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市老區辦
生生不息的中央紅色交通線永定站
龍巖市老區辦

閩西永定被譽為“紅色搖籃”,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孕育過福建省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第一個區蘇維埃政府、第一支工農紅軍隊伍,但鮮為人知的是,這里還是中央紅色交通線唯一的內地大站。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為了加強黨中央與各蘇區的溝通聯系,打破敵人的“圍剿”和嚴密的經濟封鎖,中共中央交通局開辟了長江線、北方線、南方線三條最主要的秘密交通線。其中,長江線、北方線和一些交通副線由于敵人破壞很快就停止使用了,只有南方線,這條從上海經永定通往“紅色首都”江西瑞金的革命大動脈持續暢通,長達5年之久,被史學界稱為中央紅色交通線。
據史料記載,中央紅色交通線開辟于1930年,是由上海出發,經香港、汕頭、大埔進入閩西永定、長汀,最后到達中央蘇區。這條交通線綿延數千里,是交通員用雙腳和生命“走”出來的,在中央蘇區多次反“圍剿”戰斗中,都沒有受到破壞,為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大作用:一是運送物資,從敵占區向根據地輸送經費和各種物資,包括軍火、醫藥、糧食等,前后總計達到6000多擔;二是護送人員,從1930年至1934年,成功護送200多位領導干部安全進入中央蘇區;三是傳遞重要文件、信件和情報資料。
因持續時間長,發揮作用久,中央紅色交通線被稱為“摧不垮打不掉的地下航線”。但如今,這條80多年前的“地下航線”因時間的洗滌和損毀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記憶,現狀不容樂觀。
中央紅色交通線永定站設在上金村(古木督村)的永昌樓。永定交通站也叫“閩西工農通訊社”,與香港并列為兩大站,是中央紅色交通線在內地設立的唯一大站,管轄著周邊沿線的眾多中站、小站。1931年,閩西蘇維埃政府駐地——永定虎崗在第三次反“圍剿”中被敵占領,原設在虎崗的閩西交通大站遷到了永昌樓。如今,當年的永昌樓已不存在,只剩下遺址。
位于桃坑村的伯公凹小站是秘密交通線從廣東到福建的第一站。它地處閩粵交界,當年進入蘇區的領導干部都從這里中轉,同時也承擔了采購食鹽、煤油等急需物資運往蘇區的重任。相對于只剩下遺址的永昌樓,伯公凹小站的現狀保護較好。早年站點的主樓已倒塌,民間自籌資金進行了重建,但因為年代久遠,現主樓遺址以及主樓旁邊的兩間房屋也都亟待修繕。
中央紅色交通線彌足珍貴,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挖掘、保護、利用好這些紅色資源已迫在眉睫。目前,重建中央紅色交通線紀念館、打造金砂紅色小鎮的工作已提上日程,規劃重建后的中央紅色交通線紀念館將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達8000平方米。
永定區近期還將公布第十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擬公布31處31個點,其中有27處是革命文物,與紅色交通線相關的革命文物有7處7個點,包括師儉樓、孟良公祠、伯公凹等。此外,永定區已有43個革命文物被列入全市革命文物保護規劃,接下來有關部門將對這些革命文物設計修繕方案,向國家申請經費補助,進一步加強對紅色資源的保護,讓紅色資源、紅色文化再放光彩、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