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新華

“博士村長”既用科技幫扶掛鉤村發展經濟,也帶領大學生到掛職的村、企業開展現場教學。
到革命老區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參加“掛區強農富民工程”的淮海工學院的專家教授總共有16人,其中8人擔任“博士村長”。
2009年4月,淮海工學院與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簽訂了“掛區強農富民協議書”,確定8個鎮為對口幫扶鎮,由院長晏維龍等8名教授擔任8個工作組的負責人,分別對接8個幫扶鎮。
幫扶目標是幫助幫扶鎮:建一個特色產業科技示范基地,培育五個“一村一品”特色專業村,培養100名農業技術人員,實現大專文憑以上農技人員“村村有”。
學院面向全校招聘了8名博士作為科技特派員到各村任“科技村長”。主要職責是把幫扶村20%農戶培育成農業科技示范戶,要做到“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賺。”
贛榆區委書記孫愛華說:“我們破天荒地聘請‘博士村長’,是呼應國家精準扶貧開發戰略,以科技作支撐提高農村經濟核心競爭力。這些‘博士村長’引領農民科技創新業、創大業,已讓越來越多的農民脫貧致富,成為科技致富的排頭兵。”
為支持“博士村長”開展工作,淮海工學院專門拿出100萬元科研經費,扶持博士科技特派員推廣項目,興辦生產經營實體,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發展合作社,并利用各種農產品營銷網為農民搭建網絡營銷平臺,促進贛榆現代高效漁業快速發展和漁民持續增收。
淮海工學院擔任“博士村長”的8名專家教授,自2009年4月上旬開始陸續進駐幫扶村開展工作。他們每周少則一兩天,多則四五天吃住在村里。而且,這些“博士村長”每人都帶著必需的儀器設備,現場為養殖戶檢測、實驗,為當地農民開辦培訓班。

僅2009年,“博士村長”就為贛榆區的8個鎮舉辦培訓班84期,培訓農民5400多人次,引進了梭子蟹越冬增值、藍莓栽培及深加工、泥鰍高密度養殖水體凈化等新工藝、新技術20多項,讓贛榆農民受益良多。
閻斌倫教授擔任柘汪鎮響石村“科技村長”后,幫助這個有名的漁業捕撈村的60戶漁民減船轉產、洗腳上岸,新發展魚蝦蟹立體混養500多畝。立體混養技術讓每畝池塘實現純收入8000多元,比過去單一的水產品養殖凈增4000元左右。
僅此一項新技術的推廣,就讓贛榆沿海新增梭子蟹、螠蟶、梭魚等混養面積4800畝。
“博士村長”入駐贛榆農村,幾年來共為當地農民新引進鮑魚、海參、藍莓、獼猴桃等新品種12個,幫助種養殖戶新發展特種農產品種植面積1.2萬畝,泥鰍、海參等水產品養殖面積2萬多畝。
海洋專家程漢良擔任海頭鎮匡口村“科技村長”后,自帶一整套儀器設備進駐村委會,每年的5月份以后,他每周至少3天駐村,除辦班培訓全村300余名養殖漁民外,還幫助村里投資200多萬元新建了一座海參養殖場。
2014年底,1500多平方米養殖池塘共收獲鮮海參6000多公斤,實現銷售收入120多萬元。
目前,匡口村已新發展海參養殖面積4000平方米,除帶動本村20名勞動力就業外,還讓這個沿海漁村實現了海水養殖的二次革命。
墩尚鎮蠻灣村“科技村長”陳列歡選擇了跟自己的專業并不完全對口的淡水養殖。他了解到墩尚鎮羅陽片區的淡水魚養殖水面達到3萬畝,每畝效益最高曾經達到1萬元,但隨著各地養殖面積擴大,淡水魚價格走低,農民增收遇到了瓶頸,需要進行結構調整。
基于此,陳列歡為村里引進了新品種鯽魚“黃金鯽”,村里6位大戶拿出2000畝水面,給這個年輕的博士投了“信任票”。
養殖戶王能波高興地說:“這種新品種的鯽魚口味能趕上野生鯽魚,吃食老實不費飼料,目前長勢良好,比傳統養殖的品種增收3到5成。”
為避免海產品行情一年好一年壞,幫助農民走出種養殖怪圈,“博士村長”們普遍認為加工業是最好的“蓄水池”。因此,他們一方面幫助當地農民興辦農產品加工廠,另一方面則發揮自己的專長開發新產品。
歡墩鎮朱孟村人均只有7分地,靠種糧沒有出路,全村276戶人家,家家種黑莓。黑莓種植剛興起的2006年,一畝黑莓可以獲利一萬元,可好景不長,到2008年,黑莓每畝獲利就跌到了幾百元,曾經一斤3元的黑莓,低谷時只能賣1角多,許多農戶只好心疼地砍掉黑莓。
為走出砍了種、種了砍的惡性循環,淮海工學院的果樹學博士周鳴謙擔任朱孟村的“科技村長”后,鎮黨委書記就找到他說:“你別的事先別干,就幫我們把黑莓的問題解決了吧。”
帶著期盼與囑托,周鳴謙先后幫助當地農民辦起了兩家黑莓酒廠,并用自己的所長開發出黑莓油這一新產品。
從黑莓果實里榨出的黑莓油,一公斤可賣3000多元。周鳴謙還用榨過油的皮渣做成了袋泡茶。目前,歡墩鎮的黑莓種植面積穩定在5000畝左右。
柘汪鎮西林子村的“博士村長”郭雷稱自己是錦上添花。
西林子是個沿海的富裕村,在水產養殖和紫菜加工方面已經實現了規模化。但郭雷覺得,現在的紫菜加工還是初級產品,于是,他把紫菜中紫菜多糖、紫菜藻膽蛋白這兩種成分提取出來做成了抗氧化、抗衰老的保健品,目前,這項技術正在申請專利。
西林子村黨總支副書記張建明是大學生村官。他和郭雷“合伙”從海蝦中提取的“蝦精”,有望成為新一代調味品,目前他們的“蝦精”正在辦理食品生產許可證。
墩尚鎮是全國最大的泥鰍養殖基地,朱明是該鎮銀河村的“博士村長”。
針對該鎮泥鰍養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朱明與科技人員一起開發了泥鰍苗種人工繁育技術,探索了泥鰍養殖高產、高效生態養殖新思路,開展重大科技合作項目。在他的帶動下,墩尚鎮泥鰍出口檢驗通過率從過去的90%提高到現在的98%以上,6000畝泥鰍集中養殖區通過了“江蘇省出口泥鰍質量安全示范區”驗收,并成為江蘇唯一的出口泥鰍注冊養殖基地。
他們的“泥鰍高密度養殖技術”申請了國家專利,此項技術可使每畝泥鰍養殖利潤超過4萬元,帶動當地新增800戶養殖戶。

在實際的對口幫扶中,這些“博士村長”們覺得廣闊農村大有作為。他們還把自己的老師、同學等更多的專家教授請到農村,幫助農民真正實現科技致富奔小康。
博士引博士,是幾乎各個村都有的現象。
據蠻灣村支部書記吳濤介紹,自2009年 “博士村長”陳列歡帶來了10多批同學、同事來給農民講課、塘頭指導,村里最多的一年迎來了20多位博士,這是以前沒有的。
農民非常歡迎這樣的“博士團”給農村、農業把脈。
郭雷發現附近的魷魚絲加工廠家需要衛生保障,促成了同校的吳少杰博士與連云港海德益食品有限公司合作,解決了企業產品生產過程中存在的技術問題,研究成果已經成功申報為2009年度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企業博士項目。
周鳴謙根據當地的特色農業發展情況,請來藝術、經濟方面的博士幫忙,給黑莓種植設計出路。他還聯合南京農業大學的兩位博士,幫助沙河鎮招商引資興辦的雅士農場率先采用無土育苗技術,大力發展大棚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
朱孟村現已建設連棟智能日光溫室3000畝,建設4.25萬平方米全自動育苗中心,并輻射帶動2萬畝設施蔬菜連片種植,年可生產無公害蔬菜17萬噸、種苗1.06億株,帶動6000余農民致富。
提起“博士村長”產生的裂變效應,贛榆區委常委、組織部長朱曉云感慨地說:“第一批‘博士村長’雖然只有8個人,但經過他們的聯系,如今每年走到養殖塘口、田間地頭與漁民、農民發生密切聯系的博士、教授,遠遠超過100人次,他們為贛榆的農村經濟、乃至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并將繼續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圖片提供/祝新華)