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李根厚 文 吳赤潮 譯
我家三代同堂的秘訣
◎[韓]李根厚 文 吳赤潮 譯

三代同堂十幾口人住在一個屋檐下,對此人們的反應并不相同。為什么還拉著成年的子女不放,是不是因循守舊的老頑固?這種反應居多。也有人替我擔憂,老夫老妻滋潤地單獨過日子多好,何必看子女的臉色?也有人想打聽內情,這么過真的沒有問題?當然,也不乏羨慕之人。
把成家的子女全部聚集到一個屋檐下過日子,是出于很現實的考慮。既能解決照顧上年歲的父母,同時也解決了育兒的問題。我的四個子女,夫妻都是職業人,他們忙的時候無暇照料孩子。如果家庭成員多了,總是可以互相照料。
在經濟上充裕的現代人自我意識很強,不愿受任何人的干涉,甚至把父母的關愛也看作是干涉。為什么不愿受他人的干涉呢?這是因為缺乏溝通能力,即很難與他人溝通,產生共鳴感。我們重新聚在一個屋檐下,我向子女們強調互不干涉的原則,保障各自的獨立性。首先,我們決定大家共同打造居住的空間。我拿出了我們夫婦居住的宅地,蓋新房子的費用由四個子女按各自的經濟能力籌集,各家庭的居住面積按各自的需求和能力定,內部構造和出入門徑也是按各自的審美取向進行設計。這是為了充分保障各自的獨立性。如果摟抱得太緊,弄不好反而會像刺猬一樣相互刺傷,這是一定要避免的。
我們還共同承諾遵守互不干涉的原則。如果想找某個子女,我一定會先打電話取得許可。同時,我們規定各小家庭優先于大家庭。我還叮囑子女們千萬不要因為和父母住在一起,就看父母的臉色行事。
時光荏苒,轉眼間我們作為大家庭已經生活了十年,家庭共同體的實驗毫無疑問地獲得了成功。當然,其中最大的受惠者是我。我年老多病,如果沒有子女的照料,不可能繼續在研究所工作,從事社會公益活動以及開始新的學業。子女們則獲得了安定的居住環境,又在他們子女的教育上得到了許多家庭難以得到的幫助。我的子女分別是大學教授、治療師、牙科醫生和心理醫生,我們得以分享和交流各自領域的豐富信息和經驗,我對這一點感到很滿意。我不曾了解的世界,可以通過子女們來認知。
我們取得的最大成果是家人間的溝通。家庭成員間相互信賴和尊重,相互照顧各自有形、無形的空間,這是我們這個大家庭賴以建立的牢固基礎。有一次,我老伴兒得到友人饋贈的食品,她既沒有簡單地均分送給子女,也沒有悄悄塞給她特別疼愛的子女,而是用郵件發公告:“現有友人饋贈食品一份,哪家需要請過來拿。”
中國劇作家白樸曾說:“我家并不寬敞,甚至沒有多余的居室,但也別說我家很狹隘,因為十口人安居于此。”可以說,這也是我家的真實寫照。我懷抱著所有的子女,我生活得比誰都奢華。
摘自《我至死追求生之樂趣》
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 圖/馬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