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非一
96歲養生之道
◎趙非一

路志正,全國名老中醫,96歲依舊耕耘在臨床一線,除堅持每周出診外,還時常外出講課,帶徒、帶博士后,幾乎沒有閑的時候。如此大的工作量,他依然精神飽滿,步履輕盈,思維敏捷。
路老說,前些年雖然生活不富裕,但所遇疾病也相對簡單,而隨著物質水平提高,很多病就隨之而來,疾病譜也越來越復雜。要想健康,首先就是要先管好這張嘴。
日常飲食要“粗細好壞”都要吃,但都不能過。飲食中粗細好壞中的“壞”,其實就是指的“肥甘厚味”的飲食。這些大魚大肉會增加老年人的消化負擔,但卻是優質營養來源,因此不能不吃,但一定要少吃。甜食要盡量少吃,因為甘能讓人滿。甜的東西吸收很快,所以開始吃飯時不要吃甜的。像八寶飯,都是最后再上。吃水果也一樣,飯后待會再吃,否則會有礙脾胃。
路老喜茶,從中年開始,他就養成每天三杯茶的習慣,上午喝綠茶,下午喝烏龍茶,晚上喝普洱茶。
綠茶屬于茶中之陽,有升發陽氣之效,可使心神俱旺,并助脾胃運化水谷精微,使心腦得以滋養,故適宜早晨飲用。
而中午一頓飯,肯定會有很多油膩食物,勢必妨礙脾胃的運化,進而使脾胃功能減弱。所以午飯后要喝烏龍茶,其成分主要是單寧酸,與脂肪的代謝密切相關,飲之可“去人脂,久食令人瘦”。而且,烏龍茶還能刺激胰臟脂肪分解酵素的活性,減少糖類和脂肪類食物被吸收,促進脂肪燃燒,降低血中的膽固醇含量。下午喝烏龍茶有健脾消食、促進消化的作用,對于健運脾胃、防病養生很有好處。
夜間陽氣趨于里,氣機下降,人體在一天的勞作之后,需要調養心神、脾胃,為明天的工作養精蓄銳。中醫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經過發酵后再加工的普洱茶進入人體腸胃,會形成一層膜附著在胃的表層,對胃產生保護作用,長期飲用普洱茶可護胃、養胃。而且,要喝就喝陳年普洱,陳年熟普洱茶中的咖啡因經多年陳放發酵,作用已減弱,喝后不會讓人興奮,能使人安靜入睡,更有補氣固精作用,溫飲還可以治療尿頻,因此是晚上飲用的佳品。
路老說,吃姜也有技巧,當天氣變化、氣候變冷時,吃幾片生姜,可通陽御寒,溫脾暖胃,激發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散發體表的寒氣,這樣就起到預防感冒的作用。當吃飯不香或飯量減少時,吃上幾片姜或者在菜里放上一點姜,能夠改善食欲,增加飯量。尤其是有胃潰瘍、虛寒性胃炎、腸炎的病人,經常吃一點姜,可改善惡心、嘔吐的癥狀。夏天天氣暑熱,生吃涼、冷食物較多,形成體表陽氣盛、體內脾陽虛的狀況,這一季節多吃生姜,可以有效保護脾胃的功能。所以古人有“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的說法。
吃姜應遵循古人的警示:“一年之內,秋不食姜;一日之內,夜不食姜”。秋天氣候干燥,燥氣傷肺,再吃辛辣的生姜,容易傷肺,加劇人體的失水、干燥。一天之中,晚上陰氣最盛,經過一天的奔忙,到晚上需要休息,陰氣內斂,生姜為發散之品,晚上吃姜,容易耗氣,所以晚上也不宜吃姜。另外陰虛火旺、有內熱之人,或患有癰腫瘡癤、肺炎、肺膿腫、肺結核、胃潰瘍、膽囊炎、腎盂腎炎、糖尿病、痔瘡者,都不宜長期食用生姜。尤其是陰虛燥熱體質,表現為手腳心發熱,手心有汗愛喝水,經常口干、眼干、鼻干、皮膚干、心煩易怒、睡眠不好的人,吃姜會加重陰虛的癥狀。
梅花樁屬于導引、氣功療法的范疇,不僅對高血壓、腸胃病等疾病有一定療效,而且對防病保健、益壽延年亦有著良好的作用。練習站樁的具體方法:練前先凈二便,松開領扣,腰帶不宜過緊;兩腳分開平行與肩同寬,兩膝關節微屈,頭向前微傾,身體自然挺直;含胸拔背,松肩垂肘,小臂抬起,兩手心相對或對胸如弧形,置于胸前10~15厘米。排除雜念,思想集中,心情愉快,全身放松,以舒適為度。兩目垂簾,微露一線之光,注視準頭(鼻尖),意守丹田或足心(涌泉穴)。自然呼吸,不可憋氣,逐漸調息至細,腹式呼吸要慢、深、長,舌抵上顎,唾液不斷增多,可緩緩咽下,時而提氣縮肛。
摘自《家庭醫藥·快樂養生》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