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體關節人形,起源于歐洲,泛指各種擁有球形關節的可動人偶。
球體關節人形出身自卡托維茲的超現實藝術,創作者漢斯貝爾默是制作此類人偶的先鋒,他在1930年早期遇到了三件事,一是與美麗的少女表妹相遇,二是參加演出歌劇《霍夫曼的故事》(其中有一段人類愛上機器人的悲劇)第三件事就是收到一盒童年時代的舊玩具這三件事。加上一具16世紀木制人偶的啟發,他在1934年制作了一具以球體裝置作為關節的木制人偶,并將此作品拍攝成照片并進行發表,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不論是這個人偶的關節原理或是人們對人偶的態度,對日后歐洲乃至東南亞地區的人形藝術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日本從歐洲學習了關節原理,開始制作球體,關節人形早期都是由手工制作,價格昂貴,1998年起日本“造型村”公司開始使用價格比較低廉的聚氨基甲酸乙酯樹脂為材料,進行量產。產品命名為:super dollfie.也就是市面上常見的SD娃娃球形關節人偶。帶動了收藏人形的風潮,而后韓國、香港、中國內地等地開始有玩具廠商投入生產此類人形的行列。隨著收藏風潮的興盛,球體關節人形逐漸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且頻繁的出現在許多的影視作品中,例如在2004年上映的日本動畫電影《攻殼機動隊2》里便是以球形關節人形為題材,其導演押井守亦為紀念動畫電影的上映,特于東京舉辦了球體關節人形的展覽。而同年于韓國上映的恐怖展《人形師》則反映了部分人類對于球體關節人形這類具有似人程度實體的恐懼感。關節人形的愛好者漸漸形成一個獨立的社群,在2006年,時裝設計公司Dollheart舉辦了兩岸三地的第一個單以球體關節人形為題材展覽。
而現今球體關節人形除了個人收藏之外,也在實務方面得以運用,一直活躍于設計界,因人形的姿態變化豐富,加上普遍關節皆可替換的緣故,因此適合繪畫,發型,服裝或彩妝等需講究美觀與形象的藝術領域,不過由于價格昂貴,所以通常都是作為高級設計師的私人運用,不易于公開場合中看到。
Marina Bychkova是BJD娃娃界骨灰級藝術家俄羅斯人偶雕塑制作藝術家。1982年她出生在俄羅斯西南西伯利亞,1997年到加拿大念設計類藝術學校,學過金屬加工2002年開始做人偶,后來以此為生,現在生活在加拿大。
Marina Bychkova是一個了不起的藝術家,她同時是玩具設計師,電焊工,發型,紋身,服裝設計師,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網上看到了她的作品,頓時讓我吃驚不小,作品讓人看了竟然有毛骨悚然的感覺,過于逼真的形象,就連眼神都好像能洞察一切。加上她華麗的服飾,精美的飾品。讓人看過后便不能忘懷。
這種憂郁的眼神,華麗的衣服,可動的形態使我為之震撼,也為之著迷的。這樣的作品,這樣的藝術形式是在我的藝術領域里可以說是空白的,因為我從小就拜天津“泥人張”學習泥塑技藝,后一直從事雕塑創作,至今一直在景德鎮創作我的陶瓷漫塑藝術,這期間已有幾十年的時間了。這幾十年里,我一直在做創新和融合。在接觸雕塑之前,我是一個對漫畫很著迷的孩子,準時準點的去參加由天津的《天津日報》社里舉行的漫畫講座。主要講師有華君武、方成、畢克官、馬三立等,這些漫畫界和喜劇界的泰斗為漫畫愛好者們主要講解漫畫創作上的要點和難點,還有什么是幽默、什么是夸張,什么樣的漫畫才叫做藝術,怎樣的創作才能令讀者回味無窮。雖然這些講座的時間已經久遠,但這些知識對我日后的創作起到了很深遠的影響。
雕塑和漫畫是我一直沒有放下的藝術領域,我一直在將這兩種不同的藝術手法進行融合。其實中國漫塑的歷史很久遠,1957年出土的擊鼓說唱俑就很好的體現了漫塑給人們帶來的快樂和愉悅。
漫塑是把幽默漫畫的兩維轉變成三維的藝術形式,把寫實人物轉變成漫畫人物,將人物刻畫的更幽默、夸張,使其人物性格更加突出。通過他的內心活動、性格、人性的虛實等方面去研究雕塑對象,使其在似與不似之間,丑中帶美的藝術形態。
當然要想創作出完美的漫塑作品,不僅要有漫畫的功底還需要有扎實的雕塑基礎。我創作的陶瓷漫塑在技法和創新上都是有難度的。陶瓷的難度在于成型難,在于顏色的把握難度大,和作品整體的完整度難控制。這期間需要不斷的研究和創新,作品既要表現出漫塑的夸張、生動和詼諧的畫面還要保證作品的完美呈現,對于陶瓷這種材質無疑是困難的。
當在我看過了俄羅斯BJD娃娃,讓我很驚訝的是它關節的活動和人物表情的真實性,這樣的藝術手法都是我沒有涉及到的。從2015年就開始研究陶瓷關節人物雕塑,我覺得藝術不論是以哪種形式表現,只要是能表達藝術家思想理念,就是成功的作品了。
關節娃娃在制作上是很有難點的,球形關節的大小、位置都直接影響著人物的整體美觀和人物的協調性。而我主要研究的方向是陶瓷球形關節娃娃的制作。上面我也有提到,用陶瓷這種藝術形式來表達雕塑本身就很有難度,當我開始想研究球形關節娃娃的時候,尤其是用陶瓷來表現他的時候,我也會有所猶豫,也會有所擔心。但是在這些困難面前,生動逼真的關節娃娃,她通過眼神、表情所傳遞出來的感覺都深深的吸引著我。這些困難也就拋之腦后了。
我研究的關節娃娃也只是他的形態,他的技術。而造型上和人物的刻畫上,我完全進行了改變,在人物造型上我加入我自己的藝術風格。我將我最擅長的漫塑形式加載在人物上,這也完全顛覆了球形關節娃娃在人們思想中固有的模式。我想要我的關節娃娃更生動、更夸張、更具性格化、更平民化也更生活化,要讓我的關節娃娃有自己的思想,我要把我的藝術思想加進去使人物更充實。
我所研究的陶瓷球形關節娃娃,難度很大,難點很多。首先球形關節處,如果關節過大會直接影響整體人物的線條美觀程度,另外關節的鏈接處如不能完全吻合,也會影響到后期的安裝效果使之人物沒有很好的平衡力。相反關節過小又會直接影響關節的活動范圍。這里面最大的難度還是材料上的問題。因為我選擇了最難控制的陶瓷作為娃娃的設計材料。陶瓷的制作是很復雜的。endprint
首先在陶瓷創作中第一步即是利用泥料進行最初的泥稿創作。這也是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由于瓷泥的特殊性,在動作、表情的刻畫上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過于夸張就會導致燒出的作品開裂、變形。因為陶瓷的特殊性,不僅僅是泥稿的創作,還有經過后面的很多的步驟。這就需要一定的經驗和對陶瓷深刻的了解了。
泥稿的創作完成后并不能直接進行燒制,我們需要把泥稿進行翻模的制作,要將作品制作成模具后再印坯處理才能完成一件成熟的作品。翻模的制作是雕塑的一個難點,印坯也是很關鍵的一步,模具制作的再好,印坯不均勻也是沒有用的。印坯要均勻,薄厚一致。泥坯的晾干也是需要很漫長過程的,泥坯晾干過程需要陰干而不能太急于求成了。暴曬或是借助了一些吹風的工具,都會直接導致泥坯的干裂,以至于無法修復的地步,所以這個過程需要耐心的等待。
以上的每一個步驟都需要我們足夠的耐心和扎實的經驗。即便這些都做的已經非常好了,但還是免不了燒制的完成品會變形、會開裂、會收縮、比例的變化等等問題的出現。所以說制作陶瓷人偶是一次傳統制作工藝與現在設計理念的碰撞與挑戰。球形關節凹凸的吻合點是最重要的。這需要我在制作前做充足的準備工作,這樣的前期工作已經打破了我以往的工作方法,以往在創作雕塑中,都是會跟隨我的靈感走,也許靈感來了,半夜也會起來工作。更多的是對雕塑的激情。但創作球形關節人偶就很不同了,它需要做足前期的準備工作,從制圖開始計算人物的比例,不同的人物比例也是懸殊很大的,妙齡女子、老者、兒童比例都是有很大差距的。這里你需要很了解不同的人體結構與人體解剖學,我要準確把握人體的骨骼。
我創作的陶瓷球形關節人偶,還有一個創新的地方就是徹底改變了關節中心軸外露的工藝,中心軸外露不是很美觀,我把它隱藏起來,這在陶瓷工藝上也是進行了一次不可能的挑戰。雖然這種創新看起來并不起眼,但就這一點就增加了將近90%的破損率。造成這么高破損率的,是我在作品里放置了除瓷泥以外的小部件。做過陶瓷的都知道,陶瓷是需要有很高的嚴謹性的,我在瓷泥里放置了細小部件,這無疑是降低了作品的成功率和完整度。但是我做到了這點。這也算是攻克陶瓷創作中的一大難點。
一件完整的陶瓷球形關節人偶,除了形態上的完整,還有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身體和面部的上色。可以說上色也是最關鍵的,不可小視的。想要達到人物皮膚的質感和逼真的效果。就需要不斷的嘗試,不斷的渲染。這樣反反復復的不斷渲染大概要十幾次,才會達到理想的效果。
想要作品本身更加的生動、富有靈性。還需要給人偶設計出適合它的服裝、頭飾、首飾、發色等等,讓它們鮮活、靈動起來。這也正說明了創作球形關節人偶是一項綜合性的藝術。所以說一件作品的完成時間也是很久的,少則一個月多則三個月。時間周期長、制作難度大、還有很多我不能控制的因素在里面。當然最后能得到一件完整的作品也是來之不易的,這里面要有經驗,有創意,重要的是有耐心。失敗了也還要再繼續。
最后給大家所呈現出來的作品是完美的,是讓人拍案叫絕的。這里不僅僅是工藝上的,我的陶瓷球形關節人偶是貼切老百姓生活的,它就像是你身邊的某一個朋友,和那些漂亮的、靈動的它更生活化,離我們更近,有些作品加上漫塑的原因,讓你看起來是開心的愉悅的。
這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不只是滿足于視覺上,形態上更重要的是創作觀念上的突破。對于這種新的藝術形式,只要打開了技術上的突破口,那這種藝術形式是有很大發展空間的和市場的。
作者簡介:王玉榮(1961-)天津人,景德鎮陶瓷大學客座教授、天津市工藝美術大師、天津市北辰區政協委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