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虹
摘要:隨著我國環境保護理念的不斷深化,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進入快速階段,國民經濟的騰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國居民的生活質量水平。但是,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環境污染問題日漸嚴重,本文就環境影響評價中的環境監測展開分析和研究,對相關理論概念進行闡述和解釋,結合當前環境監測現狀,提出其中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合理的優化對策,以提升環境監測質量。
關鍵詞: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設計
一、環境監測預警體系主體系統建設框架
1、環境監測預警管理機構
環境監測預警管理機構主要工作職能包括:收集、審核、匯總、分析環境監測結果,進行數據處理、統計環境污染狀況及發展趨勢,在地理信息系統中全面掌握污染分布、污染程度、危險源位置、臨近應急可利用資源等基礎信息;將得到的有效監測結果及時儲存到監測網絡數據庫中;24小時實時監控,定期和不定期向環境管理部門出具環境污染狀況和污染警報,配合管理部門快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事態。建設環境監測預警管理機構的核心內容是建設一套完整的、連續的、穩定的、實時的信息共享系統,實現環境質量在線監控、污染源在線監控、風險源在線管理、突發環境事件預警等多項功能,及時發現環境隱患,達到環境監測預警的目的。
2、污染源監測預警體系
在監測站內部設專用機房,與環境信息監控中心在線監控系統聯網,直接掌握重點污染源和污水處理廠在線監測數據;設立人工監督性監測數據庫,將手工監測數據、在線比對監測數據與在線監測數據統一儲存在一個系統界面,便于統計分析;對重點污染源企業自行監測數據進行實時監控,企業通過上報軟件,及時將監測數據傳輸到市站數據庫,以便隨時掌握企業排污狀況。
3、環境空氣監測預警體系
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系統能夠自動采集儲存在數據庫中的空氣自動監測數據和手工監測數據,并對其進行審核處理,生成等值線分布圖、污染變化曲線圖、柱狀圖、餅狀圖等預設的分析圖件,與氣象局每日提供的氣象數據進行校核,統計分析氣象條件對空氣質量的影響關系。對超標的數據自動進行報警。
4、強化監測行政監管
履行環境監測的政府職能,強化環境監測的行政管理。推行環境監測工作目標管理,建立環境監測報告制度;進一步明確監測機構的性質與職責,加強全社會的環境監測管理,通過質量考核、資質認定等手段,規范社會環境監測行為,逐步形成以環保部門牽頭,水利、氣象部門及科研院所配合的良性工作格局,強化環境信息統一發布職責。
5、擴展監測技術監管
借鑒發達國家經驗,設立了幾個區域環境監測分中心,通過開展巡視性、監督性、稽查性與評價性監測工作,全面掌握大環境質量狀況、污染源達標排放情況、各級環境監測機構工作概況,強化和延伸了各級環境監測的監督管理職能;開展環境影響評價現狀監測質量檢查、考核,規范環境影響評價現狀監測工作,確保環境監測數據的真實、有效,提高環境影響評價預測的正確性。
6、加強監測市場監管
排污單位法定自測義務的日益明晰,環境維權需求的不斷增加,環境執法對科學、合法監測數據的廣泛需求,共同催生了環境監測市場,大力培育、規范管理環境監測市場,合理配置社會監測資源勢在必行。完善環境監測服務收費辦法,體現監測成本,實現略有贏余,有效地吸引了社會資本投入環境監測,調動了社會力量有序參與環境監測。
7、建立環境監測預警系統
為了可以及時的得到環境監測的結果,這就需要我們建立環境監測預警系統,并且不斷完善監測預警系統。對環境監測結果依據環境嚴重程度進行等級劃分,依據問題緊急程度、問題危害度、問題范圍以及問題可能造成的影響來分析預警等級。亦可以根據火災預警情況,進行黃色、紅色、藍色、橙色等預警報告體系。對環境監測報告進行定期分析,對其中出現重大問題進行及時預警上報,并且提交一些與監測有關的數據信息,例如情況分析表、有風險產品清單以及危害等級等,并進行及時處理。
8、建立第三方監測機制
合理的建立第三方環境監測機制,促進環境監測組織能夠脫離政府的掌控,維護監測結果的公平性,也是促進環境監測機制的重要手段。依據市場進行的環境監測調節,才是真正意義上不受外界干擾的安全監測。第三方監測機制也可以對監測數據進行分析與匯總,對環境監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與經驗進行總結與分析,得到合理的監測機制,為政府進行環境監測提供保障,推動環境監測工作的發展進程。
9、環境質量監測的法律標準不完善
雖然目前存在關于環境質量監測的法律法規如《環境監測管理辦法》及有關細則等,但是由于缺少細致的規范和條例,現有的條例和規范也存在過于寬泛的缺陷,缺乏具體的細則和相關規定,因此,當出現具體問題時,就會出現沒有與之相應的法規對其進行規范等問題。同時過于寬泛的條例出現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各部門沒有具體相應的職責規定,出現問題時,當事者不愿承認自身的錯誤,而監測者也拿不出相應的條款指出違反規定的當事人行為的錯誤,而會出現互不妥協的現象。
10、法律的頒布出現相沖突現象
在有關環境質量監測法律的頒布方面存在所頒布的法律規范相沖突的現象,例如對水質量的規定的標準,先后頒布了《水污染防治法》和《水法》,兩部法律都對水質量進行了規定,而出現了沖突的現象。這種沖突導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當監測人員采取樣本后,有兩種不同版本的標準對其監測結果進行定位,這不僅造成了監測人員對標準的混亂,而且也造成了管理混亂,直接造成了成本的增加和資源的浪費。
結束語
綜上所述,環境的檢測管理工作中,環境的檢測具體內容,要具備目標性、層次性、整體性、動態特征性、依托現有的法律、法規,配套整體協調性能最佳的方案,提高環境監測工作的質量。因此,結合環境監測管理工作的基本特征,劃分監測管理工作的性質,進行計劃管理、技術管理和質量管理,是當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良好的監測環境。
參考文獻:
[1]牛大海.試論環境監測管理的措施與實施辦法[J].科技開發經濟.2013.03.2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