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慶
我們以進電大為傲
◎王大慶

1978年,我參加高考,以5.5分之差與大學擦肩而過。雖然年齡已不允許我再參加普通高考,然而大學夢并沒有就此在我心中破滅。我一邊繼續復習,一邊等待機會。
終于,1983年年初傳來了全國電大招收首批經濟類學員的消息。當時,電大實行的是“寬進嚴出”政策,所謂“寬”,就是錄取分數可以略低于普通高考;而其“嚴”,就是在校學習、期中、期末考試決不含糊,甚至比普通高校嚴。學員學期考試3門不及格退回原單位,兩門以下(含兩門)不及格補考仍不及格,或補考累計兩門不及格也同樣退回原單位。
當時我們這些超齡的考生,能有考電大的機會,同樣很欣慰。于是我和有志愿考電大的工友組成了一個讀書小組,準備復習迎考。為了能有一個安靜的場所復習,我們特意合租了一間城郊民房,每天下班后就趕到這里刻苦攻讀。這間民房不通電,晚上只好點蠟燭。雖然條件艱苦了些,但大家復習情緒很高。
在迎考的最后階段,晚上復習晚了,我們也不回去,就打個地鋪瞇上一夜,天一亮,又立馬復習,然后急急忙忙趕去上班。復習中碰到我們讀書小組也解決不了的難題,就步行十多里去城郊一所中學請教相熟的老師。
當年參加全國廣播電視大學文科經濟類統一招生考試是5月份,考試科目是政治、語文、數學、史地,考試難度比普通高考稍低一些,但政治科目也比較難,是按要點評分,答得再多不在點子上還是于事無補。盡管我在政治上吃了些虧,數學分數也不及格,但憑借語文和史地的實力,總分仍超過了240分,順利進入電大企管班。
俗話說: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這話用在電大更是如此,進了電大門,還得要艱苦學習,一門一門通過嚴格考試才能畢業。鑒于此,學員們沒有一個不用功的。有些基礎稍差的同學更是倍加努力,記得我們班有一個年長的同學,記憶力不如年輕的,他很擔心考試不及格退回去丟臉,天天學習到深夜12點,一本《國民經濟管理概論》別人只看兩遍,他卻堅持看6遍。《政治經濟學》他每章每頁做筆記,等于是將整本書抄了一遍。寒冬時夜晚腳下放個木桶,里面放一些稻草,學習時雙腳放進去御寒。勤能補拙,自始至終他沒有補過一次考,學習成績一直居班上前6名。
那時上電大,除了收看收聽統一的電視廣播講座,當地電大老師隔三岔五來做一些輔導外,主要就是靠自學。學習的課程總體而言還是比較難的,特別是《統計學原理》,全班竟有近一半的人補考;而《國民經濟計劃綜合平衡》,由于要求用經濟數學模型表述經濟規律,模擬經濟變化,更讓不少同學愁眉不展。然而由于大家學習都很用功,畢業時沒有落下一個。
電大畢業后,大家都回到原來的單位,大多數在單位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這個企管班一半以上的同學都在中層以上領導崗位任職,1/4以上的同學擔任了企業領導,還有一些人擔任了科局級領導。
電大也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畢業后,我調任一家企業擔任領導,繼而被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聘為高級研究員。業余時間,我還利用電大所學的寫作基礎知識進行文學創作,三十多年來發表隨筆、雜文、散文、小說500余萬字,多次獲全國文學征文大獎。
電大畢業三十多年了,但當年在電大學習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我們這些老電大生,都以當年能進電大而自豪,以順利畢業而驕傲。因為我們是嚴格考試入學的,是經過嚴格淘汰而畢業的,過硬!這在我們人生的篇章中留下重重的一筆。
摘自《文史博覽·文史》2016年第7期 圖/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