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天蔚
1969年阿帕網在美國五角大樓啟用時,僅僅連接了四臺計算機。四十年后,因特網連接了這個世界幾十億臺的電腦。二十年前,Windows系統還只是科研機構的計算工具,二十年后,Linux也變成了民用級別的操作系統。電腦也隨之從計算工具轉變為娛樂工具,并非其本身的巨大改變,而是另一種力量帶給它神奇的變化。這便是網絡的進步。
網絡,一個來自數學的專業術語,最終被普羅大眾廣為熟知。中國憑借著強大的人口基數,早在2008年就成為了世界上擁有網民數量最多的互聯網大國。但這個“大”,僅僅是數量“多”。網絡是通往信息中心的路,但越來越多的人,在這條路上“挖坑”“設陷”,使其逐漸成為“麻醉”網民精神的“藥物”。
且不說滿世界飛的“幸運大獎”,光是正牌公司的合法游戲,就夠未成年人“喝一壺”了。他們打著促進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幌子,推出類似“開學季上線禮包”這樣的虛擬物品,居心何在?光憑這點,便可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被“麻醉”在游戲公司釀造的“玄幻氛圍”中。與其如此,不如讓青少年們與之保持適當的距離。
再反觀青年人,每日沉浸在頭條推送的專家牛股,抑或是某某某傳奇的創業經歷中。被“麻醉”一下后,便對自己的黃粱美夢深信不疑。于是堅信,只要多受幾次這樣的“教育”,不日便能飛黃騰達,很快就是另一個馬云!可現實呢?候在公交車站里,害怕因上班遲到被老板扣獎金。那股子年輕人敢打敢闖的勁兒,全用在微信朋友圈了。有深夜里追劇的毅力,卻沒有留在辦公室多寫一份公文的決心。還四處吆喝著:這便是生活。他們不僅被“麻醉”了,還上了癮。由此看來,青年人也沒能逃脫網絡的“魔掌”。
若說他們年幼無知、年少輕狂。可是經過黑白電視年代的大哥大嫂們也受不起這麻醉的“藥性”。彈窗里鋪天蓋地的專家養生之道,各種養顏健體食譜,所謂的祖傳秘方,都使他們深信不疑。這份不行換那份,實在不行每個禮拜輪著吃!請問,創建食譜的人,身體怎樣?高齡幾何?他們怎么知道,是醫學界的研究表明,還是科學院的最新成果?那些風風雨雨算計了半輩子的精明人,全被網絡麻痹了,還中毒不淺。
更要不得的還是老年人,他們年老體弱,可看病又不方便,于是網絡求醫開始盛行!這可不得了,那夾雜著方言的口音,粗糙的病情描述,竟然能被確診!還特地從千里之外寄來了昂貴的“進口特效藥”。當老人們吃著淀粉捏制而成的藥丸,喝著糖精水泡制的營養液,還自覺得神清氣爽、容光煥發!這劑網絡“麻醉藥”用狠了,簡直是慢性自殺。
由此可見,無論男女老幼,都該與網絡保持些距離。這劑新世紀的“麻醉藥”,亦好亦惡,若劑量得當,能緩解一時之“痛”;可若控制失調,怕是終生揮之不去了。
【評點】
作者針對時下網絡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弊端,采用“總—分—總”的結構,首先運用數據對網絡的發展進行了精準的概括,之后全面分析了不同年齡段的人們所受到的網絡帶來的消極影響,事實清楚,有理有據,結尾處呼應標題,提出“該與網絡保持些距離”,觀點清楚,層次鮮明。但文章的缺點也很明顯,即一味剖析網絡的弊端,缺少辯證分析,導致觀點絕對化,沒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劉加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