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林
億利生態修復股份有限公司
城市河道生態治理及環境修復對策探析
劉 林
億利生態修復股份有限公司
我國的河流山川較為豐富,并且城市的建立從一開始就與水源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應當說我國一般的城市都會建立在與水相鄰的地方,甚至例如蘇州的一些古鎮更是直接建立在河流之上。因此對于我國而言城市與河流是有著密切相關性的。在以往古代河流給城市帶來最大的危險是洪災而在現代河道的生態問題則成為了一個比洪災更讓城市管理者頭疼的問題,這是由于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稠密度使得河流的負擔不斷上升河道周圍的生態環境也在被不斷地破壞,這使得以往清澈的河水變得污穢不堪散發著臭味,不僅使得人們飲水安全出現了問題更使得城市的環境被破壞,在這樣的情況下城市河道的生態治理和環境修復就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關于城市河道生態治理及環境修復措施。
城市河道;生態治理;環境修復;措施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其不僅提升了居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同時也給環境帶來了負面的影響。隨著河流的過水面積逐漸減少,水質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眾所周知,城市河道在城市發展中起著排洪、泄洪的關鍵作用,一旦城市河道受到損害,必將會阻礙我國城市更好發展。針對這一現象,我們必須要采取相應的治理對策,采用環境修復關鍵技術,將河流的天然特性進行完美的恢復,從而保證生態系統的可持續循環。
河道修復方案涉及到的指標較多,在對方案進行評價時,要將單目標與多目標相結合。為了提升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可以將定性與定量分析二者相結合。評價方案所涉及到的指標要求準確,但是某些指標無法達到要求,自身具有模糊性。評價時要考慮到此種情況,并通過合理的方法進行轉化。方案要考慮到現有狀況下的復雜效果,還能對其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預測。在遵循相關原則的基礎上建立評價模型。
2.1 行洪能力下
降城市建設過程中,河道兩岸空間不斷被擠占,過水面積縮小,而河底淤積嚴重。城市化建設過程中,水文環境發生了變化,主要體現在下墊面硬化。地表徑流量增加。尤其是在雨季,排入河道的地表徑流量增大,超過了河道現有的防洪標準。
2.2 水體污染
城市河道是地表水的匯集地,城市生活垃圾隨意排放,會有部分污染物通過地表徑流進入河道,對水環境產生污染。另一方面,城市生活廢水與污水,處理不達標或者是未經過處理就直接排入河道。兩者相比,后者對水環境造成的破壞要遠遠大于前者。河道中垃圾的存在會降低河水流動性,不利于受污染水源自然凈化。水體自凈能力會降低。
2.3 生態環境退化
水體污染與河道底部污染物沉積,會降低水體中溶解氧含量,導致水生生物減少。一是數量,二是物種。河流在開發過程中人工設施的建立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系統,濕地消失,水體與土壤的物質交換與聯系被切斷,兩岸與河濱生物的棲息地受到破壞,生物種群沒有生存的空間。河道整體生態環境惡化,生態功能喪失。
在開展城市河道治理以及環境修復工作時,主要面臨的問題就是行洪能力逐漸遞減、水質問題日益嚴重以及生態環境惡化等,根據這些問題,我們需要采用相應的應對措施,進而達到城市河道治理以及環境修復的目的,保證我國城市生態環境的穩定發展。
3.1 修復人工濕地
人工濕地主要在四個方面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第一個是水質的凈化;第二個是洪水調蓄;第三個是氣候改善;第四個是生物物種的保護。但是,隨著城鎮化的效率逐漸快速,河道開始被城市大量的占用,導致濕地面積逐漸減小。當濕地面積減少時,水質的凈化、洪水調蓄、氣候改善、生物物種的保護等方面的作用也會逐漸減小,為了有效處理這一問題,我們需要采用相應的措施,在進行城市河道治理以及環境修復的過程中,通常采用的方式有人工挖填推土以及建立水陸過渡帶等。
3.2 實施人工增氧
導致河道水質受到損害的主要因素就是生活污水以及工業廢水的大量排放,追究其因主要就是由于廢水使得水質中的溶氧量逐漸減少。換句話說,水質中溶氧量的逐漸減少是導致城市河道生態系統受到損害的關鍵因素。因此,對著這種現象,我們在治理和修復的過程中,可以采用人工增氧的方式。在開展城市河道治理以及環境修復的過程中,常常采用人工增氧措施,在河道兩旁建立水車以及噴泉等建筑,其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改善河流水體循環功能來提升水質中的溶氧量。
3.3 實施生物調控
要想將生物凈化水質的作用進行全面應用,可以在城市河道中飼養一些水底生物,例如小魚、小蝦等,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借助這些生物,來將水質中的放射性元素以及重金屬物質進行凈化,從而起到治理的效果。此外,水生生物鏈可以將河道污染物進行分解,提升生物堿的制衡性,進而保證河道生態體系的均衡。當河道生態體系均衡時,就會起到河道生態治理以及環境修復的目的,為此,我們需要利用生物調控的方式,來開展城市河道生態體系的治理以及修復工作。
3.4 修建生態浮島
為了給城市河道生物提供一個優良的生長環境,就要構建一個完善的河道水生態循環體系。為了保證河道水生態循環體系的完整性,首先就要建立生態浮島。生態浮島是一種新型的城市河道生態治理與環境修復關鍵技術,它可以有效的對城市河道進行治理和修復,因此深受環境治理工作者的喜愛。所謂的生態浮島,就是在生態浮島中種植一些植物,例如鳳眼蓮、美人蕉等。實施水量補充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河道占用的情況也十分嚴重,河道的面積逐漸遞減,為了有效的處理這些現象,我們就要應用跨區域調水的方法來提升城市河道水質儲備量,利用大河道大水流來將河流中的有害物質進行稀釋,提升水體的凈化功能。此外,增加河道水量,還能提升水質中的溶氧量,進而給河道生物生存提供有利條件。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對于河道治理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河道治理工作的要求更高,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基礎上,將關注的重點放在了河道自身的生態性與人文景觀環境方面。基于生態的河道治理與恢復,重點在于恢復河道原有的生態系統,保持生物多樣性,改善河道水體環境,提升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實現人類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與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
[1]陳勝魯.生態修復技術在河道整治中的應用探究[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5(12).
[2]于雪.小城鎮河道環境綜合整治的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