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春梅
不許戲說才是對《紅樓夢》的傷害
◎牛春梅

有人曾說“‘紅學’不息,恩怨不止”,關于《紅樓夢》的是非總是很多。作家白先勇最新作品《細說紅樓夢》是自己幾十年反復閱讀、慢慢揣摩所得的收獲,以小說家的角度去解讀《紅樓夢》。有人稱白先勇不是“細說”《紅樓夢》,而是在“戲說”。年初青春版《紅樓夢》的發行也引起了諸多爭議,請明星代言、開本大小都是被詬病之處。再往前追溯,當年作家劉心武在《百家講壇》解讀《紅樓夢》,也曾引起過軒然大波。一部創作于二百多年前的作品,時至今日依然能經常形成爭議熱點,可見其生命力有多強,也可見國人對于它的推崇。
正是因為極力推崇,才會有獨特的“紅學”現象。曹雪芹以畢生心血不僅為文學殿堂留下巨著,也留下了當時社會各個側面的記錄,更在今時今日成為諸多研究者安身立命的基本,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紅樓夢》都堪稱偉大。或許正是因為許多人借《紅樓夢》成就了一番事業,因此,對這本書愛得格外真切。他們只奉一種聲音為主流,容不下其他聲音的存在,在主流研究者之外的任何研究都被認為是對這部偉大作品的褻瀆。
今天的我們可以去曹雪芹故居瞻仰,可以去曹雪芹小道跟他走相同的路,但依然不可能真正揣摩到他當年創作時的所思所想,又怎么能夠說誰的推斷是對,誰的推斷就是絕對的錯誤呢?面對莎士比亞的經典,西方學者能說出“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紅樓夢》又怎么能推崇唯一的解讀?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學和文學研究都不是科學,無法精準、科學地用數字說話,也不存在唯一性,如果從純粹的研究角度看,研究者和研究者之間的PK很難決出勝負,因此對某一種見解的維護其實都是不公正的。
在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年后,他的經典作品依然是劇場里的熱門劇目,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中國戲劇人都熱衷于對莎士比亞的再解讀,似乎從未有人困擾于什么樣的解讀才是正宗的、不偏不倚的,甚至大有越是特立獨行的解讀越容易得到肯定。也許正是這種寬容與包容才讓它有了如此長久的生命力。
我覺得,曹雪芹為后人構筑了一個巨大的文學迷宮,每個閱讀者都可以流連其中,尋找屬于自己的《紅樓夢》,尋找自己的出口,邂逅自己的人生感悟,這才是文學給予讀者的樂趣和引導。任何試圖固化《紅樓夢》的觀點,都可能是對這部文學巨著的傷害。
“為有源頭活水生,順流千里百花榮。”這句話是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在劉心武講解《紅樓夢》的圖書出版時,送給他詩里的一句話。青春版《紅樓夢》或許有其過度商業化的問題,白先勇的“細說”也許有疏漏之處,但他們都是《紅樓夢》活在當下的標志,還是應該樂觀以待。作為一部偉大的作品,《紅樓夢》欲承王冠,必受其重,經得起贊美也應該受得了“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