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市革命老區基點村扶貧工作綜述"/>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福安市老促會
爭當新標桿 建設新福安
——福安市革命老區基點村扶貧工作綜述
福安市老促會

2016年7月1日,福安市委書記謝再春、市長葉其發在柏柱洋閩東蘇區紀念館觀看《信仰的力量》圖片展
福安市地處閩東北沿海,是一座依山傍海、經濟活躍、生態優美、文化底蘊深厚的沿海開放城市。建國后至1970年為地級專員公署所在地,1993年被國務院列為沿海對外開放城市,是全國最大的畬族人口聚居地。“十二五”期間,有4個年度入選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經濟總量居全省第十位。被譽為“中國中小電機之都”“中國按摩保健器具生產/出口基地”“中國民間船舶修造基地”等。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福安人民繼承和發揚老區精神,艱苦創業,實現了初步小康的歷史性跨越。近年來,福安市委、市政府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確立“爭當新標桿、建設新福安”的新目標,帶領老區人民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奮力沖刺。
福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紅軍長征前全國八大革命根據地之一。早在1929年7月,福安就成立了第一個中共黨小組;次年7月,成立中共福安縣委;1933年8月,閩東第一個紅色革命政權福安革命委員會成立;1934年,又相繼成立中共閩東特委、閩東蘇維埃政府、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下轄10個縣蘇維埃政府、42個區蘇維埃政府、800多個鄉蘇維埃政府,形成面積1.1萬平方公里,人口近百萬的農村革命根據地。從土地革命戰爭到解放戰爭,閩東蘇區的革命斗爭波瀾壯闊、從未間斷,獲得了“23年紅旗不倒”的美譽。
這是一片血染的紅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福安人民承受了巨大的犧牲,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獻身革命。據統計,福安共有4800多名革命志士為新中國的誕生獻出寶貴的生命,其中有2395人被追認為烈士。解放后被認定為老區基點行政村61個,老區基點自然村238個,其中少數民族基點村20個,革命遺址46處。優撫對象達到3萬余人,革命“五老”(老地下黨員、老游擊隊員、老交通員、老接頭戶、老蘇區干部)6000多人。毛澤東同志在評價這段歷史時曾這樣描述:“這是我們和國民黨十年血戰結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戰爭在南方各省的戰略支點”。
這是一片奮斗的紅土地。鄧子恢、陶鑄、葉飛、曾志、范式人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里領導過革命斗爭,對閩東這塊熱土充滿了深厚的感情,對老區人民做出的犧牲和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對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幫助。改革開放后,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親臨福安視察、調研,并寄予殷切期望。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任地委書記期間,對閩東人民英勇斗爭、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精神十分敬仰,多次到福安老區調研,勉勵大家要發揚老區革命傳統,以“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去。
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安人民繼續發揚勇于犧牲、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地建設和發展老區。在合作化運動中,閩東蘇區“首府”所在地——溪柄鎮柏柱洋出現的“貧農社”和“中農社”現象引起了毛澤東同志的關注并做出批示,指明了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方向。歷經數十年,福安老區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共同把福安這塊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土地建設得更加美好。
造福老區,實惠共享。福安市歷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老區工作,堅持把老區工作納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議程。從1994年起,福安市按照“政府主導、尊重民意、統一規劃、集中安置、區分對象、分類解決”的原則,組織實施整村搬遷造福工程和“船民安居工程”,共下達造福工程專項補助資金1.48億元,減免各種稅費6369.7萬元,搬遷老區自然村136個2799戶12769人,102個老區村“住房難、行路難、用電難、就醫就學難、社會保障難”等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市財政對老區基點村搬遷群眾每人增加補助600元,搬遷的新村保留老區基點村各種待遇。建成了上坪、柯洋等一批扶貧開發小康示范村和秀洋、東昆等一批扶貧開發重點村美麗鄉村,提升了貧困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政策幫扶,保障弱勢。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下發《關于支持和促進革命老區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實施意見》《市處級以上領導掛鉤幫扶老區基點村方案》等系列文件,堅持財政投入、上級補助、社會助力、群眾參與等方式,不斷改善老區鄉村基礎條件。目前,全市61個老區基點村全面實現“五通”(通水泥硬化公路、通自來水、通電、通電視、通電話),全市保留提升老區基點村完小校、教學點12個,建成44個基點村達標鄉村衛生所,實現老區基點村農家書屋和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點全覆蓋。
紅色旅游,助推發展。溪柄鎮柏柱洋是閩東蘇區首府,有保存完好的中共閩東特委、閩東蘇維埃政府等革命舊址。其中,獅峰寺于2006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成為寧德市宗教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福安市《關于進一步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抓住中共閩東特委舊址被列入國家“十二五”紅色旅游規劃、福建省十五個紅色重點旅游景區的契機,提升改造閩東蘇維埃舊址、閩東蘇區紀念館、樓下古民居、獅峰寺等人文資源,加快發展以白云山為核心,以柏柱洋紅色旅游田園綜合觀光為精品線路,優化整合畬、古、茶、廉、紅等地域特色文化的紅色旅游,進一步帶動老區繁榮發展,群眾就業增收。
營造氛圍,發展生產。堅持以產業結構調整和項目建設為抓手,大力發展茶葉、果蔬、水產、畜牧、林竹等傳統優勢產業及特種養殖、油茶、畬藥、花卉等特色農業,鼓勵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養殖大戶與老區農民聯合建設生產基地,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老區繁榮。利用各種宣傳媒介,大力宣傳老區精神、歷史貢獻,讓老區觀念、老區意識深入人心,形成人人關心老區發展,各界支持幫助老區建設的良好輿論氛圍。通過拍攝《千里賽江行》大型電視專題片,組織文化扶貧和文藝采風,集中展示我市紅色革命經典,樹立福安老區品牌,擴大對外影響力。
自1984年啟動扶貧開發與攻堅活動以來,福安市堅持以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改善貧困人口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為立足點,通過產業扶貧、移民扶貧、新村扶貧、掛鉤扶貧、社會扶貧等舉措,夯實基礎、取得成效。全市貧困人口從1985年的20.45萬人減少到2016年底的5191人,消除貧困人口19.93萬人,脫貧率達97.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年達到14146元,實現了從“省定貧困縣”到“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市)”的歷史性跨越,被評為全省“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先進縣”。
由于革命老區大多地處偏僻山區,山地面積達70%以上,相比沿海、平原老區村的經濟發展仍欠發達,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比,還有較大差距。截至2016年底,全市61個老區基點村中還有貧困人口185戶632人,分別占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總量的6.9%、6.5%,脫貧攻堅任務依然十分艱巨。為此,全市上下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堅定不移地推進貧困地區“輸血、換血、造血”,推進貧困群眾發展、增收、致富,做到貧困地區、老區、少數民族地區“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力爭實現“全區域、全領域、全人口”的全面小康。
全市61個老區基點村,連續五年由副處級以上領導分批包村掛點,所有市直機關、企事業單位按照老區基點村具體情況分類對口掛村,并下派駐村第一支部書記、組成扶貧工作隊等等,切實把老區人民脫貧致富作為各級黨政領導的政治責任。做到逐戶“建檔”、逐村“監測”、逐鄉“掛圖”,特別加強對扶貧資金的有效監管,建立貧困村集體經濟培育機制,推進造福工程搬遷一步到位,確保年內國定標準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為實現老區早日脫貧,福安67萬老區人民始終牢記革命先烈的遺志,大力弘揚蘇區精神,同心同德、勵精圖治,持續推進“文明福安、美麗福安、誠信福安、平安福安”建設,以更加優異的發展成績向黨的十九大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