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望 葉子清
從貧困漁村到“海岸明珠”
鄭 望 葉子清

下岐村,是福安市“連家船”船民造福工程新村示范點。自從1997年實施“連家船”船民搬遷上岸以來,下岐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漁民從單一的討小海,擴展到水產養殖、海上運輸和商貿服務業,人均年收入萬元,成為下白石半島一顆“海岸明珠”。
地處沿海的下岐,過去是一片荒灘,連家船民們以捕魚、拾貝為生,住處不在陸上而是在小船上,真正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村民江五全以前家里18口人,就擠在長八九米、寬不足兩米的兩條小船上,睡覺時連翻個身都難。碰到刮風下雨,特別是臺風來臨時,全家人提心吊膽,睜眼到天明。那時候溫飽無著,更不要提醫療、教育。歷史上這群“海上吉普賽人”備受歧視,被貶稱為“曲蹄”。
1997年,省市政府組織的連家船民安置點試點工程啟動。至1999年,新建房339幢,共有511戶2310人“告別水上漂,實現安居夢”。
一張照片定格于2000年11月下岐村委會辦公室,正在閱看材料的是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雖然時間過去了十幾年,村原黨總支書記陳壽章對當時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

當年11月初的一個早晨,習近平來到村民江成財家,詳細詢問搬上岸會不會習慣?收入怎么樣?當得知江成財和村民們發展海蟶養殖業,海蟶已賣到福州市場,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時,習近平很高興。他勉勵江成財要發揮黨員先鋒帶頭作用,不僅要自己致富,還要帶動其他漁民上岸致富。
上了岸,有了家,漁民的日子有了奔頭。在政府的扶持下,村里發展3000多畝“名特優”魚類養殖;組建了股份制遠洋捕撈運輸公司,有三十多艘船在外海捕撈、運輸。2016年全村年產值1.4億多元,人均收入1.88萬多元。
只有經歷過漂泊的風風雨雨,才能掂量出上岸安居的分量。下岐村人每年過春節,最愛貼在自己家大門的一副對聯是:“憶往昔,居住小木舟,滿江漂泊;想今朝,岸上建新房,倍感黨恩。”


下岐村連家船民上岸的第一個定居點橫山新漁村,面海而建的一排排整齊的樓房,讓人感覺到這個漁民新村生活的殷實。
今年3月,下岐村兩委響應福安市委、市政府“愛我福安,從我做起”的號召,提出“美我下岐,從我干起”,投入12萬元,整治臟亂差,將原先村外的垃圾場填上黃土,栽上草木。經過大家的辛勤努力,垃圾場變成了風景優美的公園。步入漁民公園和漁民廣場,翠綠的芭蕉樹旁,杜鵑點紅,山茶吐綠,百香果綻芽,四季如春,給漁民們帶來美的享受。

下白石鎮沿海有海上漁排養殖戶600多戶2000多人。由于生產環境相對封閉,漁排住戶們業余生活比較單調,文化娛樂也相對貧乏。近年來,下岐村根據新情況,結合實際創建漁業生產服務隊、海上民兵聯防隊、海上流動黨支部和流動黨小組等,走上漁排,向漁民宣講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送上精神食糧。
村委副主任鄭壽坤告訴我們,每年村里都會組建“水上流動書吧”,送書上漁排,為漁民送技術、送知識、送政策,豐富了漁民們的文化生活。“海上流動書吧”成立至今,已為漁民送書3000多冊,不僅豐富海上養殖群眾的文化生活,還進一步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讓群眾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
福安市文聯 福安市錦陽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