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以寧:“創新與觀念轉變”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是我國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論的學者之一。他提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非均衡理論,并對“轉型”進行了理論探討,厲以寧教授還主持了《證券法》和《證券投資基金法》的起草工作,這些對中國經濟的改革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此次論壇上,87歲的厲以寧教授以“創新與觀念轉變”為主題,進行了一場長達90分鐘的重磅演講。
怎樣看待當前的人才流動趨勢?如何理解創新?如何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人假設是否適應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厲以寧教授以這四個問題為主線展開論述。
“引進資金,不如引進技術;引進技術,不如先引進人才。”厲以寧教授以廣東吸引人才方面的探索為案例,分析指出地方政府要想引進人才,一定要營造優良的市場環境,為人才提供發展空間,要給足優惠政策,該減稅就要減稅,該獎勵就要獎勵。此外,解決好人才生活上的后顧之憂也是重要的,譬如職稱問題、戶口問題、家人生活和子女教育的問題等等。四川作為內陸省份,需要的不僅僅是單純引進人才和技術,而是需要人才把家搬來,在這里踏踏實實地落地生根。因此,做好這些人才吸引工作,對于西南的開發很重要。
關于創新的概念,厲以寧教授指出:熊彼特在100多年前提出,創新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這個概念適用于工業化初期階段。目前,我們邁入了工業化的中后期,更重要的是信息重組。創新還應融合科學家和企業家的力量。
厲以寧教授以成都為例指導出,諸多大學和科研單位與企業家的關系還是較為疏遠的,需要有中間人讓他們更好地結合在一起。政府除了改善投資環境,還必須要打通企業家和發明家之間的關系。如今是資金追逐好項目的時代,這就需要大量有創意、敢創新的年輕人。這也是西南發展的一個機遇。
針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厲以寧教授從供給側和結構性兩個角度分析。從供給側來說,改革有三個抓手,一是國有企業改革不能放松,二是民營企業要轉型,三是要助力小微企業發展。為什么要進行結構性改革?厲以寧教授對比了鴉片戰爭時期的中國和英國的國力,“我們有個觀點,經濟的結構比經濟的總量更重要。”厲以寧以1840年鴉片戰爭為例,當時中國GDP在全世界數一數二,經濟增長也不慢,但卻敗給了英國,因為當時英國經過了工業革命,而中國是農業為主的經濟,“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經濟結構質量比總量更重要,我們要把傳統重速度、重數量的發展方式,改成重質量、重效率的現代經濟發展方式。這就要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西南地區還應重視精準扶貧和市場化的結合,通過營銷等方式提升農民收入。”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本版圖片 北大光華 供圖)
最后,厲以寧教授討論了經濟人假設與社會人假設的區別,認為社會人假設更適用于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
厲以寧教授舉例說,假設A城市“投資成本低收益高”,B城市“成本高收益低”,如果“經濟人”肯定會選A城市,但現實中偏偏有很多人選B城市,為什么選B,其中還有道德、感情等原因。
“社會人的角色告訴我們,對于整個國家經濟來說,合作共贏才符合社會人原則。”厲以寧說,但很多企業喜歡說“同甘共苦”,“同甘”要靠制度保障,而“共苦”要靠精神,要企業員工有認同感。
經濟人假設認為人是理性的,希望付出最低的成本,得到最大的收益;而社會人假設則更接近現實的人,注重協商、和解、分享、共贏。他回顧說,抗日戰爭時期,成都、重慶被日軍轟炸得一塌糊涂,川軍為國而戰,不計得失;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多少人自愿參加救濟、捐贈……“物質技術只能產生常規效率,超常規效率就來自于道德基礎,懂得了這一點,我們對大西南的發展完全有信心!”
責編:史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