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岡市黃州區老促會
2000年以來,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全面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將其作為生產要素聚集和產業升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工業園區的建設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占用了大量土地。據初步統計,10多年來,全區五大工業園區共征用土地42274畝,產生失地農民43657人。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失地農民越來越多。就黃州區來看,有許多失地農民選擇了自主創業,但也遇到了一些難題。如何破解失地農民創業難題?黃州區對此進行了一些嘗試。
黃州區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失地農民的安置,采取多種方式切實解決他們失地不失利、不失業、不失居的問題,尤其重視扶持、引導、鼓勵失地農民創業和自謀職業,全區失地農民創業形勢呈現出以下特點:
依托“五小”創業。失地農民多選擇投資少、風險小的項目就地創業,包括小商店、小作坊、小酒店、小農家樂、小洗車店等。僅南湖街道失地農民創辦這類“五小”企業就有40多家,安排就業100多人;他們創業的收入大大超過了原來種地的收入。
依靠龍頭帶動創業。路口鎮藍天集團,東風風神4S店帶動25家二手車銷售門店和11家餐飲企業。涂來華等人成立了6家工程隊和3家綠化公司,他們帶領各村能人創業,年安排失地農民近1000人就業。
借助政府扶持創業。火車站開發區引導失地農民利用運輸優勢興辦建材商店,并在土地資金方面給予支持。幾年時間,失地農民已建成70余家建材商店,商品銷售鄂東數縣;其中6家年銷售額超過千萬元。
引導入股創業。部分村、社區引導失地農民將征遷補償款和閑散資金入股村辦投資公司和優勢企業,既在企業就業、又作為股東參與經營決策,獲得工資和分紅雙份收入。禹王街道蔡吳廖村以村200萬元作為墊底資金吸納失地農民征遷補償金200萬元入股,成立聯達投資公司,以抱團置業的方式創辦渣土公司、攪拌站、家政公司等7家企業,失地農民獲得的工資和分紅收入年人均近3萬元。
產業扶貧創業。全區對50余戶失地貧困戶農民實行產業幫扶,精準扶貧。禹王街道楓香橋村失地農民吳德恩是殘疾人,上有70多歲老母,老伴和兩個兒子都有智力缺陷,生活極度貧困;街道辦事處和區司法局、村兩委一起,用其所長,幫他開臘味豆作坊,已向工商局申報商標。2015年底,臘味豆已進入黃州集貿市場,目前已進入部分超市。
農民失去土地以后,生存和發展是擺在他們面前的兩大難題。要從根本解決失地農民的問題,應轉變思路從保障生存逐步轉向發展,促其自主創業。而創業是一項高風險的活動,對失去土地的農民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就黃州區的情況來看,失地農民創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失地農民創業難。全區失地農民實現創業的不到總量的10%。二是失地農民創業不穩定。他們的創業類型屬于生存性創業,主要集中在二、三產業,投資和經營失敗時有發生。三是失地農民創業效益不高。他們創辦的小微企業或個體店大多數規模小,抗風險能力低,利潤小。形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不適應”。
創業觀念不適應。失地農民短時間內無法擺脫千百年來形成的思維定勢,生活方式閑散。失去土地后,農民被迫置身于一個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必然會感到手足無措、畏難情緒增加,從而形成依賴、消極和被動的創業觀念;創業意識和創業信心偏低。
創業能力不適應。失地農民由于個人文化知識和市場信息的限制,在把握市場規律和識別創業機會等方面存在諸多缺失;加上創業經驗和資金的相對匱乏,創業活動可能過于盲目,容易錯失機遇或決策失誤,這些問題給失地農民創業帶來了嚴峻挑戰。
激勵政策不適應。目前,政府對失地農民的經濟補償、生活安置和養老保險等政策相對完備,而對他們創業激勵政策的制定卻相對滯后。主要是失地農民還沒有完全享受市民待遇,沒有將他們納入到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當中,沒有按照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均等的原則重視失地農民的創業。
服務手段不適應。各級各部門對于失地農民創業,缺乏專門的服務平臺,存在創業信息提供不對稱、不及時、培訓不到位、資金扶持不給力等問題。

工業園區的建立和大量失地農民的產生,是推進城市化的必然結果。農民就業的社會化、非農化和充分化,是實現農民轉變為市民的重要前提。順利實現就業和創業,是解決失地農民生活來源,加快其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因此,市、區一起聯合制定和完善失地農民就業創業扶持激勵政策,為失地農民創造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和氛圍,推動失地農民創業就顯得尤為重要。
創業補貼政策。一次性創業補貼:失地農民初次創辦企業(或個體工商戶)并正常經營一年以上和按規定交納社保,可按5000元~2萬元標準給予一次性補貼。一次性崗位開發補貼:每招1人按500元左右標準給予一次性崗位開發補貼。還有房租補貼等。
稅費減免政策。對失地農民創辦的企業,在三年內適當減免城市維護建設稅、企業所得稅、教育附加費等。
小額擔保貸款政策。對失地農民自主創業從事經營或創辦小微企業,優先安排小額擔保貸款,兩年內貼息。
失地農民留地安置政策。為滿足失地農民創業興業的需求,對他們利用邊角余地、收購破產企業等給予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支持。鼓勵各地建設失地農民創業園,各級財政按比例給予廠房建設補貼,引進失地農民創業。
創業培訓政策。免費為有創業培訓愿望的失地農民集中培訓,并給予生活補貼。
此外,從黃州區情況來看,興辦集體企業,發展和壯大村級經濟不失為解決失地農民創業的好辦法。因此,可以出臺政策鼓勵、激勵各村社區對接規劃項目、發展新型工業;服務工業園區,發展配套產業;配合城市建設,發展商貿服務業;激活補償資金,入股優勢產業。充分發揮好村、社區作用,創造條件,興辦失地農民創業園,以租賃經營、聯合經營、股份合作等形式方便失地農民創業。?
(執筆 :陳錦林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