企業片面的認為在設計工作中,人機工程學僅研究人機尺度,略了人機分析中的其他內容。還有部分的企業只注重產品外觀效果圖,對產品的前期分析,如用戶模型、人機問題等不做要求。另外從產品設計項目來看,一些快消產品、小型輕工產品對人機分析需求度不高,或者僅需要人機學中的某一個知識點[2]。因此,在課堂中導入的項目或課題,必須做嚴格的篩選,盡可能囊括較多的學科內容,以幫助學生掌握重要知識點。防止學生誤認為人機學理論知識沒有用武之地,從而忽略人機研究而只專注于項目的設計與制作。
2.2 人機學課題實踐與設計成果的問題
人機工程學為產品設計大學二年級的設計理論基礎課程,學生首次接觸該課程內容的學習,想要從短短的32個課時的教學中就看到收益,較為困難。許多實踐都只能提供一定的研究報告、設計思路和概念方案。如果課題為企業實際項目,很難看到方案帶來的經濟效益。如果為虛擬課題,雖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但多半為“紙上談兵”,其成果僅能用于教學研究。因此,課程學習過程中,切忌急功近利,要以掌握知識點、設計方法為首要教學目標。
2.3 人機學產品研究與實驗室的溝通問題
人機學實驗課時僅4個課時,實驗課時較少,如果在人機實驗室完成教學,只能做一些隨堂基礎練習實驗,如尺寸測量分析、反應時間測定、手指靈活度測量等,這些實驗對于課題研究不一定具有針對性。而如果要將課題中的設計研究帶入實驗室,不同的課題所需要的實驗內容和研究方法不同,可能還需要其他實驗的輔助,如模型實驗室。 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布置完課題后,預測對實驗的要求,并做好實驗課程的協調工作。
3.1 設計主題的設置
在課程設計主題的選擇上,首先,尊重專業的方向性,如我院產品設計包裝設計方向,課題可以從包裝容器的設計課題,來發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產品設計方向的學生課題選擇可以較為廣泛,盡可能選擇囊括知識面較廣的課題,如家用健身器材的設計研究,此課題涉及人體尺度、操作與顯示界面、作業環境等多方面內容的分析研究。其次,課題的來源可以多樣化,可以引用設計公司的實際項目作為研究課題,可以選用企業或政府推出相關競賽作為研究課題,還可以針對社會熱點擬定虛擬課題。例如,競賽選題有兒童自行車創意設計大賽、個人交通工具設計大賽;針對社會熱點的選題有生物質廚房設計開發、無障礙產品設計等。這樣既可以使學生了解實際案例的設計流程,掌握產品設計的發展趨勢,又可以使學生從中學到人機學的研究方法,極大的增加了學生們的聽課興趣。課題研究中需要強調設計前期的用戶分析、產品需求定位與人機學分析,從而提高學生的設計實踐能力,加強對設計項目的認識。
3.2 課程的進度安排
我校人機工程學課時總量為32課時。由于學科的特殊性,不能將該課程當作課程設計或專題設計來上,在整個課程中,必須將重要知識點講授給學生。課程中保留20個課時用于理論課學習和相關項目內容分析,12個課時用于設計研究與實踐,同時還需要利用學生課后的時間進行調查研究。將課題貫穿于整個課程理論學習當中,使課題實踐與人機學理論學習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具體操作規劃及課程進度如表1所示。
整個課程進度過程中,充分尊重產品設計的程序與方法,將主要內容集中在人機分析上,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人機學在產品開發設計中的地位,切實掌握人機學的分析方法,并力求在課程設計中取得好的設計成果。
3.3 設計實踐的組織與實施
第一,課題任務下達。教師將項目或課題下達給學生,學生以工作小組為單位,以真實工作過程來制定工作計劃。為帶動全體學生共同學習,分組過程可以采用抓鬮或按學號次序分組,以避免組別的兩極分化,每組選定一個組長,負責任務分配、督促完成進度內容。課后需要完成相關的調查研究,根據課堂的進度以及理論知識的學習,重點完成人機學方面的分析,并在老師的指導下,逐步形成設計方案。
第二,優化教學內容。根據課題的需要,對課程內容做到“一增、二換、三調”。“一增”即適當的加入人機工程教材上沒有的內容,例如大量的設計案例分析;“二換”在不影響整體課堂設計的前提下,刪減更換教材中有的內容,例如在研究容器產品的人機分析時,在顯示設計的章節中,將儀表盤的設計案例更換成容器開啟指示的案例分析;“三調”則根據實際的設計進度及時調整教材中內容順序,促進針對性的研究分析。
第三,組織調研及成果匯報。根據同一課題還會進一步細化選題,因此每組學生調研過程中會應用到不同的方法,將各個時期的調查研究總結匯報,促使同學們在課題研究中互相學習,在掌握更多的知識與方法的同時,還鍛煉了同學們的表達能力。
在多年的人機學設計教學實踐中,筆者已經充分認識到本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也不斷的嘗試各種課題、項目與課程的結合。
以一個班的人機工程學教學為例,結合健康生活的社會需求,要求同學們設計或改進一件家用健身器材。設計上,首先調查消費者的購買動機,觀察分析人們使用該產品的動作過程,發現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并從尺寸、易用、舒適、便捷、安全、情感化體驗等方面進行設計探討,在功能結構或造型上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在授課內容上,人體尺寸測量章節增加操作臺、自行車等產品的設計案例分析;操作動作分析增加一些家用電器操作動作分析過程;界面設計保留原有的儀表盤設計分析案例,另外加入一些家用電器,電子產品的界面設計案例,幫助學生在設計的過程中,學習人機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課題中有許多子選題,每個課題組都有自己不同的子選題,如動感單車,踏板器,跑步機等產品的設計實踐。這類產品有一定的差別,但也有一定的共性,且涵蓋人機學內容較廣泛,在理論教學上可以選擇相同的內容。如圖1為動感單車的設計程序以及人機學理論知識的指導內容,將人機學理論知識貫穿于整個設計課題中,讓學生們邊做邊學。
同學們在課題研究中,彼此相互學習,不僅能提高學生們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還提高學生們的總結分析能力。每個課題組成員在每次進度過程中,都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測量過程中,集體制作人體模板,人體測量表。當重復工作量較大時,可以分工合作。整個過程中,小組可以一起進行市場調研用戶需求、行為分析。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問題,再通過集體的腦力激蕩解決問題,各自繪制相關設計草圖,最后選定方案并完成設計制作。在整個設計進度過程中,同學們積極主動的研究學習,應用人機學理論中的動作分析、觀察法、實測法,對設計課題進行深入解析,在調研匯報和成果匯報中相互學習。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消除界限,直接溝通,互教互學。
將課題或項目引入課堂教學是人機工程學學習的必經之路。教學內容的調整,組織學習的教學形式,都能夠很好的將學習化被動為主動。本次教學實踐中,我們導入的是研究型課題。用同樣的方法,我們還可以繼續在課堂中導入企業項目,競賽課題。既可以鞏固學習設計程序與方法,又為之后專題設計中人機分析部分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1] 陳江. “工作室課題制”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施——以廣州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為例[J]. 裝飾, 2013, 3:P125-126.
[2] 盧純福, 朱意灝. 基于工作室制的工業設計產學研合作模式探討[J]. 裝飾, 2012,10:P97-98.
[3] 胡海權. 工業設計應用人機工程學[M]. 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3, 4.
[4] 魏專. 包裝人機工程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 包裝學報, 2010, 4:P93-96.
The Study of "Studio and Project-based Teaching Method" in Product Ergonomics
HAO Nan-nan, LIU Zong-ming
With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the projects on Industry-Academy- Research cooperation, impel product design cours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bject and project. Among these professional courses, ergonomics has great practicality and maintainability, and it has a great effect on Industry-Academy-Research cooperation projects.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reform the course and adapt it to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This paper takes “Studio and Project-based Teaching Method”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explores the method of introducing the subject into theory course teaching and running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curriculum theory through the design subject. This paper aims to help students to learn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 practice and to promote Industry-Academy- Research cooperation.
studio system; project system; teaching method; ergonomics

圖1 動感單車設計程序及人機學分析理論指導
TB482
A
1400 (2017) 07-0038-04
10.19362/j.cnki.cn10-1400/tb.2017.07.002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立項課題資助:基于高校、政府、企業三維視角的產品設計專業特色實踐教學模式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XJK015BGD022)
郝南南(1988-),女,吉林遼源人,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產品設計教學理論與方法研究。
劉宗明(1978-),男,江西吉安人,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產品設計理論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