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寒秋
與西方情人節密切相關的圣瓦倫丁變成了婚紗攝影公司的招牌,與中國情人節密切相關的牛郎成為了某種不正當職業的代名詞。在最初,他們是兩種文化的愛情象征,代表了其情愛觀中的某種傾向。圣瓦倫丁的愛情故事與殉難有關,牛郎的愛情故事與私奔有關,在掙脫束縛、反抗壓迫的命題下,他們選擇了不同的路徑。
如今,前者被商業化,后者被污名化,當代愛情擺脫桎梏,花樣百出。
消費愛情
最初,七夕并不具備情人節的內涵,它似乎看起來是一個手工業者的慶典,在那幾天,人們走上街頭,于“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此后,雖然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融入到節日中,但情愛元素一直不能算節日的重要特質。詩歌是愛情的重要表達形式,從最早的《詩經》中,我們可以看到上古時期的中國人,對情愛的表達直接而又熱烈。其中例子舉不勝舉,以《褰裳》為例: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其打情罵俏之濃烈,堪比今人。
這種情愛傳統一直傳遞到秦漢,直到儒家全面興起之后,中國人的情愛觀才開始變得含蓄委婉。
最早具備情愛元素的節日是元宵節,歐陽修有一首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在宋代元宵夜鼎盛時期,可以“婦女出游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著名詞人李清照和她丈夫趙明誠,就是在元宵節相識、繼之相愛、最后結親。所以說,元宵是地道的古代中國男女約會的日子。
七夕的情愛內涵以及關于情愛的儀式感是在西方情人節傳入中國后,才逐漸確立的。這個過程不發生在民國,而是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后。而且,在傳入中國之時,西方情人節就有了消費主義堆砌起來的各種噱頭,今天如果你在百度上搜索與情人節創立密切相關的圣瓦倫丁,首先出現的是婚紗攝影以及度假酒店,它是一個愛情的節日,也是一個愛情產業鏈上的重要產品。
這種態勢也正在席卷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也不能例外。幾年前,有不少地方爭奪牛郎織女傳說故事的發生地,也有不少景區開始制作與愛情相關的景點,濟南的大明湖景區,因為一部清宮戲,成為了乾隆爺與夏雨荷的代名詞,總會有一些人在湖畔換上清代服飾,上演當代生活。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可惜秋柳社,不如夏雨荷。
消費主義總能第一時間的發現節日的商業內涵,如果沒有節日,總會有商家替你創造一個節日。
東西方的情感傳統
對于單身男女而言,情人節之難捱,尤勝往昔之年關,為何會有這樣的情緒?真正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從來是一個具有自己獨特方式歌頌愛情的社會,愛情在中國文化里很難進入主流:譬如蘇東坡、辛棄疾,歷代追捧的大多是其陽剛風格的作品,稱為“豪放派”,但對他們寫的情詩,一直以“細瑣”視之,以為無非“兒女情長,不涉大義”。在中國文學史上,情詩寫得最好的是李商隱,但他的地位一直遭到貶抑——中國有“因人廢藝”的傳統,即泛道德主義,以道德論藝術,同樣的例子,后來還有宋徽宗——據說因為李商隱一生“為情困”,“人格有問題”。
但缺乏文藝精神的滋養,則不必奢望懂得愛情。因為愛情除了有性欲的成分,起決定作用的是精神力量,愛情本身包含審美的價值觀,否則只憑動物本能與生活現實,又豈能教人生死相許?或世上也不可能有情詩、情歌與情書。愛情之與性交,即如文明之與原始,一個社會是否文明,只從愛情觀是否成熟也足可判斷。
因此,即使在西方,愛情也是一個需要長期教化的概念,在歐洲18、19世紀的小說家,對于愛情在世俗勢利面前的脆弱、虛無、絕望有精彩的刻畫,像簡·奧絲汀的《傲慢與偏見》,家庭門第是愛情的第一障礙;巴爾扎克《高老頭》里的巴黎貴婦是拜金的無情物種,司湯達《紅與黑》借女主角之口,埋怨“男人除了金錢、權勢、勛章的貪欲以外,對于一切都是麻木不仁”,甚至福樓拜的小說,直接以“情感教育”命題,對于法國當時農民的平庸卑俗,城市中產的萎靡淫逸,一竹篙通通打倒。
情感教育是邁向現代文明社會途中最關鍵的一課,近代西方文學以愛情為題,經典輩出,是伴隨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一致的精神大掃除,到20世紀在美國電影里,愛情成為人間希望、美善的終極象征。
在《紅樓夢》之后的200年里,中國文化里有關愛情的典籍嚴重不足,而農業經濟生產力低下,無法創造富足生活,民智不開,都阻礙了中國文化對于愛情的啟蒙。
中國文化的主流重實利,單身一律遭標簽為“情感輸家”,90后也相親搶嫁,對女性最刻毒的咒罵,莫過于“嫁不出去”。
“喪時代”的怕與愛
我們生活在一個錯綜復雜的時代,是消費時代,是數字化時代,也是概念化生存時代。同時,又是一個充滿生存壓力和時間緊迫感的“喪時代”,一個只有生活情感碎片而缺少赤子之心的時代。
從這個意義上說,七夕為我們的情感碎片,提供了一種充滿儀式感的粘合劑。柴米油鹽、雞毛蒜皮的事情,在這一天,需要放下,我們需要經營這份來之不易的親密關系,然后,可以在合適的時機,將其變為一紙盟約。
當然,你們終究要回到平淡生活中去,你要面對房子、車子、票子等生活成本,你要面對他(她)的親戚朋友,你要面對價值觀以及生活細節的種種不同,愛情是一蔬一飯,也是支撐你們平淡生活的英雄夢想。
作家史鐵生在小說《我的丁一之旅》中,把一切人間愛情都應有的神圣基礎稱為“伊甸盟約”。語出《圣經》:上帝在伊甸園中先造了亞當,見他一人獨居不好,就讓他沉睡,從他身上取下一根肋骨來造了夏娃領到他面前,就有了人類初次的愛情和婚姻。
丘比特與普緒刻一吻定終身;為了所愛者的幸福,海的女兒甘愿化作海上泡沫;在婚姻里,楊德昌是叛逃者,蔡琴是忠貞者和心存愛念者;《朗讀者》中少年對漢娜的愛恨交織象征著德國年輕一代對自己的帶罪民族的復雜感情。
愛曾經是自私、是嫉妒,但最終是舍己為人。
北島有一首名為《傳說的繼續》的詩,我們以此獻給那些雖然猶疑不定,但在愛情之路上已經出發的人們。
古老的陶罐上
早有關于我們的傳說
可你還不停地問
這是否值得
當然,火會在風中熄滅
山峰也會在黎明倒塌
融進殯葬夜色的河
愛的苦果
將在成熟時墜落
此時此地
只要有落日為我們加冕
隨之而來的一切
又算得了什么
——那漫長的夜
輾轉而沉默的時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