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學
摘要:為適應精細化的控規管理需要,優先保障公共利益,進一步完善控規編制體系和內容,以青島世園會周邊區域為例進行控規精細化技術方法研究。技術方法層面,劃分“片區—管理單元—地塊”三級控規編制范圍層次,提出各層次的規劃控制內容;構建“控規+城市設計”的技術體系。編制內容層面,實現控規編制的“標準化、可視化、信息化”,成為規劃項目控制管理和審批決策的技術支撐。
關鍵詞:控規;精細化;技術方法
根據青島市“建設世園生態都市新區”的工作要求,將青島世園會周邊區域約23平方公里作為一個片區,在編制概念規劃的基礎之下,開展控規精細化設計。先期通過對武漢、南京、濟南、深圳、北京、廣州、長沙等地控規編制方法的研究與借鑒,形成針對該區域的控規精細化技術方法,并在規劃編制中進行運用。
1.精細化技術方法
1.1分層控制
1.1.1編制層次劃分
按照“片區—管理單元—地塊”三級層次進行劃分。片區是進行控規編制的基本單位。控規編制時也可根據實際需要合并若干個片區一同編制。控制規模為中心城區10-20平方公里,外圍地區20-30平方公里。管理單元是為實現“一張藍圖”管理而建立的空間單元,以管理單元為載體,進一步通過劃分地塊全面表達規劃確定的各類強制性及指導性指標。管理單元劃分綜合考慮合理的人口規模,適宜的服務半徑,考慮城市交通干道、自然分隔及行政界線等方面因素,面積1-2平方公里。地塊是規劃用地強度賦值的基本單位。
1.1.2分層控制內容
片區層面主要是落實和深化城市總體規劃,在對片區土地使用、人口分布、片區級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配置、“四線”規劃、生態環境與城市景觀控制等內容進行系統研究和規劃的基礎上,確定片區發展規模、空間結構、土地使用、設施配套、道路交通、綠地景觀等,保障城市健康發展,指導管理單元和地塊規劃。
1.2“控規+城市設計”的技術體系
實現城市總體城市設計、片區整體城市設計、管理單元城市設計三個層次全覆蓋。將城市設計成果轉化為導則,從整體風格、空間意象、街道類型、建筑形態、地下空間等方面,提出控制要求。
2.精細化編制內容
在片區規劃的指導下,強化城市設計內容,精細化研究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公用設施、道路交通空間、綠色開敞空間和空間形態設計等五大類24個要素控制內容,同時將城市設計成果轉化成三維數字模型平臺,打造“一張圖”的匯總規劃查詢系統,實現控規編制的“標準化、可視化、信息化”,為規劃項目的控制管理和審批決策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和咨詢服務。
2.1標準化:精細化指標體系,規范編制
建立標準化的指標體系,將精細化規劃管理建立在更科學、更嚴謹的規劃標準基礎上。包含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公用設施、道路交通、綠色開敞空間和空間形態設計等五大類24項內容。
2.2.1公共服務設施
基于區域人口容量,確定公共服務設施規模,結合公共交通出行銜接、服務半徑和服務范圍等方面要求,按照分級設置的原則,在空間和規模上對教育、文化、體育、管理、福利、衛生、商業等進行精細化研究。
配置內容與標準依據《青島市市區公用服務設施配套標準及規劃導則(試行)》,規模介于兩個層次住區之間宜按照高標準配套,達不到居住組團規模宜參照居住組團規模配置。
2.1.2市政公用設施
包含消防設施、能源供應設施、交通補給設施、環衛設施等4要素。
配置內容與標準依據《城市消防站建設標準》(建標152-2011)、《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范》、《青島市市區公用服務設施配套標準及規劃導則(試行)》,規模介于兩個層次住區之間宜按照高標準配套,達不到居住組團規模宜參照居住組團規模配置。
2.1.3道路交通
按照綠色交通的理念,為滿足慢行、公共和車行交通需求,創造舒適、便捷的人性化交通環境,實現步行300米內可到達基層社區中心,步行500米內可到達居住社區中心及公共綠地的發展要求,精細化研究道路交通等設施的位置。包含道路斷面、道路交叉口及轉彎半徑、公共交通、慢行交通、靜態交通、過街設施等6要素。
2.1.4綠色開敞空間
基于500米見綠的要求,與步行系統結合,精細化“斑塊”、“生態鏈”及 “生態廊道”規劃,形成網絡聯系公園和開敞空間。包含公園綠地和廣場等2要素。公園分為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帶狀公園、街旁綠地四中類進行控制;廣場包括城市廣場與組團廣場。
2.1.5空間形態設計
從城市整體形態塑造出發,將城市設計成果轉化為導則,從整體風格、地標建筑、建筑界面控制、天際線、街道空間、地下空間等方面,提出控制要求。
2.2可視化:建設基于管理視角的城市三維實景模擬
以城市設計為基礎,運用三維GIS城市仿真系統,形成三維虛擬現實場景,實現交互可視化,用動態交互的方式對城市或規劃方案進行全方位的審視。實現多種設計方案、多種環境效果的實時切換比較,輔助研究決策,并實時調整建設方案的體量、高度與角度。
2.3信息化:“一張圖”的匯總規劃查詢系統
將城市設計成果納入控規成果體系之后,打造“一張圖”的匯總規劃查詢系統,包括用地面積、容積率、綠地率、高度、公共設施布局、道路空間、市政公用設施及地塊建筑空間導引、街道界面以及建筑體量等圖形信息和屬性信息,便于管理時查詢使用。
3.精細化方法實踐
青島世園會周邊區域規劃面積約為23平方公里。進行控規精細化研究之前,先期編制片區概念規劃和控規整合規劃,在此基礎上將片區劃分為11個管理單元,按照管理單元進行控規精細化編制。
3.1片區層面
首先對概念規劃和控規整合研究的成果進行落實和深化。其次是明確區域的功能定位和規劃結構。第三是綠色交通體系規劃,形成完善的干道路網體系,涵蓋軌道交通、快速公交和普通公交的公共交通體系。第四是綠地規劃,主要是明確綜合性公園、居住區公園、帶狀公園位置和面積,達到公共綠地500見綠的要求。第五是按照人口規模,規劃區級公共服務設施以及需要在片區層面進行統一規劃的其他等級的公共服務設施,并明確位置及占地規模。第六是市政設施規劃,明確大型市政設施用地規模和位置,市政管線的控制線。
3.2管理單元層面
以最早編制完成控規精細化設計成果的于王管理單元為例進行說明。于王管理單元規劃面積為1.2平方公里,為一個完整的開發項目范圍,在片區規劃中被定位為兩個區級商業中心之一,用地以居住和商業商務用地為主。
規劃通過整合分析該區域編制的整體發展策劃、城市設計,進行精細化設計研究,按照標準化5大類24個要素進行論證。通過論證,以下方面的精細化控制要求在控規和修規編制中都得以優先落實。
首先是優先落實片區層面規劃的相關內容,包含片區統一規劃的綜合醫院、初中和小學、市政設施的規模和位置;綜合公園、社區公園中的居住區、帶狀公園的面積和位置。
公共服務設施類中,根據地塊人口分布和服務半徑要求,優先明確居住區以下獨立占地的公服設施的位置和規模,幼兒園、文化活動中心、社區體育中心、養老院、老年公寓、農貿市場等的規模、面積、位置(劃定地塊紅線)。其次是明確每個地塊中不獨立占地的公共服務設施的數量和位置。
市政公用設施類中,優先劃定獨立占地的消防站、35KV變電站、基層市政環衛機構、垃圾轉運站的用地紅線;確定地塊內換熱站、10KV變電站、燃氣中低壓調壓站、垃圾收集點、公廁的數量。
道路交通類中,優化道路網密度,提出支路的優化方案,根據道路功能提出道路斷面的指導意見;道路交叉口展寬方案和道路轉彎半徑要求,主干道通過道路交叉口展寬和較大的轉彎半徑以增大道路通行能力,支路的轉彎半徑以利于創造安全舒適的步行環境為目的;確定公交站點位置,采用港灣式停車;劃定自行車道和慢行步道,確定自行車租賃點位置;明確過街天橋、地下通道的位置。
綠色開敞空間類中,明確小區游園和組團游園的數量和位置。
空間形態設計類論證,通過三維虛擬現實場景,分析確定地標建筑的位置;根據道路、用地、建筑等功能的不同進行不同的貼線率控制,形成適宜的街道空間;借助三維虛擬現實場景,將周邊的山體、建筑納入天際線分析范圍,從而進行建筑高度控制,優化天際線;街道尺度主要是依據道路功能,控制裙房的高度和退線;劃定可進行地下空間開發的區域,明確可以進行開發的功能。
3.3地塊層面
在分圖則和地塊控制指標一覽表中增加和落實標準化控制要素的內容。
4、結語
控規精細化編制方法必須同城市設計(修規)緊密結合,同時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完善。譬如其中如何落實七線劃定的控制要;根據不同的區域提出有針對性的控規精細化編制內容;城市設計的控制要素還需要有更為明晰的控制要求。以期管理單元的控規編制成果能更好的用于規劃控制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并為審批決策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和咨詢服務。
參考文獻:
[1]溫宗勇:控規變更深層原因及對策[J].北京規劃建設.2007(05).
[2]張泉:權威從何而來:?控規制定問題探討[J].城市規劃.2008(02).
[3]林觀眾:公共管理視角下控規的適應性思考[J].規劃師.2007(04).
[4]于一丁,胡躍平.控規控制方法與指標體系研究[J].城市規劃,2006(05).
[5]殷成志.我國法定圖則的實踐分析與發展方向[J].城市問題,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