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加減法

人們的健康意識越來越強,通過各種渠道也可以獲取各種各樣的健康養生信息。各種健康的服務也越來越多,但是大家對于健康的焦慮卻有增無減,也并不覺得自己變得多么的健康。尤其是很多做了媽媽的女性,對于孩子健康的焦慮最深刻,總是覺得自己萬般小心,孩子還是被各種病襲擊,經常被一種深深的無力感所包圍。
想要改變這種現狀,最根本的就是要從正規的途徑學習健康知識,比如權威媒體、醫學基礎理論書籍,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理解商品營銷中的語言,區分哪些是被夸大言辭,哪些說的確實有道理。比如最常見的補鈣問題,未必只有每天500克液態奶這個唯一的攝取途徑。多食奶類其他制品、小魚小蝦這些動物性食品,或者足夠量的豆制品、蔬菜,另外多曬太陽,多做一些運動,都可以保證身體鈣元素的需求。懂得了這個道理,食譜自然就會多樣化,那些乳糖不耐癥的人、純素食者也不必苦惱不能有效補鈣了。
其次,要充分利用身體的先天能力。隨著現代醫學的逐漸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性。在我的工作中,經常接觸一些剛剛出生的嬰兒和寶媽,我發現一些寶媽非常焦慮,比如寶寶剛出生會經常哭泣、索要母乳吃,寶媽和親屬們就會擔心沒有足夠的母乳,會餓壞寶寶,立即買各種奶粉喂寶寶,甚至費心費力地海淘外國奶粉。其實在嬰兒出生的時候,體內就具備一定的能量儲備,可以滿足至少3天的代謝需求,只要孩子的體重下降不超過出生體重的7%,就完全可以堅持純母乳喂養。
還有些家長,嬰兒只要稍微發燒就會立即去醫院掛吊瓶,家長花錢又揪心。其實只要孩子發燒不超過38.5度,完全可以通過物理降溫的方法退燒,而且還可以激發體內的免疫系統發揮作用。如果貿然使用抗生素退燒,反而會影響免疫系統的正常發揮,導致今后孩子的體質下降。
還有很多寶媽給寶寶天天洗澡,而且還會精心選購各種沐浴用品。其實英國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英國37%的男嬰和33%的女嬰擁有敏感性皮膚,這一比例是他們父輩的兩倍。英國兒童保健專家認為,這一比例上升可能與如今英國大部分嬰兒每天洗澡至少一次有關。英國衛生部建議父母每星期給嬰兒洗澡兩到三次,但可以每天給嬰兒洗臉部、頸部、雙手和臀部。因為人的皮膚最外面是角質層,自動脫落的角質層和皮膚汗液混合的皮垢不會很多。如果洗澡過勤,將角質層傷害,就會失去其保護皮膚的作用,皮膚細胞內的水分更容易蒸發掉,皮膚就會干燥。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頻繁沐浴,毛孔張開頻繁,寒濕之氣更容易進入體內。而中國人的皮膚致密,屬于“進得去,難出來”的皮膚,容易導致疾病的發生,比如濕疹。而且有統計表明,經常使用沐浴露的人比不經常使用沐浴露的人,患皮膚癌的概率更高。所以,每周給嬰兒洗澡2~3次,寒冷地區每周1次,都是可以的,而且用清水就可以,并不需要選擇很昂貴的浴液。
再有,生活要順應自然,懂得變通。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越來越認識到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比如人體的生物鐘理論。其實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認為人與大自然是相互作用的整體,并非單獨存在,如果我們能夠順著大自然的節奏生活,那么我們健康的水平會更高。
雖然我們發明的電燈、互聯網,可以讓我們24小時享受“不夜天”,但是猝死卻在近些年快速攀升。我們不妨在天黑得更早的冬天,睡的更早。在天亮得更早的夏天,早些起床,沒必要常年恪守晚上11點上床睡覺的鐵律。
還有,我們要把握“病從口入”這一關。這并不僅僅說我們要注意飲食衛生,控制好致病菌進入體內,廣義上來說更要控制好飲食。因為隨著收入的提高,飲食在生活中的支出比例逐漸降低,肉蛋奶不再是奢侈品。加之工作繁忙,家中的廚房很多都是老年人的陣地,他們從困難年代走過來,不想讓孩子們再吃苦,大魚大肉不僅經常見,量還特別多。這就導致很多孩子都是小胖墩,蔬菜、雜糧量嚴重不足,飲食結構不合理。所以,學習正確吃飯,也是非常必要的。
最后,就是在信息泛濫的年代里,懂得去偽存真,保持心理健康,積極向上。互聯網、手機終端的普及,讓信息的傳播途徑多種多樣,好的壞的都一股腦兒的傳播。而我們很容易受到這些信息的影響,所以不僅要懂得分辨真偽,而且要懂得適時地關閉。遠離不開心的事情,接觸一些“正能量”,接觸更多樂觀信息,才能保持心理健康。
編輯/陳致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