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會敏
摘要: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造成對森林資源的大量需求,同時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也需要森林資源對空氣的凈化及較少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的侵襲。雖然經過近些年的發展,營造林技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和進步,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通過對林業營造林技術進行深入的研究,論述目前實際工普遍運用的營造林技術組成,探討其實際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可行的解決措施,以促進營造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進而促進林業營造林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林業;營造林;技術;問題;措施
一、林業林造林技術存在的問題
1、營林過程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我國的林業發展由于歷史的遺留問題,管理方式比較粗獷,很多地方還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缺乏現代科學的管理方法和工作方法指導,還在遵循上個世紀的生產管理模式,造成林業部門的營林工作無法有效的開展,很多地方的營林工作開展都是基于經濟利益的考量,而經濟利益較低的林木品種和地區就直接將營林工作擱置一邊。雖然很多地方都制訂詳盡的工作方案,但是方案并沒有落實到實際的工作中,只是面對上級工作檢查的一紙文件而已。很多地區的營林工作工作效率低下,卻沒有對效率低下的原因進行思考,沒有對工作實施過程進行完善,同時缺乏現代的生產技術作為科學依據和指導,使得工作難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總體而言,國內諸多地區的營林過程缺乏操作性,工作效率低下。
2、不重視整地工作
除了缺乏必要的引導,當下國內林業營造技術的很多細節也是問題百出。“整地”就是其中首當其沖的一個例子,從林業營造的總體過程來說,整地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能夠更好的發揮土壤的質量。而且平整之后的土地也更便于機械化作業,在樹苗的種植階段會大幅度的降低相關人員的工作難度,但是現在很多林業單位在進行營林工程的時候卻沒有認識到這方面工作的意義。這樣后期往往會因為種植區域內地形的因素而出現各種問題,而且在樹苗質量有保證的情況下,平整之后的土地也更能保證其成活率。
二、落實育苗技術,抓好苗期管理
在確定了容器育苗技術的基礎上,加強在育苗過程中的苗期管理則能有效的將技術更好的在實踐中應用。做好種子貯藏及處理、整地和施肥、作床、土壤消毒、播種等育苗的前期工作,保障育苗的基本條件。科學的育苗技術可提高林業育苗的效率,但還需要注意一些問題,要把容器擺放在苗床上便于管理,要保證苗木不缺水、保持苗木的根系濕潤,保證容器內基質的填滿并保持濕潤狀態,基質采用較為肥沃的森林土等等需要注意的內容,選擇了較好的育苗技術也要配合科學的管理方法,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證苗木的根系生長,提高苗木成活率。
三、做好林業營造林設計工作
對于林業營造林工程而言,做好林業營造林設計工作是保障我國林業營造林工程順利實施的前提條件,對提高林業營造林的質量也有一定的效果。同時,我國的林業營造林設計是實施林業營造林工程的主要依據,所以針對于林業營造林設計必須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根據林業營造林工程項目的具體要求,考察實施林業營造林工程的地理位置和地質條件,從而設計出最適合樹木生長的造林設計方案。第二,在對林業營造林設計方案進行編寫時,一定要注重有理有據,科學分析。首先對相關的材料進行收集、分析和匯總整理,確定基礎信息材料的真實可靠性。其次,在對材料進行分析和研究之后,提出在林業營造林設計中需要重點去解決的問題,例如造林類型、樹種的選擇等等。第三,在制定林業營造林設計圖時一定要保證其規范清晰,將其中所需要的內容標注清楚。首先在設計圖上要使用明顯的標記符號將樣板地塊、混交地塊、防火隔離帶等地方標志出來。其次在設計圖的下方應該附有內容詳盡的注記表,如地理位置、樹種類型、種植行距等等。
四、應用合理科學的造林結構進行營造林工程建設
營造林工程的建設結構具有規律性特點,林木的具體數量、結構組成和排列方式在建設過程中都會逐漸形成垂直和水平結構。林木樹種的分布情況直接影響所造林帶的林木質量和林木產量。因而,在造林過程中,應該保持林木結構的科學合理安排,考慮不同樹種的選擇和分布對營造林整體結構的影響。在苗木的培育過程中,嚴格遵守造林要求,將材種、樹種、林種的選擇和培育與造林地的地質條件和經濟發展現狀緊密結合,確保營造林工程在不影響當地經濟和交通運行的情況下成功造林。
五、對林木進行有效的管理
為保證植樹造林具有較高的成活率,不僅需要科學的造林技術,同時還需要合理的造林管理。首先,幼林撫育。一方面,在造林后至郁閉前這一段時間里,通過松土、除草等各種技術措施,為幼林創造優越的生長環境,滿足其對水、肥、氣、光、熱的要求,進而使之迅速成長。另一方面,在幼林達到較高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時要適時郁閉,通過除蘗、平茬、間苗及修枝等措施對林木本身進行必要的抑制調節,鞏固造林成果的同時為速生、豐產、優質奠定良好基礎。其次,適宜補栽。補栽與撫育造林一般應在半月內完成。當某個林區的造林工程完成后,在規定的時間內,造林工作人員要將所造的林木予以細致的檢查,對于不能萌動或者不能發芽的苗木要及時更換,將死苗換成好苗,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苗木的成活率。補栽后的苗木亦要進行及時的撫育,一般在造林三天后,通過擴穴培土的方式進行第一遍撫育。再次,驗收成果。保存率雖然以成活率為基礎,但卻不完全是成活率的體現,因此,驗收造林成敗應該以保存率為標準,它是真正體現苗木內在生活力和環境抵抗力的指標。保存率是成活率的基礎,成活率高的新造林地,保存率不一定也高。因此,以保存率為驗收標準能提高種苗質量和初期管理,特別是前1~3年的除草等措施管理,有利于苗木生長發育,最終成林。
綜上所述,在林業發展所處的新歷史時期,林業部門要充分地發揮最大陸地生態系統的保護者的作用,履行保衛生態防護線的崗位責任,在繼續深入推進林業營造林技術的基礎上,逐步脫離單純追求造林面積數量擴張的起始階段,由“造”林轉向“營”林,制定多學科的林業發展戰略,以更好地拓展林業發展空間,這也是當前林業營業林技術發展的主流方向。
參考文獻:
[1]梁長青.林業中營造林技術的重要方法解析[J].花卉,201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