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要:生態型水利工程的概念是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之上發展而來的一種水利工程設立與建設目標,核心在于處理好生產和發展問題的同時兼顧可持續發展目標,是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一種持續發展理念。構建生態水利工程的途徑就是在發揮水利工程效益的同時,統籌兼顧生態效能和水資源合理利用能效。在上述理念下,本文結合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對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進行淺析。
關鍵詞:生態水利;水文特征;地質特征
1 生態水利工程設計的概念
生態水利工程設計是基于生態理念的水利工程,是指人類在通過水利工程對水資源加以利用的同時注重人與自然、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工程設計理念。目的在于實現人與自然、人類社會和生態保護的協調發展。通過生態理念的融入來提高水利工程的生態效能,在以水利工程建設為手段開發利用水資源的同時將生產發展對自然生態的不利影響鎖定在最小范圍內,從而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循環利用。基于上述理念設計并建設的水利工程可稱之為生態水利工程。
2 生態水利工程設計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越來越多,雖然水資源是一種可再生資源,但是如果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不重視水資源的保護與生態效能的發揮,最終將會導致嚴重的水污染、水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甚至生態破壞問題。為了避免這些現象的發生,實現科學發展觀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生態水利工程設計有著較大的必要性和深刻的現實意義。同時生態水利工程設計要求我們在滿足現代生產生活取水用水的同時達成水資源循環再生的用水要求,即兼顧未來人對水資源的取用需求,這是科學發展觀中公平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
從水利建設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水利工程數目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水資源的利用趨向綜合性,單向工程逐步發展成流域系統綜合利用開發,除了傳統水利具有的功能之外,還與生態與環境保護緊密相關。因為生態環境是人們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自然資源,而傳統的水利工程無法長遠持久地實現人們和環境的雙贏,它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生態環境問題,只有穩定發展生態水利才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此外,在過去的生產發展中,人類忽視了對生態的保護,也因此而產生了許多生態問題,例如區域水資源失衡、水污染、水資源浪費等問題,甚至有些地區水資源問題已經影響到當地的生產和發展,例如農耕區水污染后將不適宜灌溉,農業出現減產甚至顆粒無收的情況。傳統的水利工程已不再適用,需要進行生態型水利工程設計對已發生的生態失衡現象進行恢復和維護,最終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自然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3 生態水利工程設計的思路
3.1 建立統一的生態水利工程設計標準與規范
為了進一步推進符合生態特征的水利工程設計和建設,首先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設計標準和建設規范。在對生態型水利工程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從個性中總結出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共性,在規范性文件中解釋清除符合標準與規范的生態水利工程應當是什么,有什么特征等,并以此形成統一的生態水利工程設計標準和規范,通過行政力量將其進行推廣和應用,使逐漸成為全國范圍內統一的水利工程設計標準。
例如對水利工程設計的出發點進行規范,要求設計者是在結合水利工程理論和實際生態影響的基礎上進行工程設計,并加強對設計方案的審核,如設計方案中必須表明水利工程建設需要占用空間,對上流水域和下流水域可能產生影響,對周邊自然環境、地質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存在怎樣的安全隱患等,以及將其對生態的不利影響與積極性向進行綜合考量,只有當利大于弊時才認為該方案具有可行性,作為備選方案進行保留。
3.2 增強設計基礎資料的可信度
水利工程設計和建設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約,例如水體環境、地質特征、人口分布等信息影響,而任何工程的設計與建設都或多或少會對這些要素產生影響,因此,在水利工程設計階段,進行資料收集與統計時有必要嚴格基礎資料的審查和復核環節,以此來提高設計的基礎資料的可信度。如果資料存在缺失問題,則需要組織專門的研究小組,深入水利工程建設區域內進行實地考察,盡可能詳細地收集與水利工程相關的人文要素和自然生態要素,并通過研究討論和模型實驗的方式論證各種工程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選擇一種最符合生態要求和生產發展需求的工程施工設計方案。
3.3 重視水文特征
水利工程歸根到底是人類在生產發展中對自然界中水資源開發和利用的一種形式,是一種資源利用工具。因此在進行水利工程設計時,不能僅僅將生產生活的實際需求作為唯一的參考標準,需要充分重視當地的水文特征,充分考慮到水利工程建設后對當地自然生態的影響,統籌利弊后在進行工程建設。
例如:人工湖是一種常見的水利工程,其通過人工截流的方式將水資源的分配進行調節,有涵養水源、調度用水的積極作用,但是人工湖的修建需要占用較大空間,如果為了農業生產修建人工湖則需要考慮到占用耕地或林地資源與實際工程收效之間的平衡,如果為了建造人工湖而毀壞大量原始林地,則會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這種結果是不符合生態要求的。此外人工湖的修建還會對局部地區的氣候產生影響,如空氣濕度、降水量等,這些都是與當地水文特征息息相關的要素,在進行水利工程設計時有必要將其全部納入考量范圍內。
3.4 考慮地質影響
水利工程大多修建在天然河道附近,通過挖、填等方式對河道附近地貌進行改造,由此來對當地的水文產生一定影響,但是填挖的區域大多是狀態相對穩定的土質、石質空間,即是通過對巖石圈的固體物質的改造使其對水體的特征產生影響,那么在進行水利工程設計時就不能僅僅考慮工程對水文的影響還應考慮工程對區域內地質的影響。而在過去的生產實踐中,有明確記載關于開挖人工湖導致陷落式地震的事件,這也是水利工程對地質產生影響的最激烈的表現形式之一。為了避免這些可能導致更多經濟損失和生態損失的事件發生,在進行工程設計時有必要進行實地考察,并通過模型研究水利工程對地質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設計,達到功能性和生態性雙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孫靜,李紅英.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生態水利工程[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4(26).
[2]崔錫春.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生態水利工程[J].科技與企業,2014(4):1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