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鄧斌
摘要:改革開放后三十年,是中國城市建設大發展的三十年,無論是由于時間的侵蝕導致城市各種設施的破敗,還是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空間的更高要求,亦或是政府關于對城市形象的不滿,都在提醒我們今天的城市需要更新代謝了。華寧縣的歷史街區,同樣面臨著更新改造的問題。這次城市形象的提升以保護傳統風貌、恢復歷史、協調風貌為重點,并對歷史街區太平街進行全面的形象提升。
關鍵詞:傳統街道建筑;風貌整治
前言
城市是一個生命體,街道是城市最主要的外部空間,也是城市居民最常使用的公共空間,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街道更新理論是城市更新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城市的形成及發展,由于歷史、社會的種種原因,城市中出現了物質老化、交通阻塞、精神匱乏而亟需更新改造的街區。街區的更新改造是城市生命體成長過程中正常的新陳代謝,而非是大拆大建的城市再造。在面對像太平街這樣的歷史街區時,更要運用系統化的、多維思路的方式,從人文的、人性的、生態的、歷史的角度發現并深入的去看待城市更新中出現的問題。通過技術改造對風貌協調區的沖突建筑、異化建筑進行立面景觀整治,使風貌協調區的新式樣建筑與傳統歷史風貌區的建筑風貌形成過渡,促使華寧老城區的建筑整體風貌相協調統一,從而形成地方特色。
1.研究課題概況
華寧縣,古稱寧州,1950年1月25日,華寧縣人民政府成立,華寧縣獲得解放,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同時華寧縣也是云南省著名的旅游文化名城,有眾人稱道的寧州八景,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著名的有彝族、苗族民間文藝活動。華寧縣也是一個農業、工業城市。截至2011年華寧縣完成了寧州大河防洪水系綜合整治(二期)、華寧縣城教師小區(二期)、寧州美食文化城工程。由此可見,這是一個現代人文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的小城。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踏上了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型的旅程,隨之出現的房地產市場促進了城市土地使用的改革和住房改革,不少原住居民為響應時代潮流,對傳統住宅進行拆建或再建,造成了城市街道交通擁堵、歷史街區風貌的混亂的現象,因此對歷史街區、街道進行保護、修繕、恢復,從而提升城市形象勢在必行。
2.現狀分析
2.1建筑現狀描述
華寧縣太平街老城區的用地分類以居住用地為主,部分作為教育科研用地和基本農田用地。居住用地多為二類住宅用地,部分片區為商住混合用地。老城區內的建筑類型主要分為五種:典型傳統建筑、一般傳統建筑、需改造立面建筑、型式樣建筑和破損建筑。老城區的建筑多為傳統建筑(包括典型傳統建筑和一般傳統建筑),傳統建筑主要分布在太平街道片區,典型傳統建筑主要沿太平街分布兩側,典型的建筑有普朝柱故居、宗祠、武王寺等,其他典型傳統建筑主要為民居,傳統元素保存基本完整,多采用毛石勒腳、土坯墻、木質門、木質窗、雙坡屋頂,青石瓦遮頂,均屬土木結構,共計234座;一般傳統建筑的傳統元素保存在百分之五十以上,一般傳統建筑多為典型傳統建筑改造而來,多數改造了門頭及立面墻體,多采用普通紅磚,分布于典型傳統建筑周邊,共計70座;需改造立面的建筑數量較多,多為磚木結構,墻體均為紅磚,部分用水泥抹面,其分布較為集中,呈成片分布,共計192座。型式樣建筑多為新建建筑,采用磚混結構,具有明顯的現代感,部分建筑采用西方建筑的部分構件與特征,主要分布于太平街道片區以外,學校用地的周邊,共計201座;破損建筑的數量比較少,多由傳統建筑破敗坍塌形成,零星分布于傳統建筑之間,共計27間。
2.2現狀交通分析
華寧縣太平街老城區的街道主要由兩條橫向、兩條縱向的道路組成,其中靠近學校區域的一條縱向道路已經修建完成,能滿足交通疏散的要求,其他三條街道的道路過窄,造成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通行不便,道路面積、斷面和通行能力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城市次干道和支路不成系統,房屋圍合部分作為道路,造成道路路面的不規整,甚至出現斷頭路。
2.3生態環境分析
老城區的生態環境整體較差,綠化率低,綠地面積量嚴重不足;生活油煙和生活污水亂排亂放造成了環境的臟亂差;在老城區內沒有公共活動空間,城區居民閉戶不出,使得城區內缺乏活力與生氣。
2.4現狀分析總結
在未開發之前,太平街道片區的建筑風格是統一的,新舊程度是相近的,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拆舊建新的情況,使得建筑交錯、不規整,原有的建筑風格遭到破壞。一些新建建筑為突出商業效果,不去考慮與周邊環境的協調,使得新舊建筑的對比強烈不和諧,既喪失了原有的特色風貌,又不能形成新的現代化景觀。
隨著城市的發展,土地使用體制的改革,老城區的新式樣建筑不斷涌現,這種現象在太平街道片區外圍的建筑尤為普遍。這些新式樣建筑的設計、裝飾具有強烈的現代感。例如:建筑的平頂采用混凝土平頂、陽臺多采用歐式欄桿、門窗多采用歐式風格,墻身立面涂刷顏色各異的色彩,造成了這類建筑風格的異化。
太平街道片區及其外圍存在的新建建筑和新式樣建筑對老城區原有傳統建筑造成沖突,整體風貌參差不齊,沒有形成統一的建筑風格,缺乏地方特色。
為恢復傳統風貌、減少風格沖突、形成地方特色,建控地帶的劃定,沖突建筑和異化建筑的整治成為城市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實際調研現狀分析,可以把整個片區分為傳統歷史風貌區、建設管控區和風貌協調區。為使風貌協調區的建筑與傳統歷史風貌區的建筑形成過渡,風貌區風貌協調區內的建筑整治又成為風貌管控的重要課題。
3.建筑風貌整治研究
3.1玉溪華寧縣當地傳統建筑特點
云南的傳統建筑以“一顆印”為典型。云南“一顆印”的建筑特點:一顆印民居的基本原則為“三間四耳倒八尺”,住宅的日照不受道路走向影響。平面近乎正方形,正房三間兩層,較高一點,兩廂為耳房,耳房矮一些,組合成四合院,中間為一天井,門廊又稱倒座,進深為八尺,所以叫“倒八尺”,整體方形如印章,故稱“一顆印”式。
正房、耳房均高兩層,毗連,正房與耳房兩側連接處各設一單跑樓梯,無平臺,保證了住宅的私密性。天井狹小,正房、耳房都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稱為“大廈”,耳房腰檐稱為“小廈”,大小廈相通,便于雨天通行。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廈深挑,可以擋住太陽的強光直射,十分適合低緯度高海拔的高原型氣候特點。正房用雙坡屋頂,較高,有利于防風、防火、防盜。
穿斗式構架,適應云南多地震的地質條件。外圍的高墻用夯土或土坯筑成,也有內土外磚形式,俗稱“金包銀”。 整座“一顆印”,獨門獨戶,高墻小窗,空間緊湊,體量不大,小巧靈便,無固定朝向,可隨山坡走向形成無規則的散點布置。“一顆印”無論在山區、平壩、城鎮、村寨都宜修建。可單幢,也可聯幢,可豪華,也可簡樸,千百年來是滇池地區最普遍、最溫馨的平民住宅。
3.2 需整治建筑戶型的確定
根據實地調研采集的信息、照片、數據,在劃定的風貌協調區內確定3至5種風格、戶型相似并普遍通用的建筑作為改造整治的建筑戶型,依據這些通用戶型的外觀、立面進行整治設計,使其作為整片風貌協調區的風格代表并與傳統歷史風貌區的建筑風貌相協調。
3.3 具體整治措施
以云南“一顆印”的建筑特征作為提取元素,在確定戶型現狀的基礎上添加與歷史風貌區相協調的傳統元素,主要改造的部分有屋頂、陽臺、門窗、墻體立面及勒腳。具體整治措施如下:
(1) 屋頂整治措施
風貌協調區的建筑屋頂多采用混凝土平頂,對其采取的改造方案為兩種。方案一:在混凝土平頂做仿古批檐進行圍邊,仿古批檐符合傳統風貌區風格;方案二:拆除混凝土平頂并做傳統的雙坡屋頂,該屋頂采用傳統的青磚瓦片,與傳統風貌區風貌相協調。
(2) 陽臺整治措施
風貌協調區建筑的陽臺現狀有兩種設計風格:一為0.9米高的磚砌圍墻;二為1.05米高的金屬欄桿或歐式欄桿。此兩種風格的陽臺均與傳統風貌沖突。具體的整改措施為:磚砌圍墻的外圍加與傳統風貌相協調的仿古批檐,該批檐的高度低于陽臺圍墻的高度,一般為0.6米;拆除具有金屬欄桿和歐式欄桿的陽臺,砌0.9米高圍墻,并加仿古批檐。
(3) 門窗整治措施
該區域建筑的門窗多為白色鋁合金窗、歐式雕花窗、鐵門、歐式風格大門以及卷簾 門,對異化窗的整改措施:白色鋁合金窗改為褐色鋁合金窗或采用木質窗,并用傳統青磚對窗框進行包邊,凸顯立面效果;對異化沖突門的整改措施:對鐵門、歐式門進行刷漆處理,使其從材質和顏色近似木質門或拆除鐵門采用木質門,并在大門處增設門頭,該門頭具有柱基、柱身、門脊、起翹,同時兼有雨棚的作用,并在建筑一層腰線位置設雨棚,在雨棚支柱上掛裝飾燈籠,加強建筑的傳統感。對于卷簾門的整治只要使用涂料刷漆,使其材質、顏色近似木材料。
(4) 墻身立面整治措施
該區域建筑的墻身立面色彩多樣化,有瓷磚貼面、水泥抹面、紅磚墻面及顏色各異的涂料抹面,以及采用土坯色涂料粉刷但色彩偏離(偏紅)的墻立面。對于色彩風格各異的墻面均用與傳統土坯墻相對應的土黃色涂料粉刷,對色彩偏離的墻面色彩予以恢復。
(5) 勒腳整治措施
該區的建筑部分砌有勒腳,部分勒腳不明顯,部分沒有勒腳。對于該現象,整治方向為凸顯勒腳的位置,加強建筑的穩重感,同時與傳統建筑風貌相協調。主要措施為:對勒腳部位不明顯的建筑進行加強,采用毛石或青磚加厚勒腳,對于沒有勒腳的建筑進行貼面處理或用毛石或青磚進行外部加強。
4.結論
通過對玉溪華寧縣太平街區的調查,進行深入探討歷史街區城市保護策略和更新措施。歷史街區是重要的珍貴遺存,一經破壞就難以恢復的特質使我們對歷史街區的改造有了進一步的思考。一方面,歷史街區的改造是現實城市現代化必經之路,不改造則無發展,則無以滿足當代人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我們不能拋棄文化和傳統,否則我們將喪失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優勢。太平街區是一個有著深厚歷史的文化街區,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出發,把傳統與現代結合、文化與經濟效益相結合,使太平街區在歷史的發展中,最大限度地保持原始風貌的基礎上,還太平街區一個嶄新的面貌,使之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更加能代表華寧縣的歷史街區形象。
太平街區的規劃設計力求提供一種可供眾多街道改造遵循的普適性的方法。處理好更新改造與街道環境之間的關系,不僅從宏觀上對街道進行準確的定位研究,還建立整體的城市設計的思想,以簡單的設計技巧,進行精心的規劃設計,提出詳盡的方案構思,將城市設計的思想和原則貫徹街道改造的整個過程。進行街區內的建筑整治與管控,對建筑立面進行改造、屋頂的處理等手段,使所有街區內的環境達到盡可能的統一,還太平街區一個原始的歷史風貌。
參考文獻:
[1]羅杰.特蘭西克尋找失落的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蘆原義信著,尹培桐譯.街道的美學[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3]簡·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4]陽建強.現代城市更新[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7.
[5]吳良鋪舊城整治的有機更新[J].北京規劃建設,1995,(3):16-19.
[6]巧顧蓓蓓西安城區街道的演變[J].規劃師,2004,(7):833-837.
[7]劉仁義.城市街道更新設計方法探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8,(2):35-39.
[8]鄧英.城市街道建筑整治思路探索[J].商場現代化,2009(9):370-371
[9]白油濤,陳贊暢.城市更新社會成本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10]左光之.城市街道的設計方法與評價體系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7.
[11]蘇曉靜.街道本意的回歸[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2.
[12] 劉輝.論保護規劃中建設控制地帶和控制措施的法律效力[B].規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