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三個鮮明特征
新型國際關系
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要求,各國應該共同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各國人民應該一起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演講
截至2016 年底,中國已同97 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
中美建立新型大國關系;
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不斷深化;
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邁入全面發展新階段;
中拉關系“五位一體”新格局,確定13個重點合作領域。
命運共同體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社會要從伙伴關系、安全格局、經濟發展、文明交流、生態建設等方面做出努力。
—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在瑞士日內瓦萬國宮出席“共商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別會議并發表主旨演講
2017年2月10日,聯合國決議首次寫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一帶一路”倡議
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漸形成區域大合作。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
4年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等重要決議也納入“一帶一路”建設內容。
2014年至2016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
貿易總額超3萬億美元,對其投資累計超500億美元。

中國企業已在20多個國家建設56個經貿合作區,
為有關國家創造近11億美元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
互聯互通
亞投行正式成立并開業,將有效增強亞洲地區基礎設施投資,推動區域互聯互通和經濟一體化進程,也有利于改善亞洲發展中成員國的投資環境,創造就業機會,提升中長期發展潛力,對亞洲乃至世界經濟增長帶來積極提振作用。
—2016年1月16日,習近平出席亞投行開業儀式并致辭

2016年1月,亞投行開業運行,成員從最初的57個增至眼下的80個,數量僅次于世界銀行。
目前,亞投行總資本金為1000億美元,包括200億美元實繳資本和800億美元待繳資本。
實繳資本
待繳資本
亞投行已批準16個基礎設施投資項目,總投資額將近25億美元。

北京國家會議中心。 (新華社 供圖)
正確義利觀
“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在國際合作中,我們要注重利,更要注重義。中華民族歷來主張“君子義以為質”,強調“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2014年7月4日,習近平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發表演講
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設立;
加入聯合國維和能力待命機制并組建8000人維和待命部隊;
免除對最不發達國家債務。
親、誠、惠、容
我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
—2013年10月24日,習近平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和菲律賓實現兩國關系正常化;
中國同巴基斯坦就南海問題達成共識;
中俄簽天然氣供應協議,從2018年起,輸氣量逐年增長,最終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累計30年;
中老鐵路舉行全線開工儀式,中泰鐵路簽署政府合作框架協議,印尼雅萬高鐵動工修建先導路段,中馬就馬來西亞南部鐵路項目開展合作;
東盟各國外長確認與中國達成的“南海行為準則”框架。
中國核安全觀
我們要堅持理性、協調、并進的核安全觀,把核安全進程納入健康持續發展的軌道。
—2014年3月24日,習近平在荷蘭海牙舉行的第三屆核安全峰會上發表講話
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以確保安全為前提發展核能事業;
堅持權利和義務并重,以尊重各國權益為基礎,推進國際核安全進程;
堅持自主和協作并重,以互利共贏為途徑尋求普遍核安全;
堅持治標和治本并重,以消除根源為目標,全面推進核安全努力。
(張翅 制圖) 責編:李卉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