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多爾”是根據俄羅斯緊急事務部“拯救者”項目的技術要求,由俄羅斯安卓技術公司和先期研究基金會聯合開發的,最初名為“阿凡達”。現在改名“菲多爾”,意為“最終試驗演示對象研究”。該機器人可單腿站立,做俯臥撐,越過障礙物。它能持手槍射擊,具有精細的運動技能,完成擰燈泡的動作,使用各種工具,將鑰匙插入鎖中、開門、開燈和開車。“菲多爾”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在狹窄空間內自主行動。俄羅斯方面宣稱,“菲多爾”機器人最初主要用于救援,能力拓展后還可執行太空探索等任務,不排除用于軍事作戰。

海軍型“鎧甲”彈炮結合防空系統
俄羅斯的“鎧甲”ME系統由圖拉儀器儀表設計局(KBP)設計,基座上集成有2門加特林30毫米機關炮和8枚紅外制導防空導彈,利用激光測距儀輔助雷達、光電和紅外傳感器實現自主探測、跟蹤并打擊來襲目標。整套系統最多可由4個模塊配合協同工作,從而實現彼此協調,同時對付4個來襲目標,提升海上平臺應對敵方飽和攻擊的防御能力。

白俄羅斯“螳螂”反坦克無人車
第八屆白俄羅斯國際防務技術展覽會期間,白俄羅斯BSVT公司展了一款名為“螳螂”的反坦克無人車,計劃用于攻擊坦克、裝甲戰車、直升機和戰場防御工事等目標。“螳螂”在戰斗模式下車高1.7米,戰斗全重800千克。采用小型履帶式底盤,越野機動性好,越野速度大于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達100千米(或連續工作24小時),無線遙控距離可達300米。“螳螂”配備4枚“胡蜂”反坦克導彈,導彈采用半自動激光駕束制導,最大射程4千米。

新加坡陸軍新型裝甲搶修車
在2017年的開放日期間,新加坡陸軍披露了其新一代裝甲搶修車的樣車。該車戰斗全重約29噸,車長6.9米。乘員3人,分別為車長、駕駛員和技術人員。車體前部裝有推土鏟,右前角有一部可360°旋轉的伸縮臂起重機。用作起重機時,兩個液壓千斤頂會放置在地面以穩定車輛。車上還有最大拉力為25.5噸的搶修絞盤,車體側面配有工具和拖桿。該車主要任務是為下一代裝甲戰車提供后勤保障支援,自衛武器是可配備輕型機槍的小型炮塔。

以色列“空中霸王”巡飛彈
“空中霸王”由埃爾比特系統公司研制,采用彈射器發射,最大起飛重量40千克。模塊化戰斗部(穿甲型或殺爆型)重10千克。動力裝置為電動機,能夠隱蔽低空飛行。巡飛時間2小時,有效使用半徑40千米。操作員可在巡飛彈攻擊目標前2秒下達終止攻擊指令并重新選擇目標。如果未下達攻擊指令,巡飛彈能直接通過降落傘安全回收。埃爾比特系統公司已收到大量訂單并開始生產“空中霸王”,將于2018~2019年交付。

加拿大UPRISE超輕型外骨骼
它由加拿大Mawashi科技公司研制,獨特之處是不需要電池,利用鈦制框架將人體肩膀上50%~80%的負荷轉移到地面,進而減輕士兵的負擔。它的設計目標是輔助士兵執行3~5天的行軍任務,防止肌肉與骨骼損傷,并非直接提供助力。UPRISE外骨骼由柔性脊柱和滑帶組成,滑帶用來實現腰部周圍的旋轉自由度,并在符合人機工程學的前提下,提供腿部支撐。

挪威155毫米沖壓發動機增程炮彈
挪威納莫公司自籌資金研制的這種155毫米炮彈,發射時的炮口初速約420米/秒,但隨后沖壓發動機可將其加速至1 020米/秒,即3馬赫。常規52倍口徑155毫米火炮發射的普通榴彈,最大射程約40千米,而這種炮彈的射程能達到90千米。該彈還配裝有彈道修正引信,圓概率誤差小于30米。挪威納莫公司計劃2018年試射這種炮彈。

韓國“雷博”反坦克導彈開始批量生產
“雷博”(Raybolt)單兵便攜式反坦克導彈系統由韓國LIG Nex1防務公司研發,已于今年5月底通過了由韓國科技部、國防采辦項目管理局、國防技術與質量局聯合組織的資格鑒定試驗。它的批量生產計劃持續7年,但具體生產數量尚未披露。首批導彈系統計劃在今年底交付韓國陸軍。“雷博”的工作體制、技術性能都類似美國“標槍”、以色列“長釘”,具有“發射后不管”的自主打擊能力,將用于替代韓國陸軍現役的美制BGM-71“陶”式反坦克導彈系統,同時計劃裝備給韓國海軍陸戰隊。

印度采購22架美制“捕食者-衛士”無人機
6月22日,美國批準向印度出售22架通用原子公司生產的“捕食者-衛士”(Predator Guardian)無人機,合同價值20~30億美元。“捕食者-衛士”是“捕食者”B無人機的變型,續航時間長達27小時,最大飛行高度約為15 240米。2008年以來,美印國防合作關系迅速升溫。印度已經同美國簽訂超過150億美元的軍售合同,包括C-130J和C-17運輸機、P-8I海上巡邏機、“魚叉”反艦導彈、“阿帕奇”和“支奴干”直升機,以及M777輕型榴彈炮等。

美國陸軍“彈藥補給彈”概念
美國陸軍武器研發與工程中心提出的“彈藥補給彈”概念,是利用迫擊炮彈彈體、GPS制導系統和滑翔傘,向被敵人壓制的士兵投送彈藥等物資。補給彈分載荷投送部和彈尾兩部分,配有含電子部件、電源和滑翔傘控制機構等組件的導航與制導系統,彈尾還有可操控方向的減速系統。補給彈的彈體不限于迫擊炮彈,也可以選用大口徑炮彈。
彈藥是戰爭中用量最多的消耗品,尤其是突擊步槍、機槍、自動榴彈發射器等輕武器彈藥。一般士兵隨身攜帶的槍彈不超過180發,實際交火時經常不夠。但在復雜作戰環境,特別是城區作戰、山地戰中,作戰行動往往是以小規模部隊為單位,極易遭受敵方包圍、火力壓制,從而為彈藥補給造成極大的困難,最后導致被壓制部隊因火力不足而陷入困境,甚至全軍覆沒。為此,如何快速向這些部隊提供彈藥補給,是現代部隊在真實作戰環境中需要解決的重要現實問題之一。
盡管“彈藥補給彈”現階段只是一個概念,但對美國陸軍非常有吸引力,因為它有諸多優勢:與傳統的空中運輸機通過降落傘投放彈藥包相比,“彈藥補給彈”不會因為補給物資目標過大而引起敵方注意,從而實現悄無聲息的補給;空中運輸機由于受起降條件限制,無法長時間在戰場區域中飛行,而且長時間飛行存在被攻擊的威脅;和運輸機、無人機相比,炮彈飛行速度快,隱蔽性高,敵方即使發現也無法攔截;炮彈、普通火炮是低級別部隊的重要裝備之一,因此很容易實施補給。

基于炮彈的“彈藥補給彈”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補給量有限。例如美國陸軍的迫擊炮彈最大口徑120毫米,彈內直徑約76毫米,長203毫米,只能攜帶約150發5.56毫米槍彈。從這方面看,“彈藥補給彈”可能是杯水車薪。但隨著現代戰場向電子化、信息化發展,單兵需要的補給物資不再限于彈藥,還可能緊急需要電池、電子設備等補充消耗或戰損。在這方面,“補給彈”具有很大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