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杰
摘 要:主要內容是介紹反滲透凈水器中常見的增壓泵及其控制方式。首先對反滲透凈水器的增壓泵基本的原理進行分析,然后通過設計新型增壓泵以及水路原理圖實現流量可調的功能。同時在水路中布置一個流量傳感器,對增壓泵的性能衰減補償,防止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凈水器制水流量偏低。從而使整個凈水器在制水過程中性能穩定,噪音低,壽命長。
關鍵詞:凈水器;增壓泵;傳感器
中圖分類號:TH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7)25-0100-02
引言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飲用安全的日益關注,家用凈水器作為一種新興的電器產品正逐步進入廣大消費者的家中[1]。作為凈水器的核心零部件,增壓泵具有自吸和增壓功能,為凈水器通過反滲透膜凈化水這一過程提供恰當的水壓和水流量,最終使凈水器實現過濾出純凈水的目的[2]。反滲透膜孔徑為1×10-10m,而水分子的直徑是4×10-10m,所以一般來說反滲透凈水器都需要有一個增壓泵,來把水分子擠到膜的另一面[3]。目前,市面上現在凈水器里增壓泵,一般都是用的直流有刷電機增壓泵,其主要結構由有刷電機與泵體兩部分組成,其電機里碳刷與換向器接觸易產生火花,同時碳刷容易磨損,噪音大,影響整機的噪音,導致EMC問題,并隨著使用頻率增加,碳粉沉積,對凈水器處于易爆氣體的空間,則不適用;直流有刷電機增壓泵,輸出功率與外形尺寸之比沒有無刷電機高,同時體積大,限制了凈水器往小型化發展,對其用在母嬰房,以及易爆粉塵環境里的凈水器,有刷電機增壓泵就體現出不足。同時,直流電機增壓泵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流量會有衰減,不能根據凈水器出水自動調控轉速。所以解決增壓泵噪音,體積以及性能衰減問題將會大大滿足用戶對凈水器的需求。
1 帶一體化鐵殼的無刷電機增壓泵設計
根據凈水器增壓泵的設計要求,設計增壓泵的整體結構如圖1所示。
1.1 電機其泵體結構設計
此技術有別于市場上的直流有刷電機增壓泵,通過把電機鐵殼做成一體式,可以去掉普通直流電機的后蓋,減少工藝工序,降低成本,同時,又能保證軸承與鐵殼的同心度,降低機械噪音;其次,由于無刷電機輸出功率與外形尺寸之比高,效率高,同時振動又比普通的直流有刷電機小,所以支座采用單孔固定在整機上,并焊接其支座在電機的中間面位置,大大方便增壓泵在整機里的安裝,適合整機不同的設計要求,利于超薄小型化凈水器的發展。經過試驗,例如水泵的尺寸OD 36mm*L 110mm*H 57mm,當輸入電壓為12-24V時,工況即額定工作點(0.2Mpa進水壓,0.5Mpa出水壓)時,轉速范圍
1200-1400rpm,電流≤1.5A,最大輸入功率范圍18-36W,流量≥550ml/min &噪音≤40dB(A);6根原子線:紅線接“+”,綠線是速度信號控制輸出,黃線是CW/CCW轉向控制,黑線接“-”,藍線是PWM速度控制,白線是制動。同時,泵體的偏心輪,采用3.5度的設計,底面到中心高度18MM,增加膜片的擺動幅度,即增加自吸能力和流量。
1.2 增壓泵工作原理
RO凈水器在制水時,增壓泵開始工作,其通過電機轉子的轉動,帶動泵體中偏心輪的擺動,將電機的旋轉運動轉化為偏心輪的往復運動,同時偏心輪又與隔膜片相連,也帶動膜片往復運動,致使隔膜腔體容積在不斷變化,從而實現增壓排水的效果。以下圖2是試驗測試的性能曲線圖:
2 凈水器制水控制系統設計
凈水器的工作系統水路圖如圖3所示,當打開機器時,自來水進入凈水器,經過前置PP棉過濾,進水電磁閥,然后自來水經過增壓泵加壓進入活性碳濾芯,及RO膜濾芯,純水通過逆止閥,進入除異味,改善口感的后置活性碳濾芯,最后從水龍頭流出消費者感知的純凈水。其中在水龍頭中安置一個流量傳感器,當凈水器的制水通量變少時,可以感應純水的流量,以致反饋給控制器,由控制器再把信號反饋給直流無刷增壓泵,從而調控電機轉速,使出水流量到達平衡并提高制水流量,補償機器在長時間運轉中的損耗。同時,從RO膜濾芯出來的廢水,通過沖洗閥的控制,調控RO膜前壓力,保證適當的滲透壓力,使制水系統維持平衡。
3 結束語
通過實際的測試驗證,包括增壓泵以及水系統的測試,該新型的增壓泵結構設計和水系統控制,可以有效的提升凈水器的出水流量,提高凈水器的可靠性,滿足用戶用水需求。無刷電機增壓泵因為具有低噪音,低振動,高可靠性,為母嬰凈水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凈水器往小型化,超薄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它勢必將更加迎合消費者的需求。由于其加上了流量傳感器和PWM控制系統,凈水器的制水穩定性將進一步加強,制水壽命將更長,靜音效果將更加突出。自此,更加智能化,更加安全,可靠的凈水器將展現在人們面前。
參考文獻:
[1]沈鈞.家用凈水器關鍵技術及未來發展趨勢[J].現代家電,2012,22:55-56.
[2]趙明.增壓泵:給純水機一顆可靠的“心”[J].電器,2015(1).
[3]何志鋒.凈水器儲水罐結構設計和控制[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7(16):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