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李松云
如今,家長們普遍存在的教育焦慮,讓孩子們的起跑線一再提前。導致這一問題的出現,大致有三種原因。一是教育體系的結構性短視。我們喊了多年素質教育,但一直是分數教育。各種選拔、分班乃至高考,無一不是唯分數論。二是大人們急功近利思想的延伸。近年來,一些人尤其是年輕的家長成了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相比父輩,他們大部分人事業有成,但希望孩子能更加優秀。三是培訓機構的錯誤引導。一些早教機構、幼兒園、輔導班,為了吸引家長,把有違科學培養幼兒的文化學習(如英語、奧數)作為教育成果進行展示,讓家長們誤以為孩子就應這樣“早慧”。
不可否認,對幼兒提前進行教育,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家長們不要把拔苗助長的“成果”誤作“神童”附體。幼兒階段,應該注意一些興趣愛好的構建,一些動手能力的培養。比如做游戲、搭積木,做手工、下棋、畫畫。如果過早地讓孩子學習文化知識,會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功利化的學習,會影響他們的脊柱和眼睛的發育,也容易引發心理問題。孩子一旦進入小學,一般不會像幼兒那樣聽話,也易心生抗拒,還會影響他們的情商培養。如果從幼兒開始,不斷地被人稱為“小天才”,孩子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而這些孩子跟別人交流合作、分享喜悅,特別是結交友誼的能力往往變得較差。
面對教育焦慮,家長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調整。第一,承認孩子個體的差異性。不必為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別的孩子而氣急敗壞,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不是延伸你理想的工具。第二,很多案例表明,孩子提前表現太聰明,未必有好的發展結果。一些“神童”學生,進了高等學府或走向社會后,不一定出類拔萃,有的甚至會做出讓人啼笑皆非的事。第三,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萬事萬物都有生長的過程。孩子進入初中和高中之后,陪著孩子做一些符合其年齡段的事,和孩子分享成長的快樂,聽其聊聊同學之間的友誼,是家長更應該做到的事。不要等孩子長大了,離開家了,才幡然悔悟當初對孩子的要求是何等苛刻。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希望家長們多一些平常心,靜待花開,讓孩子擁有幸福的童年。其實,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一時的輸贏并不能說明什么,與其讓孩子背負家長的期望氣喘吁吁地邁出腳步,不如與孩子一起成長,做個快樂的普通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