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天才與瘋子

2017-09-11 21:19:03陳賽
三聯生活周刊 2017年37期

陳賽

在數學家約翰·納什的傳記《美麗心靈:諾貝爾獎獲得者一生中的天才、瘋狂與再度覺醒》中,作者西爾維亞·娜薩曾經寫過這么一個故事。

納什在邁特侖精神病院的時候,一位同事來看他,問:“您是一位數學家,獻身于理性與邏輯的真理,為什么會相信外星人在向你發(fā)送信號,招募你拯救世界這種無稽之談呢?”

納什的回答是:“因為關于外星人的想法進入我的腦子,與數學創(chuàng)見進入到我的腦子的方式是一樣的,我同樣認真對待。”

有些人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他們是錯的,我們管他們叫瘋子;有些人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他們是對的,我們管他們叫天才。對有些人來說,比如約翰·納什,則是兩者皆是。

不久前在做抑郁癥的封面時,我發(fā)現人類歷史上許多著名的天才人物都曾經患過抑郁癥或者雙向躁郁癥。在與精神障礙的戰(zhàn)爭中敗下陣來的自殺者名單里,有一連串光彩奪目的名字:凡·高、葉賽寧、海明威、弗吉尼亞·伍爾夫、西爾維亞·普拉斯、馬克·羅思科、安妮·塞克斯頓、戴安·阿勃絲、阿希爾·高爾基……

為什么這些最才華橫溢的大腦,同樣承受最大的精神痛苦?精神障礙與天才之間真的有關聯嗎?如果有,到底是精神障礙造就了這些創(chuàng)作者獨特的創(chuàng)造力,還是在他們年輕時期短暫的爆發(fā)之后破壞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或者二者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

天才與瘋狂

最近,我在讀美國心理學家N.C.安德里亞森的一本書《創(chuàng)造的大腦:關于“天才”的神經科學》,發(fā)現她也為這些問題著迷,而且她花費了30年的時間,從文學、歷史、心理學、神經科學中,追尋這些問題的答案。

安德里亞森被認為是20世紀創(chuàng)造力領域最重要的研究者。她之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精神障礙的神經科學基礎,后來轉向“天才的科學”,探究到底是什么元素造就了那些極富創(chuàng)造力的大腦。

安德里亞森讀幼兒園的時候測過一次智商,被宣布是一個“天才”,不過那是30年代,母親警告她,沒有男人會娶一個女博士,但她最終還是成了一個文學女博士,后來又做了神經科學家。

在書中,她特別談到自己的人生與美國著名女詩人西爾維亞·普拉斯有過一段短暫的交集。她們同一年獲得富爾布賴特獎學金,普拉斯靠著這筆獎金去了牛津大學,而她拿著獎金去了劍橋大學,都是學英國文學。相似的天賦、經歷和人生旨趣,結局卻完全不同。為什么?她說,這個問題一直影響著一生的研究。

1987年,她在愛荷華大學工作期間,第一次運用結構性訪談、對照控制組等科學方法完成了歷史上第一次對作家躁狂抑郁癥的系統縝密的研究。這項研究歷時15年,研究對象包括30名愛荷華大學的作家研修班(美國最古老、最著名的創(chuàng)意寫作課程),其中包括庫爾特·馮內古特、理查德耶茨、約翰·契佛等。而且,她的診斷是根據當時的《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進行的。

一開始,她的假設是,創(chuàng)造力與家族精神分裂癥之間可能有關聯。據她所知,喬伊斯、愛因斯坦、羅素都有精神分裂癥的家族遺傳。

她設想,創(chuàng)造性想法的出現可能是一種具有潛在危險性的思維過程——無意識狀態(tài)下,各種聯想自由組合飛舞,各種思緒在成型之前暫時處于無組織狀態(tài)。這個過程與精神分裂癥發(fā)病時的狀態(tài)很相似。瑞士精神學專家尤金·布魯勒(Eugen Bleuler)最早發(fā)現并發(fā)明“精神分裂癥”這個疾病名稱時曾經描述它最重要的特征是“聯想松弛”。

事實上,瘋狂與天才之間的關聯是西方文化長久以來的一個迷思。如亞里士多德曾說:“那些在哲學、政治、詩歌和藝術領域的杰出人物,都有憂郁癥的傾向。”

莎士比亞的戲劇里,瘋子與天才,也是一個不斷重復的主題。《仲夏夜之夢》里,雅典大公希修斯觀察,“瘋子、情人、詩人都是想象的產兒”。

19世紀的意大利醫(yī)生切薩雷·隆布羅索(Cesare Lombroso,1835~1909)是犯罪學領域的先驅,但他同時也對天才和精神疾病之間的關系充滿興趣。他有一個很著名的論斷——“天才與瘋狂乃是精神錯亂的一體兩面。”

1891年,隆布羅索寫了一本《天才論》,考察了文學、藝術和其他領域中數以百計的天才人物,總結了天才特征如下:左撇子、禁欲、口吃、早熟、神經質、精神錯亂。他認為這些特質可以在很多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身上找到,包括盧梭、牛頓、叔本華、達爾文、拜倫、波德萊爾、舒曼等。他特別舉了叔本華的例子——“(叔本華)向我們表現出是一個十足的瘋癲的天才。”

叔本華的妄想癥癥狀包括:“他總是住在底層,以防發(fā)生火災;不放心讓理發(fā)師為他理發(fā);把金幣藏到墨水瓶里,把信壓在床單下。他害怕拿起剃刀;害怕不屬于自己的被子會傳染某種疾病……”

叔本華本人也寫過《論天才》的論文,特別提到了天才與瘋癲的關系。他認為:“天才與瘋癲直接臨近的事實可以由天才人物如盧梭、拜倫、阿爾菲耶里的傳記得到證明。”同時,他還以自己的親身見聞作為佐證,“在經常參觀瘋人院時,我曾發(fā)現過個別的患者具有不可忽視的特殊稟賦,在他們的瘋癲中可以明顯地看到他們的天才……”

他解釋這種天才的發(fā)生,是因為他們的生理結構異于常人。他認為,天才人物是因為“智力的異常剩余”,比如普通人是1/3的智力加2/3的意志,天才則是2/3的智力加1/3的意志。在這種情況下,“智力忽然擺脫意志的羈絆而自由奔放”,而人的智力一旦超出通常的限度,作為一種反常現象就已經有瘋癲的傾向了。

天才與情緒障礙

安德里亞森的研究第一次以實證研究的方式證實了關于創(chuàng)造力與精神障礙之間,兩種眾所周知,但又互相沖突的觀念:

“一種觀點認為,天賦異稟的人在很多方面是超常的。我研究的這些作家顯然如此。他們幽默、自律、善于表達,極富個人魅力。他們每天的日常安排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早起,將一天最早最好的時間用于寫作,與朋友和家人之間也維系良好的關系。總體而言,他們的人生符合弗洛伊德對幸福所下的定義,‘愛與工作。

但另一方面,他們也展現了人們關于天才的另一面的想象:很多人經歷了痛苦的情緒障礙,這些情緒障礙發(fā)作時會阻礙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但并不是永久性的,很多時候甚至為日后的寫作提供強有力的素材,如華茲華斯所說的‘寧靜中回憶的情感。”

但是,美國愛荷華大學作家研修班里的作家中沒有一個人顯示有任何精神分裂癥的癥狀,真正的關聯是雙向躁郁癥——30位作家中出現情緒失常和嗜酒的比例極高,有80%的人至少發(fā)作過一次狂躁癥,而控制組的比例只有30%。

這是安德里亞森最意外的發(fā)現。對此,她的解釋是——藝術創(chuàng)造的本質,尤其是文學,可能與精神分裂癥這樣的精神障礙無法相容,因為精神分裂癥導致的認知混亂與社交孤僻,無法支持寫作這樣一種需要長期、持續(xù)專注力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

事實上,她的發(fā)現與之后不久英國心理學家凱·雷德菲爾德·賈米森(Kay Redfield Jamison)在英國做的一項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賈米森分析了英國47位著名的作家和藝術家,發(fā)現其中38%曾經因為情緒障礙而就醫(yī),其中比例最高的是劇作家,其次是詩人。

賈米森本人也是雙相障礙癥患者。她曾經在自傳《躁郁之心:我與躁郁癥共處的30年》中提過,她很長一段時間明知自己有病卻不愿意服藥,就是因為不愿意放棄躁狂發(fā)作時的創(chuàng)意迸發(fā)。

愛德華·蒙克,另外一位雙向情感障礙癥患者也表達過同樣的觀點。“對生命的恐懼對我來說是必要的,就像我的疾病……沒有焦慮與疾病,就像船沒有舵。我的苦難是我和我的藝術的一部分。對我來說,它們無可分辨。毀滅了它們,也就毀滅了我的藝術。”

20世紀50年代,哈佛醫(yī)學院的約瑟夫·希爾德克勞特(Joseph Schildkraut)曾經專門以畫家為樣本,收集了20世紀中期15位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發(fā)現其中一半有精神障礙病史,大部分是抑郁癥和雙向抑郁癥,一半的畫家沒有活過60歲。

“天才”如何測量?

這些研究并沒有得到科學界普遍的認可,一是因為其中大量材料來自歷史文本或主觀經驗,樣本對象也過于狹隘;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每個人對天才的定義都是不一樣的。

比如,弗朗西斯·高頓(Francis Galton,1822~1911)對天才的標準是很高的。他認為100萬人中大約只有250人的智力屬于優(yōu)秀,只有1人可算是“杰出”,稱得上天才的人物更是少之又少。

而且,他認為真正的天才是天生的,他曾經著有一本《遺傳的天才》,提出了大量關于智力遺傳的論據,還提出智力能力在人群中呈正態(tài)分布的觀點。他以相當嚴謹的方法研究智力天賦的家族譜系,列出了來自300個家庭的近1000個知名人物的數據,比如巴赫家族有20多位杰出的音樂家,勃朗特家族中3位杰出的作家,可見天才是有強烈的遺傳因素的。他還深入探討了天才的發(fā)展之路上先天與后天之間的關聯。

事實上,弗朗西斯·高頓本人就是天才天生的最佳案例。他的外祖父伊拉斯謨斯·達爾文是一位詩人、醫(yī)生、進化論理論家。他的表兄是查爾斯·達爾文,他自己也從小聰穎過人,4歲能寫詩,5歲能背誦蘇格蘭敘事詩《馬米翁》,6歲熟讀《伊利亞特》和《奧德賽》,7歲能欣賞莎士比亞名著,對博物學產生興趣,并按自己的方法對昆蟲、礦物標本進行分類。

1904年,英國醫(yī)生艾利斯(Havelock Ellis)也是創(chuàng)造力領域最早的研究者之一,出版了《英國天才的研究》。他翻閱了66卷本的《英國名人詞典》(British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3萬名公眾人物的傳記,從其中挑選了1030名他心目中的天才(其中只有55名女性),發(fā)現其中8.2%患有憂郁癥,4.2%屬于精神失常。

“美國智商之父”路易斯·特曼(Lewis M. Terman)是最早試圖通過客觀手段測量天才的心理學家之一。正是他開發(fā)了美國的第一個IQ測試。他對于天才的興趣很可能也與個人經驗有關,他從小就呈現出驚人的天賦,而他的兒子弗雷德里克·特曼也從小天資聰穎,后來成了一名卓越的工程師,曾經擔任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校長,并對硅谷的誕生和發(fā)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后人稱他為“硅谷之父”。

從1921年開始,特曼啟動了一項長達35年的天才跟蹤研究計劃(他去世之后,這項研究一直持續(xù)到今天)。他在加州招募了1000多名IQ(Stanford-Binet標準)超過135的學生(從小學三年級到初中三年級)作為研究對象,代表當時加州該年齡階段最聰明的1%人口,并追蹤他們之后的事業(yè)和人生發(fā)展軌跡。

他的目的是,第一,了解天才兒童的最佳培養(yǎng)環(huán)境;第二,打破關于天才兒童的一些刻板印象;第三,測試隆布羅索關于天才與瘋子一體兩面的說法是否成立。

這項研究的確打破了不少關于天才兒童的刻板印象,比如這些高智商兒童總體的身體狀況都優(yōu)于對照組——更高、更健康、運動素質更好,唯一的身體缺陷是近視。他們在社交上也更成熟、更適應。他們的智力優(yōu)勢和人格特質一直伴隨他們成年,因而他們也有著更好的婚姻狀態(tài)和更高的薪資水平。

但令人失望的是,他的“天才軍團”中大部分長大后都沒有對社會做出什么創(chuàng)造性的貢獻,他們很多人從事的都是很普通、沒什么技術含量的工作,包括警察、文員、海員、打字員等等,其中30%的男生和33%的女性甚至沒能大學畢業(yè)。反倒是兩位當年因為IQ不足129而被拒之門外的少年得到了兩個諾貝爾獎:半導體的發(fā)明者之一威廉·肖克利以及物理學家路易斯·阿爾瓦雷茨。

所以,這個研究得出的一個關鍵結論就是,IQ與創(chuàng)造力之間并沒有必然的關聯。后續(xù)的研究多次驗證了這個結論,并確立了所謂“閥值理論”,即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后,智商對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不大,大部分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很聰明,但并不需要那么聰明,至少不是由傳統的智商測試的意義上。智商達到120,對于一個有創(chuàng)造性的天才而言已經足夠。

在大腦里搜尋“天才”的痕跡

如果高智商不等于創(chuàng)造性的天才,那么,創(chuàng)造力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多少是先天的遺傳,多少是因為后天的努力?如果創(chuàng)造性確實在家族中流傳,遺傳的到底是什么?作家與情緒障礙之間的關聯,是因為寫作本身是孤獨和內省的活動嗎?如果是科學家,情況會有所不同嗎?

在當下的心理學領域,創(chuàng)造力的測量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叫小c,即設計創(chuàng)造力的標準化量表,這種方式遭受很多爭議,因為人們對于創(chuàng)造力到底是什么無法達成共識。這類量表中對創(chuàng)造力的定義常常是發(fā)散性思維,即對一個既定問題給出盡可能多的答案。比如“一個磚的用途”,擅長的人會給出很多可能性,比如筑墻、建花園、作為武器、擋書板……但聚合思維中就沒有創(chuàng)造力嗎?比如牛頓的三大定律,愛因斯坦的E=mc2,不都是聚合思維的結果嗎?

另一種是大C,根據一個人的實際成就衡量其創(chuàng)造性。選擇一批人——作家、藝術家、音樂家、發(fā)明家、科學家、商業(yè)創(chuàng)新者等,這些人都曾經因為某種創(chuàng)造性的成就而得到社會認可(諾貝爾獎、普利策獎等)。不過,這種方法的問題在于其內在的主觀性。比如什么叫“創(chuàng)造”?藝術上的創(chuàng)造性可以與科學、商業(yè)的創(chuàng)造性相提并論嗎?甚至,科學、商業(yè)創(chuàng)新可以被認為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嗎?

安德里亞森堅持第二種測量方法。十幾年后,她選擇了第二批“天才”作為研究對象:喬治·盧卡斯、數學家/費爾茲獎獲得者威廉·瑟斯頓,普利策獎小說家簡·斯邁利,以及六位諾獎得主,分別來自化學、物理、生理或醫(yī)學。

這一次,除了深度訪談之外,她還要掃描他們的大腦,觀察創(chuàng)造力到底是如何出現在大腦里的。

“這么多年來,我一直在問自己,那些我曾經研究過的作家的大腦到底是什么特別之處?通過先進的大腦成像技術,我們能直接在大腦里搜尋‘創(chuàng)造力的證據嗎?”

這件事情的難度可想而知:首先,創(chuàng)造力不可能被濃縮為單一的精神活動過程;其次,即使只考察創(chuàng)造性洞見產生的瞬間,這樣的瞬間也不可能通過強迫或者命令產生;第三,即使通過核磁影像技術在大腦中捕捉住了某些與創(chuàng)造性相關的精神活動,也不可避免地會導致一種過度簡化的推導,就像之前媒體上轟動一時的所謂破解“愛”“負罪感”“自由意志”的神經學機制都指向單一的大腦區(qū)域,但真實情況要復雜得多。所以,她真正可以考察的,只是使創(chuàng)造成為可能的那部分精神活動,比如無意識狀態(tài)。

無意識狀態(tài)是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德里亞森的很多研究對象都向她確認了這一點。他們通常是醞釀和準備了很長時間,然后在心智比較放松的某一刻,比如開車、洗澡、鍛煉甚至午覺時,創(chuàng)作靈感突然造訪。比如尼爾·西蒙(著名喜劇作家,《歡樂一家親》的編劇)所說的,“我從不有意識地寫作——就好像繆斯坐在我的肩頭,突然滑入一種與現實分離的狀態(tài)”。

怎么在實驗室條件下誘導大腦的這種無意識狀態(tài)呢?

弗洛伊德和其他精神分析學家認為,自由聯想——沒有限制、即興地表述腦子里正在出現的任何念頭——是理解無意識的窗口。

安德里亞森發(fā)明了一種隨機片段性冥想(Random Episodic Silent Thought,簡稱REST)的技巧,可以讓實驗對象進入一種自由聯想的思維狀態(tài)——讓實驗對象躺下來,閉上眼睛,放松,讓各種想法隨意進出腦子,也就是讓思維漫游。“這種狀態(tài)下,大腦的活動非常活躍,但又至少部分處于無意識狀態(tài),這是創(chuàng)造力、夢以及宗教體驗的源頭。”

除此之外,她還設計了其他的誘發(fā)創(chuàng)造力的任務,包括單詞聯想、圖像聯想、模式識別。她認為,創(chuàng)造力的本質就是制造連接和解決難題,高度創(chuàng)造性的人更擅長辨識關系、制造聯想與關聯,以原創(chuàng)性的角度看待事物——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因此,這些任務也能幫助她視覺化創(chuàng)造性發(fā)生的部分過程。

大腦成像技術證實了她的假設:當執(zhí)行這四種任務時,“天才組”實驗對象的大腦解析聯絡皮質的活躍度都明顯高于控制組(根據教育、年齡、性別與之匹配的普通人)。科學家和藝術家都是如此,說明兩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神經機制是相似的。事實上,很多創(chuàng)造性的天才都是博學家,有著廣泛的興趣與領域,這是她的第二批研究對象的一個共同特點。

解析聯絡皮質

人類大腦中與“自由聯想”最為相關的區(qū)域。人類大腦的高級認知功能主要來自大腦皮層。大腦皮層分為很多不同的區(qū)域,包括視覺皮層、聽覺皮層、運動皮層等,分別負責收集外界的視覺、聽覺等感官信息,但這些信息必須經過解析聯絡皮質的處理,才能被讀解和利用。比如你看到紙上的一行字,如果不經過解析聯絡皮質的處理,這行字對你而言只是一團視覺符號,毫無意義。這些信息必須先通過解析聯絡皮質獲取意義,然后到大腦顳葉的語言聯想區(qū)域,這些字不僅彼此連接,而且與各自的記憶連接,從而獲得更豐富的意義。

至于天才與精神障礙之間的關聯,與她之前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第二批實驗對象的精神障礙家族史明顯高于控制組,藝術家與科學家的分布平均,最常見的精神障礙診斷為雙向抑郁、抑郁癥、焦慮、酗酒。

但是,在深度訪談的過程中,她又一次次被這些天才們對自身才華的強烈喜悅與興奮所感染。如一位科學家說:“做好的研究是世界上最愉悅的事情。就像做愛,它全方位刺激你,讓你覺得自己強大、完整。”

最后,她得出結論說,天才與精神障礙之間,很可能不是因果關系,而出于共同的人格特質的問題。“這些實驗對象的個性特征,大都是好奇心重、喜歡探索和冒險,尤其在科學上,最高的成就永遠都在新的領域。他們必須面對懷疑與拒絕。但他們又不得不堅持,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價值。這可能導致心理上的痛苦,呈現為焦慮和抑郁的癥狀,或者求助于酒精、藥物減輕不適。”

1.《加歇醫(yī)生的肖像》,凡·高,憂郁癥

“我有一張加歇醫(yī)生的肖像,帶著這個時代無比憂傷的表情。你可以說,有一點像耶穌在橄欖花園里。”—— 1890年,凡·高寫給高更的一封信。

凡·高患有嚴重的躁狂抑郁癥,他的很多作品映射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逐漸走向瘋狂時的竭力掙扎。據藝術史專家分析,《鳶尾花》中線條的交錯表現了他因疾病而產生的內心煩躁,《橄欖樹》中彎曲的線條造成了橄欖樹正在進行斗爭的感覺,《阿爾卑斯山麓》表現了他強烈的內心痛苦,而《星夜》中陷入一片黃色和藍色漩渦的天空則讓人生出一股絕望的恐懼。

凡·高于1890年6月,也就是在自殺前一個月,為精心照顧他的加歇醫(yī)生畫了這幅油畫。加歇醫(yī)生與凡·高之間的關系很特別,他本人熱愛藝術,是一位業(yè)余藝術家,同時他也患有抑郁癥,也以自己的職業(yè)獲得情感與智力上的滿足。

2.《仙女們的妙舉》,理查德·達德,精神分裂癥與精神病

理查德·達德,英國畫家,維多利亞時期最有才華的畫家之一,被認為患有偏執(zhí)型精神分裂癥。26歲時他精神分裂癥發(fā)作,親手用刀捅死了自己的父親,因為他相信自己的父親是一個偽裝的魔鬼。后來他逃亡到法國,并企圖殺死一名游客,最后被送進了一家精神病院治療。他大部分最知名的作品都是在精神病院期間完成的,包括這幅《仙女們的妙舉》。畫家運用幻想與荒誕的手法,描繪了神靈的世界。人物形象或被扭曲,或被夸張,或被變形,或大或小,都穿行在植物的枝葉間,這是仙女們對他們開的玩笑。

3.《焦慮》,蒙克,焦慮/憤怒

蒙克一生充滿憂患離散。5歲時母親去世,14歲時姐姐去世,兩人都死于肺結核。他自己也得過肺結核,但幸存了下來。他的父親患有精神病,他一再向自己的孩子灌輸對地獄的根深蒂固的恐懼,如果他們在任何情況下、以任何方式犯有罪孽,就會注定被投入地獄,沒有任何寬恕的機會。

《焦慮》是蒙克1892年的作品。據說是一天傍晚,他在鎮(zhèn)上遇見一群默默走路、臉色蒼白的人們,像是一群活的幽靈在趕往自己的墓地。蒙克曾經描述這種景象使他的焦慮達到頂峰,進入一種抽離了一切情感的靜默狀態(tài)。評論家認為,這幅畫體現的是集體的絕望,不像《吶喊》那么尖銳,但包含了持久的憤怒。也有人認為表現的是悲傷和心碎。

4.《臨終的卡米爾》,莫奈,居喪:應對失去

這是莫奈為妻子卡米爾臨終前畫的一幅畫。當時卡米爾只有32歲,后人猜測她可能是患有盆腔癌。這幅畫在莫奈有生之年從未展出過。40年后以后,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回憶這幅畫說,“在卡米爾的病床前,我十分本能地對那已無表情的年輕面孔仔細端詳,觀察搜索死亡在她面孔上引起褪色的跡象,看到的是藍色、黃色和灰色的細微變化。于是,萌生出一個念頭,要為這即將離開我的愛人畫最后一幅畫。”

莫奈的傳記作者保羅·塔克認為,很可能是居喪哀悼前期的悲傷以及與之相伴的拒絕與否認,讓他以如此客觀的姿態(tài)畫下了這幅畫。這幅畫不僅僅是莫奈被變幻的色彩所震驚,也是他喚起平靜與痛苦、悲傷與慶祝——那些正在應對死亡的現實的人所感受到的。

美國作家?guī)鞝柼亍ゑT內古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特级毛片|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欧美色伊人|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青青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中文网| 色噜噜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久久|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www亚洲精品|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色偷偷综合网| 国产精品无码在线看| 欧美www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一区在线播放| 人妻熟妇日韩AV在线播放| 综合色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精品国产91爱|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 亚洲不卡av中文在线| 亚洲综合色吧|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欧美爱爱网|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a级毛片免费看| 亚洲综合18p|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 欧洲av毛片|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91精品|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在线国产欧美|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天天干伊人|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国产精品七七在线播放| 四虎亚洲精品|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精品福利视频网|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丝袜啪啪| 国产97视频在线| 精品视频91|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996免费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美女免费精品高清毛片在线视| 日日拍夜夜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