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彭納
老友記
文:本刊記者 彭納

成都的友城蒙彼利埃。

位于成都高新區天府大道旁的環球中心。(本版圖片 視覺中國 供圖)
1973年,是中國外交史上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心和支持下,中國的天津市與日本的神戶市“締結良緣”,成為中國第一對國際友好城市,至此,締結友好城市成為了我國對外交流的一個重要環節,中國各城市的“朋友圈”不斷擴大。據中國國際友好城市聯合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8月1日,中國已同世界上135個國家締結了2451對友好城市(省州)關系,是世界上擁有正式友好城市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一對對友好城市的誕生,記錄著交往的點滴,書寫下互鑒的佳話。

俄羅斯圣彼得堡。 (東方IC 供圖)

上海。(視覺中國 供圖)
上海-圣彼得堡
締結時間:1988年12月
走進圣彼得堡,就像誤入了皇室的后花園,300多年的歷史,沉淀在這座城市中的每一個角落。走在圣彼得堡市繁華的鑄造廠大街,沿著涅瓦河畔,偶遇一組彩陶九龍壁,10米長、2.5米高的九龍壁上,九龍神態各異,有的龍體屈伸、有的龍尾浮游、有的龍爪勁張、有的龍須抖動;九龍姿態神駿,或騰空躍起,或海底穿行,或藏頭露尾,或吐霧吞云。右側飛檐翹角的中式涼亭,威武雄壯的石獅端坐亭前,圓形的門洞、紅漆的立柱、匾額、楹聯裝點出書卷氣息和東方神韻。琉璃瓦覆蓋的云墻與涼亭相連,綠蔭與竹形窗飾互相掩映,石條凳、造景石錯落分布,洋溢出濃濃江南鄉情。九龍壁左側,崢嶸疊石中清泉汩汩,匯成一汪深潭。小橋流水、曲徑通幽,卵石與草地,疏林與灌木,花架、樹木點綴其中。
一座中式園林為何會出現在圣彼得堡的街頭?這座庭院,是圣彼得堡的友好城市上海贈送的禮物。2003年,恰逢圣彼得堡建市300周年“生日”,作為友好城市的上海,專門請來了上海市園林設計院的“元老”張棟成參與其中,短短5個月的設計周期,讓年過六旬的張老的頭發又斑白了幾許,夜以繼日的工作,設計圖紙把案臺堆成“小山”,實地考察后的反復修改,園林植物的精心安排……最終,當這座名為“友誼園”的東方庭園在圣彼得堡亮相時,驚艷全場,東西方文化的強烈碰撞使這里成為了圣彼得堡當今的旅游熱門地之一。
淮安-薩斯尼茲
締結時間 :2007年6月
打開中國友城長長的列表,江蘇在列表中尤為突出,截至2016年底,江蘇省正式締結友城303對,占全國友城總量的12.6%,友城總數多年穩居全國第一,而在與友城的互動中充斥著不少年輕的身影。
2007年,位于長三角經濟圈、欣欣向榮的中國城市淮安與德國度假勝地呂根島、活力四射的小城薩斯尼茲“聯姻”,從那時起,印象中,熱情、喧鬧、笑靨如花的“中國紅”,與嚴謹、刻板、有條不紊的“黑紅黃”走到了一起,這樣的相遇就像25℃的熱茶遇上了5℃的牛奶,看似相距甚遠,卻諧調地融成一杯芬芳四溢的奶茶,包含著兩國少年的心心相惜。
在兩國締結友好城市之初,讓兩國青少年通過友誼的橋梁認識彼此,讓成長的一代將兩地的友誼延續是雙方的共識。2006年,淮安市首批青年友好交流團踏上了薩斯尼茲的土地。10天的生活轉瞬即逝,孩子們卸下初出國門的緊張與忐忑,在薩斯尼茲碧海藍天、美麗如畫的溫柔中醉倒。2007年,薩斯尼茲市首批青年友好交流團抵達淮安。同樣是10天的共同生活,薩斯尼茲和淮安的青少年使者們一起唱中文歌、念中國詩、學中國拳、吃中國菜,在淮安炎熱的8月汗濕了一身,卻依舊興奮不已。
初識彼此的少年郎們,互相欣賞,在隨后的每一年,兩國青年都會飛行千里開展交流,他們在音樂中加深友誼,在活動中有了德國爸爸和中國媽媽。青年們還攜起手來,為低碳環保公益共同組織了“中德青年友好自行車環淮半城行”……每一年的交流都在少年們心中播下兩國友誼的種子,將來,這些種子總會在他們心中開出延續友誼的花兒。
成都-蒙彼利埃
締結時間:1981年6月
“Bonjour”(你好),走進成都高新區一所小學,錯身而過的孩子們用法語熱情地打著招呼,作為老師的劉婧鴻不僅會用標準的法語回應,還會糾正學生的發音。1981年,蒙彼利埃率先搶占成都“朋友圈”的沙發,成為成都的第一個國際友城。30多年相知相識,成都與蒙彼利埃的友誼不斷開花結果。2011年,蒙彼利埃與成都結好30周年,蒙彼利埃將一所新建的小學命名為“成都小學”。2014年,成都高新區新建了一所“蒙彼利埃小學”。這兩所學校互為“姐妹學校”,分別教授法語和中文課程,這是中法交流史上首次以對方城市名命名的學校。
蒙彼利埃是法國第八大城市,是法國南部重要的工商業中心。幾乎沒有冰雪天氣,被稱為“陽光之城”。成都,是中國西南部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樞紐,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譽,相同的內生氣質,讓相隔甚遠的兩座城市彼此熟悉,毫不陌生。
川妹子劉婧鴻是成都、蒙彼利埃這對姐妹花的“民間使者”。談起自己與法國的緣分,劉婧鴻說道,初次踏上蒙彼利埃,是借著成都市政府友好城市的交流項目。作為選派的學生代表,她在蒙彼利埃大學學習了3年,并進入蒙彼利埃市政府實習。隨后,蒙彼利埃市政府為推動兩地交流,在成都設代表機構,她也回到成都,成為了“民間大使”。
“法國人特別喜歡成都,因為在全中國的城市里,成都的氣質是最像巴黎。”劉婧鴻說,成都人愛生活懂生活,尤其在當代藝術上獨樹一幟,讓骨子里流淌藝術血液的法國人很著迷,而成都的美食也讓來自美食大國的法國人留戀。在劉婧鴻的朋友圈里,越來越多的法國朋友來到了成都。在成都大學交流的克萊爾,迷上了川劇,回法國時,已可以完整地唱一整臺川劇。曾是空姐的斯蒂芬妮,在成都實現了設計師之夢,她在成都設計的服裝,遠銷法國。
一座城市與另一座城市以“友城”的名義相遇,他們也許“性格迥異”、也許“性格相近”,在通過經濟、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多年的交往中,越走越近,為“友城”寫下新定義。
責編:李卉嬪

江蘇淮安。 (東方IC 供圖)

德國薩斯尼茲。 (東方IC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