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遠
大唐玄宗年間,書生崔懷寶在踏青時邂逅宮廷第一彈箏高手薛瓊瓊,心生愛意,作詞一首,托人獻給美女。美女被詞打動,就與崔懷寶私奔了。這首詞寫的是:“平生愿,愿作樂中箏。得近玉人纖手子,砑羅裙上放嬌聲。便死也為榮。”有些類似王洛賓那首《在那遙遠的地方》,為了跟美人在一起,愿意變作一張箏,或者一只小羊。
人跟人真的不一樣:有的人,幾十年稀里糊涂,擁有渡邊淳一所說的鈍感力;有的人,一生精明,唯恐走錯一步路、說錯一句話。但是,總有一句話能夠擊中一個人的心,即使這顆心再粗糙,也會被語言找到縫隙,直抵內心柔軟處。
公元505年,一介武夫陳伯之居然被一段話打動,率八千人歸降。這段話很著名:“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當時是南北朝的混亂歲月,南朝梁武帝派兵北伐,與北魏大將陳伯之對峙。陳伯之本是南方人,后來叛逃到北邊。眼看血戰在即,南朝安排丘遲寫信招降。丘遲以文采著稱,寫了一篇《與陳伯之書》,沒多久,陳伯之就投降了。史載,他被信中描寫南方風物的那16個字深深打動了。
陳伯之惡少出身,小時候身上總帶把刀,四處游蕩,看到別人家的稻子成熟了,就偷偷去割。稻田主人發現后,準備捉住他,陳伯之就亮出刀子嚇唬人。長大后,他做了強盜,后來從軍,打仗勇敢,慢慢混出頭了,卻還是流氓無賴的底子。但就是這樣一個人,也會被一段充滿文采的話徹底打動。
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有一群把語言的力量發揮到極致的牛人,他們周游列國,靠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君王,直接影響當時的風云變幻。
有個叫唐雎的牛人,被安陵君派遣出使秦國。安陵國是個小國,秦國久懷覬覦之心。秦王面對唐雎,完全不把他放在眼里。唐雎怒了,發表了一段著名的演講:“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蒼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這一番話,排山倒海,氣勢逼人,秦王給鎮住了。類似唐雎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所以劉勰在其名著《文心雕龍》里這樣感嘆:“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值得一提的是,唐雎跟秦王并非文縐縐地聊天,他連珠炮一般地向秦王拋出一串排比句時,還輔以“挺劍而起”的動作,秦王心慌了。
聊天的環境很重要。后人考證過,陳伯之是個文盲,他不識字,又怎么會被“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所打動呢?原因是:給他讀信的人讀得聲情并茂。古人講究聲律,蘇東坡曾說過:“三分詩,七分讀耳。”關于聊天,后人更精確地總結出一個著名的公式:信息溝通效果=7%的言詞+38%的語音語調+55%的表情動作。遙想當年,那個讀信人應該是南北朝最著名的主播,醞釀了半天感情后,抑揚頓挫,熱淚盈眶,在陳伯之面前念了那封信。
(蘇打摘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