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
四川省宣漢縣老促會對未登記的“三紅”(在鄉紅軍、西路紅軍、失散紅軍)、為革命犧牲但尚未被認定為烈士的人員及肅反錯殺人員(以下簡稱五類人員)及其親屬現狀進行調查發現,這五類人員落實政策的遺留問題較多。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
一是對西路軍和失散紅軍的認定,沒有涉及逝者的問題。成立于宣漢縣的川東游擊隊,后整編為紅三十三軍,隸屬于紅四方面軍;長征初期整編為紅五軍,爾后大部成為西路紅軍,高臺一戰犧牲最多。這部分紅軍及烈士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才開始清理登記,當時民政部的文件主要是落實健在的對象,對逝世了的兩類人員既沒有明確身份,又沒有給予經濟補助,實際上并沒有落實他們的政策。

宣漢縣老促會向“三紅”后代陳長玉了解家庭情況。陳長玉身患殘疾,行走困難。
二是漏登的問題。一則屬工作疏忽問題,落實政策中由于工作量大,且有完成時限,漏登在所難免;二則當時尚有“左”的影響,既有難以認定,也有本人不敢承認的問題。柳池鄉官渡村王官培回憶,王家山三個村參加紅軍32人,民政部門在冊登記的卻只有6人。三則是親人離散杳無音信的,也大都沒有登記。
據《巴山星火》一書記載,未登記紅軍與烈士最多的老君鄉,1933年參加紅軍數為658人(男628人),解放后健在23人,定為烈士304人,失蹤141人,流落他鄉190人。這些人每人都有一份簡介,非常翔實。而縣民政部門認定的卻只有434人,少了224人。
我們認為,無論是當年對逝者不予落實政策,或是漏登漏統的五類人員,都應根據黨的實事求是原則落實政策。至于政策如何落實,像先前那樣普查普登,已無必要。可對已反映出此類問題的人員進行復查落實;不規定時限,以后若有相同情況亦可照此辦理。
為此我們呼吁,盡快開展這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