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浩俊(江蘇省鎮江市質量技術監督局,鎮江212001)
借 鑒
“突出主業”應成為央企改革重點
譚浩俊(江蘇省鎮江市質量技術監督局,鎮江212001)
日前,國務院國資委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4月中央企業經濟運行穩中向好,收入效益快速增長,運行質量明顯改善,102家企業中盈利企業達98家,占企業數的96.1%。1至4月,中央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8萬億元,同比增加1.3萬億元,增長18.6%;累計實現利潤總額4449.9億元,同比增長18.1%。
相關專家表示,央企業績的回升與國企改革有關系,更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著最為直接的關系。客觀地講,央企能夠出現業績回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是主要原因。如果沒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鋼鐵、煤炭、水泥等行業是很難出現效益回升現象的,甚至會困難更大、問題更多、矛盾更尖銳。
同時也要看到,除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央企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市場環境之外,央企自身的改革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正是央企自身的改革,激發了企業適應市場的能力,激活了企業的內在動力,從而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能夠在央企身上得到落實,產生良好的化學反應。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與前些年相比,央企在營業收入、利潤等方面的增長速度明顯放緩,甚至兩位數都成了稀罕物。但是,增長的效率、質量已經明顯得到提升和改善。特別是依靠收購低端產能、低端產品形成的收入和效益,在今天的央企身上,已經很少見到。即便已經形成的低端產能和產品,也已經被很多央企剝離和淘汰,更多的企業已經把重心放到了發展主業、做大做強做優主業上。如航天科技集團提出了“精干主業、歸核聚焦”的產業發展思路,依托壓減工作提質增效,不僅沒有使企業發展受到影響,反而推動了企業的更好更快發展,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2132億元,首次突破2000億元大關,實現利潤178億元,同比增長14.5%。寶武集團在聯合重組后由于主業更加突出,同業競爭壓力減輕,經營績效也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財務杠桿控制穩定,被標準普爾全球評級上調信用評級為BBB+,維持全球綜合類鋼鐵企業最優評級水平。
加快改革和突出主業,已經成為央企擺脫困境、步入“新周期”的最重要手段,而如何才能更加突出主業、更好地把主業做強,特別要通過做強主業,彌補經濟發展中的短板,則是所有央企必須認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要知道,央企作為國民經濟支柱,不只能在數量上滿足需要、在規模上體現存在感、在壟斷上突出地位,而應當在質量上體現水平、在品牌上體現價值、在影響力上展示形象,能夠在一般企業做不到的領域發揮作用,而不是與其他所有制企業一樣開發一些低端技術、生產一些低端產品,不是與其他所有制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搶地盤、爭利益,而要完成民營企業完不成或完不好的任務。
以我國鋼鐵行業為例,在產能只能減、不能增的情況下,鋼鐵類央企應當依據自身實際,選擇幾個國內空白的領域進行重點研究和攻關,在高端領域尋求突破,而不是共同圍繞中低端產業展開競爭。雖然我國的鋼鐵產能已經遠遠超出市場需求,但對于市場真正需要的高端產品卻仍然無力提供。因此對央企來說,沒有理由不在這方面下功夫、求突破。
再以新材料為例,當前很多企業都在搞新材料,特別是那些條件不具備,也與主業毫無關聯的企業,也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搞研究,結果可想而知。所以,如何從突出主業的角度出發,讓有條件、有能力的企業去進行新材料研究就顯
得十分重要。否則就會出現資源嚴重浪費和市場惡性競爭的情況。前些年的光伏和風電市場就是最明顯的例證,也是最大的教訓。
要想讓企業真正把心思放到主業上來,真正關注主業、重視主業,應當以改革為抓手,通過改革來推動企業把心思放到主業上。實踐證明,不突出主業的企業是沒有前途的,也是不可能把企業做優做強的。國外如此,國內也如此。
從目前已經實施了改革的央企來看,突出主業已經成為一種導向。問題的關鍵在于對非主業的剝離和淘汰力度還不夠大,仍然是企業做強做優主業的拖累。譬如房地產業務,78家承諾剝離房地產業務的企業,至今多數沒有剝離,不僅給企業經營帶來影響,也對企業的信用形象產生不利影響。如何做到真正“剝離”應當成為新一輪改革認真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正在按照“國資委—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企業”的三層架構推進央企改革,既然有了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這個中間層次,為什么不干脆利用這個架構,對央企的業務進行一次全方位的整合和優化呢?對央企來說,規模問題已經不需要再考慮,需要解決的就是如何把主業確定好、把主業整合到一起、把主業做起來。如果能夠按照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方式,把相近的業務進行集中整合,由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再按照具體業務進行分類整合,那么,主業就會相對集中,而不是分散在各個企業手中。在此基礎上,對各個企業提出向高端進軍的要求,并列入到考核目標,那么,央企就不僅能夠做到主業突出,還能在高端領域不斷突破,真正發揮央企的作用。
綜上可見,央企改革必須把突出主業放在重要位置,在推動改革過程中,既從體制機制上下功夫,也從產業、產品布局上做文章,多管齊下,真正把央企改革抓出成效、抓出質量、抓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