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國 李 珂 邱 霞
濟南市排水管理服務中心
對做好城市水生態建設管理的幾點思考
劉永國 李 珂 邱 霞
濟南市排水管理服務中心
水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和物質載體,研究水資源和水環境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至關重要。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是城市現代化發展的現實需要。把水文化和城市規劃與建設緊密結合,豐富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不斷使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逐漸完善具有重要的意義。基于此,文章就做好城市水生態建設管理進行簡要的分析,希望可以提供一個有效的借鑒,從而更好的促進城市水環境的建設。
水生態;建設管理;措施
濟南以“泉城”聞著于世,有著“山、湖、河、泉”的自然資源,分布著大明湖、趵突泉、黑虎泉、護城河、小清河等泉群和河流。水,已成為濟南市城市發展、對外交流、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名片和資源,是城市的魅力源泉,泉水文化、泉水節、泉水游等新開發項目帶動了經濟發展,贏得了濟南市民乃至國內外游客的好評,拉動了城市的經濟增長,創造了良好的口碑,收獲了令人矚目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一個生態城市的建設應遵循自然規律,創建水生態城市應以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和諧共存為理念,積極拓展城市空間,打造人水和諧共處的城市。
濟南市南依泰山,北有黃河,中跨鐵路,地勢南高北低,東西狹長,地形復雜多樣;市區南北高差達150米,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200毫米;水資源相對豐富,由降水和黃河水下滲補充形成的水資源總量為16億立方米;城區內現有65條主要河道溝渠,多分布于小清河以南,多發源于南部山區。河流、泉水、人家形成了享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柳”的美譽,除“泉城”外濟南亦稱為“泉都”,同時,濟南城市的發展,伴隨著民俗民風,形成了“泉水文化節”,將水資源與文化建設的發展相得益彰。
2.1 水生態建設發展滯后
近年來,圍繞水生態建設,濟南市加強了工程項目的建設力度,開展了一系列的工程建設,但由于受“重地上輕地下”等觀念的影響,我市水生態建設仍然滯后于城市化進程,尤其是旅游路及二環南路以南區域在近年來新一輪城市建設過程中對自然排水設施保護不當,建筑垃圾傾倒嚴重,部分河道河道被占壓填埋,極易誘發地質災害,同時隨著我市東西部城區大規模開發建設,因地表徑流不斷加大而引發的雨季城市安全運行風險仍在急劇增加,水生態工程建設仍面臨嚴峻形勢。
2.2 水系生態環境惡化
城市防洪防澇體系未形成。城市防汛排水系統建設仍滯后于城市發展進程,城市自然河道溝渠防洪除澇和市政管網排水能力還相對較低,基礎脆弱,道路行洪的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城區排水體系建設尚需整體提升。主要表現在:城市防汛基礎設施抵御強降雨能力有限,突出表現為道路收水不及時、排水不暢,道路行洪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緩蓄、分流、滯洪、泄洪設施建設相對滯后
3.1 戰略高度,規劃先行
濟南市建設水生態文明城市,結合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和新時期治水方針,樹立科學發展觀并遵循人、水、社會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堅持實施統一規劃、統籌兼顧的指導思想,以保護和修復水生態系統、實現水資源的開發和持續利用為重點,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樹立人水和諧的理念。
3.2 制定工作方案,強化監督管理
在上述戰略思想指導下,濟南市在成為水生態城市試點后,組織編制相關規劃方案。在市委、市政府、水利部門和各區縣的通力協作下,引導城市水建設及各項經濟活動滿足生態型戰略與規劃的相關要求,制定詳細工作方案,配套考核辦法,明確責任分工,加強監督管理。
3.3 轉變觀念,發展循環經濟
水生態城市的配套工程建設,特別是水生態景觀的建設,一定要實現人工水環境和自然水環境的完美融合,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統一起來,發展和諧的循環經濟。如從水生態建設角度,它涉及工業生產、農業灌溉、生活用水、水產養殖、城市污水排放等方面,可綜合考慮建設工農業循環經濟產業園。
3.3 強化行政監管的制度化
充分發揮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作用,加強部門間工作的協調,明確管理部門對城市設施審批及服務;城市排水管網建設及運行;城市排水泵站建設及運行;河道、溝渠等市政排水設施建設及運行;城市防汛保障及服務等行業服務性監管;依據政府與城市排水行業融資主體簽訂的運營協議,實施城市排水特許經營工作的規范性監管;依據實施監管的法律、法規、規范、標準等,對全市排水行業制定市場準入、產品和服務質量監管標準,同時制定監管辦法,告知被監管單位,明確監管要求和程序。
3.4 實施水系生態治理工程
河系水流生態系統包括河道內水環境及水生植物、河岸綠地及親水平臺設施環境、流經區域環境、河道兩岸片區四部分,通過設施的建設將水源引入干涸區域,恢復水系生態環境和水陸交匯的植被地帶,保持河道水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生機。
擯棄傳統思維觀念,利用和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科技和方法,探索建立新的水生態建設模式,加強水生態的自然面貌修復,構建人水和諧的生態場景,做到工程建設與自然人文的有機結合。按照南部洪水緩蓄、中部分洪滯洪、北部疏洪泄洪的思路,加快城市防洪防澇工程建設步伐。通過在市區南部新建蓄水池、水庫、塘壩等工程項目,使洪水進入泄洪河道,加強對現有水庫、塘壩的日常維護和管理,及時消除破損等隱患,保障其緩蓄功能,充分利用塘壩蓄水、屋頂集水等工程措施,減輕洪水對下游城市的沖擊。
總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工作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水生態環境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水利基礎和生態安全保障。因此,要加強水生態環境的建設,從而更好的促進城市建設的發展。
[1]葉友華,金幫琳.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法制保障措施研究[J].人民長江,2016,01:7-10+42.
[2]詹衛華,趙玉宗,汪升華.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國際經驗與借鑒[J].中國水利,2016,03:42-45.
[3]楊永德,王孟.長江流域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實踐與思考[J].人民長江,2016,1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