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6月11日電(記者李慧)6月10日是我國首個“文化與自然遺產日”,“2017首屆‘一帶一路國際文化產業高峰論壇暨中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專家對話”在京舉行。專家學者、世界百強企業代表以及“絲綢之路”沿線10國代表與駐華大使等百余人會聚一堂,共襄文化盛舉。
論壇特邀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文聯、中國文化研究所等各大文博機構領導、專家學者,就文化發展、創新以及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展開對話,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民族寶貴文化與自然遺產、共同開創世界經濟文化發展新模式、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文化交流與融合建言獻策。論壇由人民日報《民生周刊》、中國文化信息協會、天意盛世聯合主辦。
會上,故宮學院中國畫研究院院長、國畫大家崔如琢發表《文化自信》主題演講,強調中國文化要復興,要走出去,就要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作為藝術家,應該創作能代表中國文化的作品,讓更多的優秀作品走向世界,成為中國文化的符號。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王亞民就“文創產品如何推動創新文化產業”作進一步闡述,指出文化創新是中華民族不斷強大的動力與源泉。把文創事業做大做強,不僅能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更是對文化遺產的創新與傳承。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陶立璠就如何更好地創新、傳承、保護文化遺產做了深入分析。
(選自《光明日報》2017年6月12日)
【感悟借鑒】
這是一則較規范的新聞稿件,作者為我們報道的是“首屆‘一帶一路國際文化產業高峰論壇舉辦”這一重大事件。標題的擬定簡潔醒目,高度概括了消息內容,讓讀者一目了然。電頭部分“本報北京6月11日電(記者李慧)”既交代了時間、地點、又交代了記者,體現了消息的真實性與及時性。導語部分簡明扼要地寫出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實——“2017首屆‘一帶一路國際文化產業高峰論壇暨中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專家對話”在京舉行。使讀者先獲得一個總的概念。主體部分從多個角度介紹了高峰論壇的舉辦情況,指出了本次高峰論壇的重大意義,讓讀者對本次活動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與認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