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市公司“一言不合就停牌”的現象層出不窮,盡管監管機構出臺規定予以制約,這一困擾市場已久的頑疾似乎仍未能根治。有業內人士表示,面對以控制權為目的的要約收購,上市公司若以“突擊”籌劃重組并停牌的方式進行反制,不僅會限制公眾股東的交易權,也將導致收購方成本大幅增加。即使事后被證明是“忽悠式重組”,對控股股東的處罰也如隔靴搔癢。這些制度缺陷若不能盡快彌補,對于收購方以及中小股東而言非常不公平,要約收購制度也將形同虛設。

華爾街日報
IMF總裁拉加德24日表示,如果中國和其他重大新興市場的成長趨勢持續,并反映在國際貨幣基金的表決結構中,那么10年后,貨幣基金總部可能會移往北京。但據經濟學家估計,只要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保持在6%以上,那么該國名義GDP將很有可能在未來十年的某個時候超過美國。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內的一些人認為,最近幾十年來,中國為全球經濟增長作出了卓越貢獻,這將導致IMF內部權力結構出現重大改變。

近日廣西正和質押給長江證券的8680萬洲際油氣股票被強制平倉,成為A股今年首例股權質押被迫平倉的情況。與大多公司采用“停牌自救”的方式不同,廣西正和主動公告強制平倉的決定,有猜測認為這或是在順水推舟,借機減持。史上最嚴減持新規的施行以來,大股東減持花樣輩出。分析認為,控股股東等持有的IPO原始股成本低廉,即使是在股價暴跌中被強制平倉,也能實現減持套現,從中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