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家琪 何庭發
Aquatic Vegetable水生菜
贛州市白蓮產業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
明家琪 何庭發
分析了目前贛州市白蓮產業發展現狀和取得的進展,也闡述了白蓮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最后從提升規模化經營水平、提升產業科技水平、優化產業結構、充分挖掘產業潛能、加強市場建設、注重質量安全和風險防范、保障措施7個方面對贛州市白蓮產業發展提出了建議。

柯衛東 男,武漢市蔬菜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兼水生蔬菜研究室主任,推廣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水生蔬菜行業計劃及“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首席專家,主持國家及省、市重大科研項目多項,《植物遺傳資源學報》、《長江蔬菜》編委。長期從事水生蔬菜種質資源及育種研究,在水生蔬菜種質資源保護及創新、新品種選育、微型種苗繁殖技術研究與應用等方面有創造性貢獻,有力推動了我國水生蔬菜學科建設及產業發展。發表論文、論著100余篇(部),制定農業行業標準9部,取得國家發明專利3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四屆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等。
蓮 (Nelumbo nucifera),分為子蓮、蓮藕和花蓮三大類。子蓮按商品性分為紅蓮和白蓮,其中白蓮既可以鮮食,又可以熟食。白蓮種植歷史悠久,是石城等縣的一項傳統產業,也是贛州市區域特色優勢產業,對促進蓮區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和滿足人民消費需求起到了積極作用和貢獻。為進一步促進產業發展升級,根據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關于開展“十三五”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重大課題調研的通知》(贛市辦發電[2015]59號)要求和市委市政府領導指示,最近贛州市農業和糧食局組織人員對全市白蓮產業發展情況進行詳細調研,掌握了第一手的原始資料。在此基礎上,充分了解贛州市白蓮產業發展現狀,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對策。
贛州市白蓮主要集中分布在石城、寧都、瑞金3個縣(市)。2016年,全市白蓮種植面積6 778.47 hm2,產量 11 017 t,與2010年相比,面積和產量分別增加1 865.13、5 185 t,增幅分別為37.96%和88.91%。近2年白蓮產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種植面積和產量都在穩步提升。主要種植品種有太空3號、太空36號、贛蓮61號、贛蓮62號、建選17號、建選35號等。2017年,預計全市白蓮面積6 913.33 hm2,產量達12 140 t。
其中,白蓮產業發展有以下幾個特點。
1.1 區域集聚性強
集中分布在石城、寧都、瑞金3個縣 (市),2010-2016年,3縣(市)合計種植面積占全市比例分別為 99.7%、99.2%、99.2%、98.8%、97.4%、97.7%和94.0%;合計產量占全市比例分別為 99.6%、99.2%、99.3%、99.0%、92.1%、93.1%和88.1%,都在85%以上(表1)。
1.2 單產不斷提高
2010-2016年,全市白蓮667 m2干蓮產量分別為79.1、79.3、99.2、106.8、106.8、108.2、108.3 kg。2014年667 m2干蓮產量較2010年增加27.7 kg,增幅35%,但是近2年白蓮高效種植技術不斷普及,2015年和2016年667 m2產量變化不大。
1.3 觀賞旅游性強
在石城、寧都、瑞金縣(市),白蓮已成為鄉村休閑觀光旅游的內容之一。2009年,石城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提出打造“中國最美蓮鄉”的休閑旅游產業,每年舉辦以荷花為主題的節慶活動,近幾年已連續舉辦了5屆以蓮花為主題的生態旅游文化節,活動非常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
2.1 品種退化厲害
新品種研究、引進、示范和推廣工作極慢,太空3號、太空36號等當家品種經過多年的栽培,已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制約了單產水平的提高。
2.2 病蟲害不斷加重
由于多年種植,白蓮病蟲害不斷加重,特別是蓮藕腐敗病加重,目前還缺乏理想的防治辦法,增加了農戶種植成本,其中白蓮腐敗病、蓮葉斑病、蓮紋夜蛾、根結線蟲病、蓮蚜等是制約白蓮產量的主要病蟲害。
2.3 規模化產業化程度極低
規模化經營弱,基本還停留在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基礎上,技術標準難統一,產品質量有差異,沒辦法獲得國家無公害、綠色、有機等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產業化組織程度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專業化服務組織機構發展慢,缺少大型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加工水平低,基本還是初加工、賣原料階段,產品精深加工剛剛起步,開發的系列產品品種少、規模小、檔次低。
2.4 農田基礎設施較差
贛南地區以丘陵低山為主,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投入少,設施條件差。白蓮雖是喜水植物,但并不耐大漬大澇。選用低洼肥沃的水田種植白蓮時,同樣需要加強排澇設施建設,否則極易造成減產減收。

表1 2010-2016年全市白蓮面積、產量情況

表2 2017-2021年各縣市白蓮種植任務分解指導 萬hm2
按“穩步發展、規模經營、提高產量、提升品質、挖掘潛能”的總體思路,未來5年保持區域穩步發展,力爭2021年白蓮種植重點縣石城、寧都、瑞金3縣(市)白蓮種植面積達 8 000 hm2以上,產量1.3萬t以上(表2)。培育一批規模種植基地、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一批產值5 0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打造一批集種植、科研、科普和休閑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白蓮示范基地。具體措施如下。
3.1 提升規模化經營水平
通過對現有散戶的技術指導、新型經營主體的積極培育和大力招商引資,培育一批有技術、有實力、善管理的主體,通過他們創建一批有一定規模的種植基地;積極發展“龍頭企業+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模式,以點帶面、以面成片,打造一批白蓮產業專業鄉(村/組);做好土地轉流服務工作,引導農民把耕地以出租、互換、轉讓、轉包和入股等形式,為白蓮規模化生產創造基礎條件。
3.2 提升產業科技水平
一是推廣良種良法,提高種蓮效益,大力推廣普及太空蓮系列品種,引進建選17號、建選35號等白蓮新品種;推廣“良種+良法”的配套高產栽培技術;引進優質純正的新品種,復壯提純現種的主導品種,擴繁新品種,實現白蓮品種周期性更新;積極推行蓮—稻、蓮—澤瀉套種、輪作技術,減輕土傳病害,開展白蓮腐敗病病原菌、發病規律、防治技術等研究。二是建立白蓮科研示范基地,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南昌大學、中國荷花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開展航天搭載繁育、分子育種,培育自主知識產權新品種,防控重大病蟲害,提高產量;在667 hm2以上白蓮種植區域建設一個含良種繁育、品種展示方面的示范基地。三是加強技術服務與指導,開展技能培訓,通過現場會、培訓班和技術資料等形式,培育一批熟練掌握白蓮生產技術的技術能手;實行標準化生產,總結現有技術,結合國家有關標準,制定并大力推廣白蓮生產綠色食品生產標準技術,逐步實現白蓮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
3.3 優化產業結構
一是提升優化加工方式,切實轉變當前粗放低端加工方式,加大精深加工力度,研究開發系列加工產品,鼓勵現有企業(主體)轉型升級,積極引進有實力、有經驗的企業從事白蓮產品精深加工;二是提升優化內部分工,引導白蓮生產、加工、銷售各主體建立科學合理的分工協作關系;三是提升優化主體結構,切實改變目前散戶種植、規模基地少、龍頭企業少、專業合作組織少的局面,積極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規模基地、龍頭企業等生產經營主體,通過有實力的主體強化“三品一標”建設,帶動整個產業發展。
3.4 充分挖掘產業潛能
一是要充分挖掘白蓮產品功效,白蓮全身都是寶,蓮籽、蓮心、蓮須、蓮藕、蓮花粉等都是食品、保健品、化妝品等產品的極好原料。二是要充分挖掘白蓮產業的農業觀光休閑旅游屬性,白蓮具有極強的觀賞性,非常適合發展農村休閑觀光旅游,在石城、寧都、瑞金等縣(市),白蓮已經成為鄉村休閑觀光旅游的內容之一,特別是石城,已成功舉辦了5屆以蓮花為主題的生態旅游文化節。通過不斷挖掘產業潛力,不斷延伸延長產業鏈條,不斷拓展產業功能,不斷增加產業附加值,發揮產業的帶動整體作用和經濟效益。
3.5 加強市場建設
一是培育和完善白蓮產地市場體系。在重點鄉鎮扶持建設白蓮初級交易市場,在重點縣建設大型的白蓮綜合交易市場。二是在省、市級大型農產品交易市場、大型超市設立銷售窗口,與食品加工企業建立直接的供貨關系,不斷開拓銷售市場。三是指導白蓮專業合作社、種蓮大戶組織白蓮生產,組織銷售企業參加農產品交易會、展銷會。四是依托農村電商平臺,建設白蓮生產、加工、銷售的物聯網絡體系,提升產業發展的信息化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3.6 注重質量安全和風險防范
加強對耕地、水資源的保護,實施“沃土工程”,嚴格控制農用化學物質的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在重點區鄉鎮設立監測站、點,主要是監測大氣、水質、土壤污染情況,確保白蓮產業周圍不得有污染源,灌溉水符合農田灌溉水質量標準。建立樣點檔案,供長期追蹤監控,開展白蓮產品定期、定點抽檢,建立產品質量追蹤溯源制度和檔案。強化風險防范措施,白蓮生育期較長,經歷春、夏、秋三季,前期易遇洪澇,后期易遇干旱,應選擇排灌便利的耕地種,減少自然風險。白蓮腐敗病和斜蚊夜蛾是當前對白蓮生產為害最嚴重的病蟲害,其中腐敗病于5月中下旬開始發生,6月上中旬盛發,應嚴格按照“預防為主”的原則,搞好種苗、田塊消毒,加強病蟲害預測預報,受國際、國內市場影響,白蓮市場價格發生波動,要通過科技創新提高總體效益,加大新產品和市場的開發力度,加強產業化組織程度,使蓮農緊密聯合起來,以共同防范各種風險。
3.7 保障措施
一要加強組織領導。相應縣(市)要建立健全主要領導統籌抓、分管領導親自抓、各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合力抓的工作機制,要統籌規劃、組織協調、督促檢查和考核考評。二要進行資金扶持。要加強白蓮產業的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同時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和外來資本參與產業發展,形成政府、企業和民間投資格局。三要加大信貸支持,金融機構要建立面向白蓮生產經營者的小額貸款扶持機制,擴大信貸規模,規范抵押登記機構、手續與收費管理,開展符合白蓮產業特點的多種信貸模式融資業務,穩定金融投入。四要整合涉農資金,改善基礎設施。
[1]謝克強.廣昌白蓮產業的發展及其對中國蓮產業的貢獻[C]//全國水生蔬菜學術及產業化研討會暨國家公益性行業水生蔬菜科研專項匯報會,2010:109-112.
[2]魯運江.我國籽白蓮栽培研究現狀[J].長江蔬菜,2010(4):1-4.
[3]程飛虎,溫小碧,溫祖明.江西石城白蓮產業發展的思考[J].中國蔬菜,2011,1(15):11-13.
[4]朱青,溫冬根.基于SWOT分析的石城縣白蓮產業發展研究[J].對外經貿,2014(7):53-55.
[5]伍國旗.白蓮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種子世界,2013(3):53-53.
[6]羅銀華.子蓮新品種建選17號的選育[J].中國蔬菜,2005(Z1):107-108.
[7]吳景棟,魏英輝,羅銀華.子蓮新品系建選35號區域試驗[J].長江蔬菜,2010(14):78-80.
[8]嚴香鳳,林雯.我省白蓮病蟲害的發生及其防治[J].城鄉致富,1997(1):24-25.
10.3865/j.issn.1001-3547.2017.14.013
明家琪,江西贛州市農業和糧食局,341000,
電話:18317975351,
E-mail:645623591@qq.com
何庭發,贛州市農業和糧食局
2017-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