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姑媽的臉頰上長了一個刺瘊。對此,年過七旬的姑媽并不為意。可最近一段時間,刺瘊有增大的趨勢,出于防患于未然的想法,頭幾天,平素身體相當健康的姑媽便自行去當地的一家鄉鎮醫院進行了咨詢。當地負責手術的醫生很明確地告訴她,對于生長較迅速的刺瘊宜及早進行手術切除。當然,這樣的手術很簡單,當地鄉鎮醫院的接診大夫對此手術也很有把握。因為姑媽多年前也曾經因為在下巴長了一個刺瘊而在當地醫院做過手術,所以,姑媽沒有征求晚輩們的意見,便自己決定在當地醫院做手術。可表哥和表姐得知后,認為“小醫院”不安全,還是去大醫院診治更放心。
姑媽就診的“大醫院”是位于我所在縣城的一家地(市)級別的醫院,最近剛被評定為三級甲等醫院。醫院無論從基礎設施還是配套設施上看,都堪稱“高大上”,對于在鄉鎮醫院治療“不放心”的表哥和表姐來說,這樣的醫院一看就讓人覺得心里踏實。
然而,事情的發展大大出乎姑媽一家人的意料。姑媽被安排住院后,先得進行相關的術前檢查。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這是手術前必須檢查的“三大常規”項目。姑媽年事已高,進行心電圖檢查、肺部拍片檢查也在情理之中。檢查完這些之后,醫生又以刺瘊生長在顏面部、為了確保安全為由,讓姑媽再進行了顱腦的MR(磁共振)檢查。當表哥拿著MR檢查結果一切正常的報告單向主管醫生抱怨近千元的MR檢查費白花時,主管大夫的一句“難道你愿意MR檢查結果有問題嗎”的反問,讓表哥哭笑不得。
把姑媽推進手術室,表哥覺得此后總算再也不必折騰各種檢查了。然而,手術進行了十幾分鐘,手術大夫便將切下的部分組織交由表哥送病理室,以明確病變的性質為由,進行病理檢查。
手術后,為了預防感染,姑媽又在醫院進行了輸液治療。表哥大致統計,從住院到手術結束,姑媽住院的所有費用已經超過7000元。姑媽沒有醫療保險,所有住院費用全部自理,在農村靠種田為生計的表哥有些吃不消,姑媽幾次申請出院,但都被主管大夫以種種理由搪塞。
我恰好有一位中學同學小徐,就在姑媽所住的病房當護士。她說由于另外幾家醫院相繼入駐我們所在的縣城,受競爭的影響,最近醫院的效益有些下滑,他們所在病房的住院病人和病床數比例嚴重低于醫院規定的平均數,因此,為了不拖醫院的后腿,延長病人的住院時間實在是無奈之舉。
據姑媽說,大約10年前,她在當地鄉鎮醫院做同樣的刺瘊切除手術,當時總共花費還不到70塊錢,而且沒有住院。即便加上物價上漲的因素,本次近8000元的治療費用還是讓人覺得實在有些不靠譜。近年來醫患關系日益緊張,這其中固然與患者或家屬對醫療行業的偏激認知有很大關系,但造成這尖銳矛盾的背后,顯然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和問題需要我們面對和解決。
山東臨清 盧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