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蕊
摘要: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我國道德價值觀領域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在多元化社會背景下,大學生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以奠基石的角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堅實力量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在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塑造的過程中,道德多元化對他們的身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我國的高校大學生道德教育在現今多元化社會的大背景前提下,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不具備較高“實效性”發展水平,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嚴峻的挑戰。只有從根本角度入手,改善教育實效性狀態,才能為實現高校學生健康教育工作目標創造良好基礎條件。
關鍵詞:道德多元化;高校道德教育;創新研究
1 引言
道德是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所謂道德多元化是指在以多元化為發展特征的當今社會中,出現了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多元化道德并存的現象,其實質是異質的、復雜的和開放的。道德多元化格局的形成給大學生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大學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道德信仰缺失、道德意志薄弱、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行為失范等不良現象。當前,越來越多的行業大學生和新一代青年工作人員取得的工作成果和所做出的貢獻讓人不可低估,人們在欣喜大學生成為社會各個行業有序運轉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同時也不得不為多元化背景下高校學生的道德教育這一艱巨而長遠的教育事業擔憂。道德教育面臨著理念更新、內容維新、載體和方法創新等諸多艱巨的任務,需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統領下,不斷豐富道德教育的時代內涵,不斷拓寬教育渠道,優化教育環境,改進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實效。
2 多元化背景下高校道德教育的現狀
2.1 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的沖擊
我國正處在社會的轉型發展期,因此社會上還存在著紛繁復雜的各種矛盾,而這些矛盾還需相當長的時間去解決。由于高校學生接受新鮮事物的渠道較廣闊,接受新鮮事物及文化思想的速度較快,辨別能力差。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社會上存在各種消極不利因素,容易使那些意志薄弱的學生失去正確的價值追求,從而滋生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的錯誤思想。如何將大學生的個人理想與社會倡導的主流文化和主導價值觀念融合,使傳統美德與現代道德要求有機融合,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高校道德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
2.2 多元文化下道德信仰盲目
在新世紀的多元化背景下,多種多樣的文化知識、思想道德觀念向高校在校生席卷而來,面對多樣化的道德是非觀,很多高校負責道德教育的老師不能對自己的學生加以正確的知識灌輸和行為準則的有效引導,導致學生在面對新型突發的道德價值問題時因沒有準確的參照標準而產生毫無頭緒、茫然不知所措的現象。
2.3 思想不成熟引發道德觀念動搖
大學生雖然具備基本的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但在大學時代,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不斷完善,其思想仍然不夠成熟。許多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大學生思維廣度和深度不夠的缺點,運用各種各樣新奇的手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要求,來吸引大學生的眼球,當各種道德觀念發生沖突時,學生很容易在激烈的思想斗爭中拋棄自己原有的道德立場,導致道德觀念發生動搖,致使高校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問題越來越嚴重。
3 多元化背景下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對策
3.1 明確教育目標
現今社會的各行各業,學生為社會做出的貢獻和取得的突出成就所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廣泛,各個地區的高校在進行道德教育時要明確認識到大學不僅是一個教書育人的場所,更是一個培養即將踏入社會中的新一代有為青年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綜合素質的重要場所,因此各高校只有本著以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道德價值觀念為最終目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參照藍圖,更好更有效的對各高校在校大學生進行多元文化下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質教育,讓學生們有一套屬于自己正確的道德價值和行為標準,在遇到新型突發的道德問題時,也能夠處變不驚,而沉穩有序的應對、解決問題。
3.2 教養大學生的道德選擇能力
當前我們正處于道德多元化的社會之中,道德沖突不可避免地會在更大的范圍內,更頻繁的發生。面對沖突和矛盾,自主選擇將成為當代大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的一種最為普遍的社會行為。首先,大學生在面臨道德沖突的時候,在確定選擇之前,首要的是對道德選擇的相關境遇和各種可能性的感知、察覺,同時其有做出選擇的充足的內心動力,即有基本的道德選擇意識。其次,大學生在進行道德行為之前,面對多種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的并存以及各種有可能的道德行為時,對進行全面的分析,根據自身道德經驗積累和需要進行鑒別、比較,認清真偽、明辨是非善惡、反思權衡后做出取舍,是大學生自主地進行判斷并決定應該采取某種行為的一種道德能力,這就是大學生的道德選擇,再次,道德意志是指在道德活動中克服困難、沖破阻力,做出正確的選擇并堅守的毅力。當大學生在做出自己認為正確的道德判斷的時候,會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甚至是阻礙,出現猶豫不決,不果斷的情況,這就需耍堅強的道德意志作為支撐。只有具有自主的道德選擇的能力,才能適應這個選擇的時代,順應時代發展的耍求。同時,道德選擇是人學生解決自身道德發展矛盾與實現我超越的有效途徑。
3.3 實施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從其根本宗旨來說是對生命中善與幸福的追求,它關注人的生存、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就其具體目標來說,是成就人的德性的教育。”高等院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核心即是充分強調學生群體的主體地位,相關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與理解,尤其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使學生獲得有特色的發展,同時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教育出具有創新實踐能力、樂于為社會進步作貢獻的人。而強調學生主體作用即是結合自身能力狀況,對教師隊伍培養、教學條件創造等方面逐步加強投入力度。
3.4 開展實踐服務活動,引導學生身體力行在我國,尤其是在多元化背景下,道德教育目標是要教養學生高尚的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和文明的行為習慣,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要注重其實際效果,必須聯系實際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使單一灌輸式的教育變為雙向互動式的交流,注重能力培養和情感體驗,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當今社會多元化的背景下,應當開展實踐服務活動來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境界,在實踐的過程中堅定大學生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在加強高校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應當選取有效的方法積極探索道德倫理教育與社會實踐服務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充分發揮大學生在道德教育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大學生的實踐服務意識,加深大學生對道德觀念的理解。
3.5 創新教育方式方法,靈活變化教學場所
現今社會的文化傳播媒介越來越豐富多樣,各種文化的交流手段正不斷增加,傳播速度日益加快,關于道德教育的資源多種多樣,其開發利用的形式也不再單一。多元文化下的高校道德教育來源于生活,并將以投身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建設這一遠大目標為最終目的,道德教育無論從課程內容還是從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的要求上看,與其它科目相比都有很大的差異,高校道德教育傳統的教學方法大多參照其他的文理科目,把校園課堂當做傳播道德教育知識的主要場所,在現實教學過程中依舊重視教學理論而忽視結合生活實踐。在多元化背景下的現今社會,可以建議教師們在對高校在校生進行道德教育時適當遠離傳統課堂的理論灌輸,靈活變換教學場所和教學方法,有必要時可以采用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手段,甚至采取野外實地教學的方式,有效提高和增加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和教學內容的趣味性。
4 結束語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世界一體化趨勢的加強,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愈發密切,世界文化呈現多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社會生活方式多樣化和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趨勢還將進一步發展。各大高校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時刻謹記以大時代背景為基本立足點和出發點,有批判性的繼承傳統道德文化教育方式方法,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在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應彰顯“以人為本”、“學生第一”的理念,突出育人功能。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董愛軍.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道德教育分析[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01):173.
[2]嚴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創新發展[J]. 西部皮革,2016,(02):226.
[3]常海濤. 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的道德教育[J].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4,(0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