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雪峰
按十三五扶貧攻堅規劃,到2020年中國要消除貧困,這個消除貧困并非是2020年以后就不會再發生貧困了,而是國家要對所有低于貧困線的農戶進行社會救助的兜底,避免困難農戶落到貧困線以下。
貧困是伴隨人類社會長期存在的現象,當前世界上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人口仍然有10億左右,按國際通用貧困線標準,中國還有大約5000萬貧困人口。改革開放之初,按國際標準,中國一半以上人口都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絕大多數人口擺脫貧困,中國已經從世界上人均收入最低的國家行列進入到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中國減貧是國際減貧最為重要的成果,中國為國際減貧事業作出了杰出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舉世矚目的減貧成就的原因是持續發展經濟,快速工業化與城市化為農民提供了大量城市就業機會是取得偉大減貧成就的關鍵。當前中國還有5000萬貧困人口,國家有能力為這5000萬貧困人口進行社會保障的兜底,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已經取得了減貧事業的偉大勝利。
當前中國還有雖然人口占比不大但數量仍然不小的貧困人口,產生貧困的原因很復雜。貧困人口大都生活在自然條件差的深山大川,受教育程度低,這些占比不大的貧困人口要徹底脫貧可能還需因地施策、因人施策,會有一個比較長的脫貧過程。既然過去貧困已經伴隨我們數千年,我們也就沒有必要急于在很短的時間徹底消除貧困,就要有一點耐心去想出更好的對策,采取更穩妥的減貧辦法,以免欲速則不達。

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大多數還是自然經濟狀態。
當前扶貧十分強調精準,之所以如此強調,是因為過去扶貧不精準造成了嚴重資源浪費。要提高扶貧效果就必然要求精準扶貧。
不過,精準扶貧中的精準也只可能是相對精準,而不可能絕對精準。比如,就精準識別來看,因為農戶收入中往往有比較多自然經濟、自給自足收入和現金收入,收入數字化程度比較低,因此很難精準統計收入。在缺乏精準數字統計情況下,識別貧困戶還不能完全離開社區瞄準,即還需要借助社區民主評議的辦法。在熟人社會,民主評議很難避免人情與權力的影響。因此,識別貧困戶要保證100%精準是不可能的,盡可能降低人為誤差則是可能的。再如,就扶貧措施精準來看,因為農戶情況是不斷變化的,市場也是不斷變化的,任何精準扶貧措施在落實過程中都可能遇到意外,從而造成扶貧措施打折扣,甚至變得不可行。在這個意義上講,扶貧措施也不可能要求百分之百精準,更非自始至終不能改變與調整,而是要求在制定扶貧措施時,要因戶施策甚至一戶一策,不要過于盲目、主觀,要對農戶情況及周邊環境、市場條件進行盡可能認真仔細的分析,避免不必要的差錯。
尤其重要的是,當前中國集中貧困的老少邊地區,也是自然經濟成份比較重、收入很難精準統計、各項精準幫扶措施都要打折扣的地區。
進一步講,精準是現代工業社會的概念,當前貧困高發的老少邊地區也多是傳統農業社會,傳統社會性質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模糊、曖昧,非得要用現代工業社會的理念去要求傳統農業社會,就可能勞而無功,甚至起到反作用。
當前確定貧困戶一般是按收入來定,即凡是人均收入低于地方貧困標準即為貧困戶,地方政府對貧困戶建檔立卡進行幫扶,以助其脫貧。除收入型貧困戶以外,還有支出型貧困戶也讓村民同情,尤其是因為各種天災人禍造成家庭重大支出陷入貧困的情況,典型的如家庭成員得了癌癥等重大疾病,貧困戶可以在醫療報銷上享有一定優惠。一些地方將家庭人均收入高于貧困線兩倍以內的農戶列為邊緣貧困戶,凡是邊緣貧困戶家庭成員得重病的可以享受貧困戶的醫療報銷待遇。
除天災人禍造成的支出型貧困以外,還有一種重要而普遍的支出貧困類型,即子女上學支出引起的貧困,尤其是多個子女上高中、大學,不僅減少了家庭勞動力,而且要支出高昂的學費與生活費,這樣的家庭很容易陷入支出型貧困。在很多地方的扶貧工作中,這樣因為子女入學而形成的貧困戶也被納入了幫扶。
這種情況用國家扶貧資源進行扶持是否會有違公平原則,值得討論。因為,當前中國大學實行了比較完善的獎助學金制度,尤其是這些家庭的子女接受了較高階段教育積攢了較高的人力資本,有能力獲取更高的市場收入回報。
絕對貧困戶主要是指缺少勞動力,不僅缺少外出務工收入,而且缺少基本農業收入,溫飽問題也不能解決的農戶。中國實行了10多年的低保制度,對于不能解決溫飽問題的絕對貧困戶實行應保盡保,在這個意義上,當前農村絕對貧困戶是極少的,絕對貧困現象不說已經消除,至少也是相當罕見了。
當前中國農村貧困主要是相對貧困,相對貧困又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老少邊集中連片山區,自然條件惡劣、勞動效率低、家庭收入少,大多數農戶家庭收入都在貧困線以下。這些自然條件惡劣的農村,只有當農戶家庭有勞動力外出務工,從全國勞動力市場獲得務工收入,農戶家庭才能擺脫貧困。這些自然條件惡劣地區,貧困發生率與外出務工率成反比。
第二種發生相對貧困的地區是一般農業地區,自然條件并不太差,而且當前中國集體土地所有制使得所有農戶都有免費獲得的宅基地,也都在宅基地上建有住房,有土地承包經營權,且承包土地是按人口均分。這些農村,大量勞動力進城務工,他們收入水平遠超過貧困線。
進城務工農戶將土地流轉給那些不愿或不能進城的具有勞動能力的留村農戶,留村農戶因此可以擴大土地耕種面積,獲得農業收入,從而遠遠超過貧困線。在這樣的地區出現貧困戶,只有一種情況,就是家庭中缺少強壯勞動力,既無法外出務工,又無法從務農中獲取收益。不過,對于缺少家庭勞動力的相對貧困戶,隨著時間推移,其子女逐步成長起來,并具備勞動能力,就可以改變相對貧困的狀態。
當前中國農村絕對貧困戶已經很少,相對貧困戶中也有相當一部分家庭只是在某個時期貧困,隨著家庭生活周期的改變而會改變其貧困狀況。
在基本上不存在絕對貧困的情況下,農村貧困戶與非貧困戶之間的差異往往并不大,尤其是當前中國農民家庭普遍存在以代際分工的半工半耕家計模式,農民家庭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老年父母留村務農,每個農民家庭都分有相等的承包地,進城務工也面對同樣的全國統一勞動力市場,因此也就有大致相差不多的收入機會。
農民之間收入差異往往與兩個因素有關,一個是家庭生活周期,家庭生活周期中勞動力比較多時,這個家庭收入機會就多,而家庭未成年子女多時,這個家庭可能會收入有限。不過,再過一段時期,未成年子女成長起來,家庭勞動力就多起來,收入就高了。
另一個相關因素是勤快還是懶散。勤快節儉有計劃的家庭會比較富裕,好吃懶做的家庭比較貧困。
在農戶收入差異相對較小且相對貧困往往是好吃懶做造成的情況下,如果扶貧支持力度比較大,貧困戶所得好處比較多時,未被納入到貧困戶的一般農戶就會產生出強烈的不公平感,甚至會對地方政府的扶貧政策十分不滿,并因此降低地方治理的合法性。
相對來講,低保政策與扶貧政策有差異,因為低保強調補差,即低于低保線的收入部分由國家進行補差,而扶貧是強調發展,這樣給予的發展資源和幫扶措施都是以富裕為目標的,這樣一個僅僅比一般農戶收入水平低一點的貧困戶卻可以獲得遠遠超過補差的資源補貼,這樣勢必引起村莊中的不平衡。尤其有些貧困戶的主因是好吃懶做造成的,這樣的扶貧就客觀上造成了獎懶罰勤,就與農村熟人社會基本價值觀發生了大沖突。
評定貧困戶最重要標準甚至唯一標準是經濟收入狀況,其他比如住房等只是參考。其實住房好壞也與經濟收入有關,有了較高收入而住危房是不合情理的事情。
問題是造成貧困的原因是什么?是經濟原因還是文化原因?或者說,農民的貧困究竟是經濟貧困還是文化貧困,這是一個問題。
好吃懶做型的貧困還只是個體懶惰,這樣的懶人往往在村莊中受到鄙視,正是受到鄙視的懶人被納入到貧困戶,才引起村莊中靠勤勞節儉擺脫貧困農戶的不滿。
如果好吃懶做不僅僅是個體行為而是一個地區的文化,這樣引發的貧困就是文化貧困。在一些集中貧困地區,由于接受教育程度低,相對于較高的收入,那里的農民更傾向有較多自由支配時間,這個自由支配時間卻大都用來喝酒、賭博、睡懶覺,從事農業生產也多為粗放經營,外出務工也受不得約束。他們雖然收入不多,卻大吃大喝,送人情、辦酒席都是大手大腳。有錢多花,無錢少花,不會算計。
西南某縣在扶貧攻堅中開展“革除陳風陋習、助力脫貧攻堅”活動,“重點革除大操大辦、宴請頻繁、好吃懶做、輕視教育、封建迷信、邪教歪理、吸食毒品、聚眾賭博、重男輕女、誠信缺失等十個方面陳風陋習,讓群眾轉變觀念,從思想上脫貧”,原因就是當地存在比較普遍的文化貧困。
如果造成貧困的主要原因不是經濟原因而是文化原因,不是客觀原因而是主觀原因,扶貧就首先要改變農民的文化,讓農民尤其兒童接受更多教育,這樣一種文化扶貧要比經濟扶貧困難得多,需要時間也漫長得多。
文化基因不改變,任何幫扶措施都是沒有用的。而當前中國扶貧攻堅的老少邊地區既是中國貧困人口集中的地區,又往往是文化貧困最集中的地區,這些地區的扶貧就不只是要在經濟上著手,更要在文化教育上著手。這些地區的扶貧也就不可能在短期內一蹴而就,而需要有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
當前一個時期的扶貧強調幫扶到戶。不過,在全國絕大多數普通農村,只要農民家庭有勞動力,他們就可以或外出務工或留村務農,務農時可以通過流轉進城農戶土地形成適度規模經營,從而獲得高于貧困線的收入。全國絕大多數農村的貧困戶要么是缺少家庭勞動力,要么是好吃懶做農戶,這樣兩種農戶都是無法進行幫扶的,通常的辦法就是納入低保兜底。在一定意義上說,在全國絕大多數普通農村,扶貧是假問題,低保兜底是真問題。
當前中國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老少邊地區,這些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尤其是基礎設施不好,教育落后、信息閉塞,改變這些地區貧困的辦法首先是改變農民觀念,提高農民素質,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以及教育文化條件。因此,這些地區的扶貧重點就不是個人,而是整村推進,整體幫扶,幫扶資金主要用于改善基礎設施,提高教育水平。對于自然條件特別惡劣,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村莊要實行整村搬遷。
整村扶貧的好處是,不必將村民人為區分為貧困戶與非貧困戶,然后給予貧困戶以超過預期的大力度幫扶。國家只對村莊低保戶進行“補差”,其他扶貧資源集中改善村莊基礎設施,就可以緩解因為人為區分貧困戶與非貧困戶所產生的識別難題,又可以通過改善基礎設施為所有農戶提供更好的提高收入的生產條件。
提高農戶收入最重要辦法是讓有條件的農戶相互競爭過好日子,激勵所有農戶通過個人努力來追求美好生活。相對較好的基礎設施為農戶提供了便利的生產條件,一戶致富了又會激發更多農戶努力,從而調動起所有農戶比學趕幫超、致富奔小康的積極性。
當前扶貧很重要的一個幫扶手段是通過貸款支持農戶發展農業生產包括養殖種植業,以增加農戶收入。不過,當前中國主要經濟發展機會在城市,城市二三產業也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甚至當前中國城市普遍出現了勞動力的短缺。因此,與其幫扶農戶發展農業生產,不如鼓勵農戶家庭強壯勞動力進城務工。一人進城務工,全家擺脫貧困,絕不只是口號,而是當前中國的現實。
農業生產怎么辦?當前中國農村,對于高寒山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機械化程度也低,今后當逐步退耕還林。對于一般農業型地區,在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農業主體大體有兩個群體,一是缺少在城市就業機會的中老年人,他們從事農業生產尤其是耕種自家承包地,雖然難以致富,但他們精耕細作,糧食畝產量是很高的。
二是不愿進城的“中農”群體,這些中農群體通過流入進城農戶土地形成適度規模經營,通過副業或手工業或經營小農機來從農村獲取收入,從而依靠農村獲得不低于外出務工收入。這樣由本村本土“中農”主導的適度規模經營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強大后勁。

一人打工全家脫貧不是一句口號。
當前農業中最應當警惕的是,各地扶貧都試圖通過招商引資、引入農業資本、發展農業產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發展經濟擺脫農村貧困。從過去幾十年的實踐來看,政府鼓勵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功案例少、失敗案例多。資本下鄉大多不成功,這不僅與資本下鄉是要賺錢的本性有關,而且也與當前農業總體上供過于求的現狀有關。
中國正處在最為快速的城市化階段,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內涵,扶貧也不應離開這個時代內涵。通過鼓勵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既可以緩解農村的貧困,又順應了城市化的時代要求。
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就應當實施搬遷扶貧。有些貧困地區自然條件太過惡劣,只有通過搬遷才能真正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徹底擺脫貧困。
農戶從之前無法養活自己的村莊搬遷出來,首要問題是如何獲得收入。一般來講,搬遷到新的住處很難獲得耕地,沒有耕地,搬遷農戶中缺少進城務工經商能力的中老年人就缺少從農業獲取收入的機會,而且還會出現無所事事的問題。家庭收入少,又無所事事,即使搬遷住房建設得再好,這樣的搬遷扶貧也容易出現問題。
因此,搬遷扶貧一般傾向在老村莊附近建房,或安置到集鎮。在老村莊附近建房,好處是仍然可以在之前的土地上耕種。農戶為了便利耕種,就傾向不拆除舊房子,結果就是搬遷之后新建住房無人去住。搬到集鎮的好處是交通便利,壞處是遠離之前的土地,中老年人的收入就成了問題。搬遷移民的最大受益者是年輕人,因為年輕人可以方便進城務工經商。搬遷到集鎮,國家通過扶貧資源支持農戶在集鎮低價獲得住房,就為農民城市化提供了極大便利。
搬遷移民的成本是很高的,只有對于那些自然條件的確十分惡劣,一方水土確實養不活一方人的村莊才實行搬遷。具備一定農業生產條件,可以為農村中老年人提供農業收入與就業機會的村莊,則不應隨意搬遷。?
(本文圖片來自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